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2015-10-08 09:45李杨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政治学高校

摘 要: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部分,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广受关注,其意义是深远的,过程是艰辛的。先从内涵、功能和意义三方面对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做了分析,然后思考了高校党政关系,以及党组织与学术组织的关系。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高校;政治学;党政关系

0引言

高校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育养人才的园地,也是宣传共产党理念的主要阵地。科教兴国,我国对现代教育付出了诸多心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数量增加,肩上的社会责任更重,政治使命更加重要。因此,在高校内部必须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既是党建设的内容,也是当今形势所需。它关系到高校未来发展,也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其建设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政治学思考,进而促成各项实践活动。

1如何理解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1.1内涵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综合性工作,只将其定义为服务基层群众是不全面的。除了服务群众,还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度,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各方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本质是通过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宗旨和实际行为体现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领导力,并使其执政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建设一个科学、先进、文明的政党。建设工作范围较广,如企业党组织、高校党组织等。就高校而言,服务型党组织的重点在于保证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贯彻党的精神,宣传党的理念,提高高校的民主性,并保证高校的稳定和谐。

1.2功能

理解了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还应了解其各项功能。首先,国内高校都设有校党委、院党委,后者和校长都服从校党委领导,共同对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负责。校党委主要起领导决策的作用,包括决策高校往什么方向发展、预估几年实现目标等。此时,校党委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以充分体现,若没有校党委领导,高校的长远发展计划难以实现。具体建设工作有完善团组织制度、落实院党委民主制、保障党外人士的权利等。

其次,建设工作重在基层,如班级党支部、学科党支部,随着这些基层组织不断完善壮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形成健全的组织体制,为构建和谐校园、建设校园文化服务。党组织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必须通过各个基层组织,才能保证顾及所有人。

再者,党组织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提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而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则要求联系群众、走进群众、尊重群众,并维护群众利益。要想保障宗旨得以实现,需要基层竭力配合,健全制度,创新方法。如教工支部的活动经费、考评制度等。

1.3意义

首先,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改变,政治关系也和往前大不相同,对高校教育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担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高校可按照科学的发展目标前进,保证大方向上不出现差错。从领导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政治使命,需树立长远目光,不但要解决行政管理细节工作,更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

其次,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群众是党的基础,党始终代表并坚决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为人民服务是广大群众的心声,也是我党发展的基本条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则正是建立良好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

此外,政党执政的自身选择。执政党总是代表着部分群体利益,其执政过程也就是实现群体利益的过程,从这一点看,服务功能是其自身属性。而且只有不断实现、强化其服务功能,执政党才能进一步壮大。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较为适宜的一种途径。

2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2.1关于高校党政关系

我国对党政关系有着明确划分,即党政分开,确保国家体系和党的体系有清晰的界限,如此才能促进我党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个多元社会,要考虑群众利益、国家利益,又要考虑政党自身利益。改革开放是我国当代史上一项重大举措,在中共领导下,为百姓谋利,增强国家实力,推动社会发展,以此作为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政党利益。

高校内部同样也有党政之分,相关法律文献规定,普通高校实行校党委领导、校长和二级学院政党共同负责制。简明来说,党组织在高校具有领导作用,政需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促进高效发展。如果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说明党政关系不和谐。

高校行政领导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学校发展考虑,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则基于更长远的打算,除了高校自身发展,还强调人的发展,以及事业和群体利益的共同实现。另外,高校党组织还要引领意识形态,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同时做好各项业务工作,加强文化建设,此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积极解决,最终在创建和谐校园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可见,高校党政关系能否和谐稳定,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有着很大关联,只有真正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才能促进党政关系良性发展。

2.2党基层组织和基层学术组织

院系行政单位在高校较为常见,然而随着教育改革,高校事业进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科越来越受重视,党政建设都逐渐发生偏移,对学科团队投入更多。学科团队既是科研组织,也是一级管理单位,其特点是学术性强,人员易于流动,相应的行政功能较弱。党组织开展工作时,极易因为缺乏稳定的基层基础而不能达到目标,甚至与学术相分离。所以要处理好党基层组织和学科团队的关系,必须保证学科支部工作顺利开展,建立起稳定的群众基础。那么如何做到呢?关键还在于服务,强化主动服务理念,使得支部工作在学科建设和服务群众等工作中有所体现。

3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问题

首先,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背景分析来看,我国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新思潮。如部分高校党员受利己主义影响,容易丧失党性,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种环境下,党员多作为一个称号存在,实际作用得不到体现。甚至少数党员会滥用职权,破坏与基层的关系,更不要说服务理念和态度。还有一点,服务型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关键词,即以人文化管理代替过去的服从式管理,从而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但不可否认,仍有部分党员依旧采取服从式管理模式。

其次,从上面分析可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眼光长远,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建设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能力不足,是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而且在当前多元化社会,面临着严峻挑战,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服务型党组织一时难以很好地应对。

3.2对策

重视思想建设,创新服务理念。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解决“愿不愿”服务的观念问题。这是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而要真正解决服务观念的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教育。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采取党课教育、专题报告等方式,创新现场交流、课题调研等学习载体,强化党员的理论学习,深化党员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教育。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服务能力突出的队伍,解决“会不会”服务的问题,是高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关键。着力于实践锻炼,抓好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和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广开进贤之路,把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选配到服务工作岗位上来。健全党员干部管理体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

创新载体建设,拓展服务平台。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创新经验,积极探索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项目团队上的新形式新举措。全面深化以高校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阵地建设,推动党员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的有机整合,搭建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多元综合性平台,实现高校党组织零距离服务。

4结束语

在改革中,我党的现实价值得以实现,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有新任务,提高服务功能,为更多阶层服务是新时代党建的重要内容。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建设工作不容忽视。考虑到其复杂性,必须对建设工作有着深刻认识,处理好党政关系,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佳林.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3,22(1):132-133.

[2]黄志高.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20(28):29-31.

[3]郑君瑜.建设服务型执政党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重要关系[J].学理论,2013,20(24):147-149.

[4]方晓春.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学思考[J].宁波大学学

院,2014,23(1):109-110.

作者简介:

李杨(198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工作单位:中国光大银行南京和燕路支行,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党组织政治学高校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政治学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