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的初萌

2015-10-08 18:25游小艇
检察风云 2015年17期
关键词:暴力婴儿家庭

游小艇

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不断地见诸各媒体,这些未成年人的暴虐行径,让人瞠目结舌。纯洁、天真、花季少年、未来的栋梁……看着流传在网上的视频,无法把这些施虐的孩子和这些日常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想起波德莱尔的名著《恶之花》,他认为,如果说恶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是人的天性本恶,还是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2015年7月15日,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120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

今年5月份,广东一名14岁女孩在学校附近被数名女同学脱衣欺凌,遭对方扇耳光并强拍视频,视频还被传至网络。被欺凌女孩事后变得很脆弱,还把自己的眉毛剃光了。女孩的母亲担心女儿因此走错路。

诸如此类的新闻不断地见诸各网站和媒体,而现代视频的传播,还原了当时的施暴场景。很多时候,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无非是几句口角,无非是辗转听来的几句八卦闲语,互相看不上,结果酿成的却是大祸,人命关天的大祸。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年纪越小的孩子,心灵越纯洁,当10岁的女生把婴儿扔下25楼时,让人不禁怀疑是否恶魔上身了。

其实,现代心理学通过系统和多年的婴儿观察发现,婴儿不能说是天使,而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并且年龄越小,身上的那份恶其实越可怕。那些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们,他们的仇恨很容易达到想毁了整个世界的地步。只不过,他们没有真实的攻击力,所以这份恶造成不了什么后果。

可以说,这份恶是天生的。

那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成为恶人?因为,这份恶可以被转化。转化的办法就是爱。首先是妈妈,然后是其他重要的抚养者,若能和婴儿构建稳定且有质量的关系,他们的关系中充满情感的流动,常四目交对像深爱的恋人一样传情,常有亲密的拥抱,从不缺乏言语上的赞美……那么,婴儿的恶就会得以转换,他身上天使的一面就会成为主导,并初步具备爱的能力。

世界是成双成对的。如天使般的婴儿,与父母充分的爱一起出现;如恶魔般的婴儿,与爱的严重匮乏和虐待一起出现。

家庭教育对人性的塑造

我有个前同事从小生活在一个暴力的家庭里,父母之间打骂是家常便饭,对她也是。骑着自行车带她上街,看到警察,一脚把她踹下来;带她去游泳,把她往泳池边上一放,自顾自游泳去了,结果四岁的她被顽皮的孩子踹到泳池里,差点淹死。她从小被各种自制武器打过,身上伤痕累累。

而造成的后果是,她无时无刻不处在愤怒中,很容易对同事发火,对客户发火,甚至对老板发火,即使她个人的能力非常好,但个人职业发展,还有感情生活上都不顺利,她最喜欢玩的游戏,和男生一样,持枪四处扫射。屏幕上一朵朵溅开的鲜血,能给她带来稍许安慰。所幸的是,她还没有激烈到用过激手段将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但一些在幼年遭遇过更严重虐待的孩子,她们的心灵走向扭曲的可能性更大。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发微博称:“小女孩虐待男童一事,是对我们所有人敲响的警钟。小女孩的家庭,肯定是超变态级别的。看看你周围是否有超变态家庭。大人还好,因有克制力,而孩子可能是没任何底线的。仅警惕还差很远,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重视对所有孩子的保护,被严重伤害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暴力狂。”

武志红此前曾关注过这类群体。他认为,几乎每个施虐狂都可以从他们的童年中找到这样的答案:他们也曾是被严重虐待的对象。并且,被虐待得越厉害,就越有可能成为可怕的施虐者。“养育者粗暴地对待孩子并丝毫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一个分裂的人格,他也由此经常生活在强烈的心理冲突中,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引发他激烈的反应。”

孩子暴力有时是向父母学的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等因素,不少家庭破裂或者重组;意外事故等也造成家庭结构上存在着缺陷。一些家庭中成年人的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还有的孩子不幸父母双亡等。

在这种结构失衡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一般是比较低的,而成年后家长之间或者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却更容易出现、积累、爆发。

