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重建背景下现代家训文化传承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5-10-08 00:13周莲君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可行性

周莲君

摘 要:目前,传统家风的建设处于断层边缘。国家提出家风重建的目标,此举意义重大,必将对社会风气的扭转产生重大影响。在家风重建的宏大背景下,家训文化的重建已成为核心内容。本文把家训文化重建的动力机制作为切入点,对家训文化传承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其传承的可行性进行理性分析,最后围绕家训文化重建的新动力机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家训文化;动力不足;可行性;动力机制

在当今社会,提起家风,大家已感陌生,家风建设与传承处于断层边缘。家风不正已对当今民风、社风造成不良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一论断的提出为家风建设在当今历史时空发展新阶段画下浓重的一笔,为整个社会的家风建设启动了新模式。在举国重建家风的宏大背景下,作为家风传承中的具体外在形式和核心内容的家训文化,其如何传承与发展应该作为家风重建的重点。本文就家训文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和探索。

一、现代家训文化发展与传承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1.家庭内外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训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中国传统家庭强调多子多福、兄弟不散,因此一般家庭都是几代同堂数世同居。家庭结构是以父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父家长在家庭和家族拥有绝对权威,子女孙辈的行为必须遵循父祖的意志。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家庭的家风建设有了固定通畅的传承途径。再者在传统社会环境下,一个宗族世家都会相对稳定的聚集在一个地方。宗族里边会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构,主持着整个大家族的事务。这个稳定的社会结构给家风建设及传承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外部环境。在上述社会环境及家庭结构下,家风建设与传承有其延绵不绝的社会基础。

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风的建设及传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家庭功能已由生产功能逐渐向生活功能转变。于是,传统的结构复杂而规模庞大的大家庭,已逐步向结构简单而规模较小的家庭模式转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和家庭模式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家庭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过去聚族而居的格局被打破,造成家族支离破碎。上述原因造成家风建设与传承的社会基础的弱化,家族文化处于濒危状态。

2.家庭教育的重智化冲击了家训文化传承的价值基础

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市场经济大潮下功利思想造成的浮躁心态、社会上对教育的偏狭认识和宣传(如近年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过分关注),还有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溺和极大期待,内外原因使当今家庭教育走向重智化趋势。重智化的家教趋势造成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技能培训,子女在父母设定的“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拥有成功”的逻辑人生和功利主义教育观中成长,忽视孩子的人格成长、品行养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功能极度功利化,家风建设与传承失去了主阵地和内在发展动力。

3.社会价值理念的庸俗化迷失了家训文化传承的思想基础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和金融时代的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们思想发展和形成已经非常多元,功利主义和追名逐利思想盛行,社会“浮躁病”流行。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判断趋向庸俗,传统家风家训中的主流价值思想有被迷失的倾向。加之古代家风家训产生于宗法小农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诸多理念和思想观点已不合当代社会时宜。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家风建设与传承的思想通道渐渐迷失。

二、现代家训文化发展和传承可行性的理性分析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性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今社会,传统家训文化的内生动力机制已大为减弱,家风建设也处于断层边缘。然而作为在中国具有3000年之久的文化传承历史的家训文化,其存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现代家训文化和家风重建的深厚历史基础,是不可轻易割断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家训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是其在现代可以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之一。其次,家庭稳定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当今社会和谐发展仍具有基础性作用,现代社会治理仍以家庭建设为重要内容。家庭建设离不开家训文化,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依旧存在,这使得家训文化发展具有了时代需求——时代性。再者,虽说现代社会价值多元,但是现代人追求家庭幸福的价值和理念仍是主流,“家和万事兴” 等传统伦理理念仍是现代人崇尚的家庭核心价值和主流理念。家庭的幸福追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的和睦、富裕和对家人的亲情渴望等,这一价值追求是现代家训文化重建的强大内在需求,也是现代家训文化建设可行性的伦理依据。

三、家训文化重建的新动力机制探究

1.以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凝聚新价值共识

家训文化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在当前社会价值理念多元背景下,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形成健康积极的个人价值观,于整个家庭而言,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家训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起到很好的相关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是家风家教的丰富资源,可以作为现代家训文化重建的主要内容。其中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层面,同时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期国民道德的精华,在家训文化重建中以此为抓手,既是创新也有继承,可以很好地体现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更容易被社会主流接受吸收,从而凝成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家训文化才能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良好的家训文化应该影响和引领家庭成员将个人修为、人生理想、职业追求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将个人抱负与社会主义理想相结合,这种凝聚了社会共识的家训文化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延续和传承。

2.以社区乡村为场景,打通新传承通道

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得传统家训家风的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不得不在一定的程度上从家族让位给社会。因此,在我国社会现代管理的过程中为家庭提供传统家训家风发展和传承的社会通道,已然成为我国传统家训家风当代传承的客观要求。以往的社会结构是家族群居的宗族自治管理方式,成员之间为熟人社会,在此条件下家训文化可以内向生成和传承。如今由于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上述人群聚居方式已改为现代的社区乡村集聚管理方式,成员之间多为陌生人。这种聚集特点决定了家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以社区乡村为单位以外部推进的方式进行。以社区乡村为场景,采取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方式方法,在各个年龄层开展家训家风重建活动:如千家万户好家训的征集评选活动、“好婆媳、好邻里、好子女”等展现家庭良好风貌的评选活动、邻里文化的文艺宣传活动等等。活动内容应兼顾正反两方面,一要挖掘日常生活中良好家风的榜样,把他们的良好行为转化成家训条文,并进行相应表彰奖励,使良好家训成为人们内心的追求,并具体践行在生活中;二则对那些有损于传统家风传承的人和事应及时采取制止措施,并给予相应的惩处。最重要的是,活动的举办要常态化,应形成一项制度,在社区乡村创设“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的良好氛围。这样一个“场景+活动”的过程,可以让区域内的陌生人变成熟人,从而使得家训家风的传承通道再次畅通。

3.以多元媒体为中介,营造新舆论氛围

现代传播媒体形式已趋向多元,除了主流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之外,新媒体的介入大大丰富了信息传播通道。而且新媒体的更新速度之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像手机、网络等全新的媒体传播载体的科技水平之高,传播信息量之大,可以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大到国际间的社会活动,小到一个邻居的生活行为,都可以通过主流媒体或非主流媒体的进行快速传播,可谓“动动手指头,秒知天下事”。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为现代家训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加强正向引导,通过对典型的宣传,在社会上起到榜样辐射作用,形成最大的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恰当进行负面消息的传播,建立媒体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对负能量的理性分析、理性交流,从而转负为正。宣传的内容要接地气、生活化,通过对自然的、温馨的家风家训的散发,创设可信感人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路丙辉.中国传统家风及其当代传承的社会理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2)

[2]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J].道德与文明,2015(2)

[3]王艳丽.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5(1)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可行性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