一方面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情绪恶化,缺少安全感和同情心,甚至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为家庭中人际关系紧张,家长的感情危机牵连了未成年的孩子,家庭暴力常常发生,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孩子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家庭中发生的暴力往往因为家长教训孩子的时候,运用残暴的、带有侮辱性的身体惩罚。家长严厉地惩罚孩子一方面可能因为孩子的确做错了事,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家长情绪不好、迁怒、嫌弃孩子等原因。

曾经有官方报告指出,每年有超过2.75亿儿童目睹家庭暴力,大部分都是看到了父母的争吵打架。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梅耶·威廉斯表示,家庭中的儿童暴力是“难于被照亮的隐秘地带”。

俗话说“三岁看老”,小时候如果动辄以打人、摔东西等方式来处理矛盾,孩子会养成习惯,长大了一时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出问题。有一个咨询者,从小习惯了用拳头处理问题,长大结婚后,有不顺心就打妻子,后来妻子实在无法忍受走了,他才意识到,是自己出了问题,于是来做心理干预。

很多孩子身上的暴力行为其实是向父母学的!有的父亲动手打母亲,或是父母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就会觉得:“爸爸或妈妈也打人,我也可以这样对别人!”在青春期之前,家长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还可以“压”得住;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叛逆心更重,这时就“压”不住了。

完美主义也易致孩子暴力

父母尤其是母亲要求过于完美,这种环境下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暴力。孩子会觉得自己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他(她)内心的不开心。曾见过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冲着母亲拳打脚踢发脾气,母亲很吃惊:“这么小就暴力长大还了得?”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孩子和成人一样,面对不开心,压抑久了,总有一天会爆发。

另外,父亲过于严厉也易出现问题,很多父亲在单位是领导,回家后没能转换好身份,对孩子也以领导的角色来命令他(她),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批评,也易导致孩子使用暴力的行为来反抗。

总之,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习惯使用暴力,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根源在哪,才能“对症下药”。另外,夫妻间不睦,常吵架;夫妻双方教育孩子不一致;隔代宠爱与孩子父母教育要求的不一致等等,都会有关系。

另外,孤独、缺乏陪伴也会成就暴力,如果要探究孩子暴力行为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或与孩子父母的原生家庭有关。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条船行驶在海上,看得见的是海面的冰川,而海下的冰山更容易让船触礁。如果父母小时候从原生家庭里带来了太多的负能量,比如父母的性格是很少微笑的,家里从没有“阳光”,对孩子总是很挑剔,不让孩子自主做一些他(她)想做的事,总是害怕这样害怕那样等等。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即使家长不骂孩子,也不轻易批评孩子,孩子也往往会觉得无安全感,有时甚至用掀桌子等行为来抗拒。

当然校园暴力还有学校教育过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的动力,从而惹是生非。忽视了文艺、体育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过剩精力无处发泄,这些都容易诱发暴力事件。同时,成人化媒介内容入侵孩子的感官世界,常看暴力节目的孩子受到激怒或攻击时,他们会很直接地把不满的情绪和怒气表达出来。因为孩子在电视上,通常看到的是暴力可用来解决问题,看到电视上的警察用暴力抓住坏人,会误以为是一种社会正义,无法区分现实生活好坏的界线。

当我们在担心孩子遭受到校园暴力伤害的时候,我们也要告诫孩子:

1.要和同学们处理好关系,不打同学小报告,不道他人是非,和同学发生冲突了,要及时沟通消除误会。

2.慎重交友,多交良友,融洽的同学缘也会让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畏惧。

3.遇到被敲诈、勒索和殴打时要大声呼救,做坏事的人其实也心虚。

4.平时不炫富,以免给人可乘之机。

校园暴力,这朵恶之花的萌芽,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用爱、用慈悲、用智慧共同灌溉,才能让恶之花转化成一朵善之花!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暴力婴儿家庭
婴儿为何睡得多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家庭“煮”夫
暴力云与送子鹳
恋练有词
婴儿房
寻找最美家庭
向暴力宣战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