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热”及“冷”并非一场意外

2015-10-08 13:38
中国收藏 2015年9期
关键词:藏家水墨当代艺术

水墨这种延续千年的艺术形态似乎拥有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不断地以变形、更名等方式演绎着自身命运多舛的变革之路。在『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水墨』这门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又以『新』字打头再次出场,一时间『新水墨』这个响亮的名号引来业内外无数关注的目光。但这并不像是一场艺术革命,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在学术领域发生变革的任何动机,仅仅是市场给了它存在的空间。我们试图从拍卖机构、藏家和艺术家三个维度进行观察,直观地去了解那些身在其中的人对此持什么态度。

从2013年到2014年底,“新水墨”在艺术市场中掀起的波澜让人似乎找到了中国艺术新的增长点,其代表艺术家的交易指数也随着这股浪潮快速上涨。而从2014年秋拍开始,“新水墨”却意外遭遇滑铁卢,在一级市场,原本可以被视为“现金流”的“新水墨”指标性人物作品的流通也频频遇冷。这种由“热”及“冷”的快速转换,让艺术市场投资者们一时摸不清状况。

可能也正是由于过于火热的状态,导致“新水墨”的危机开始迅速产生。我们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艺术市场产生而崛起的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如张晓刚、曾梵志等人,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作品价格都非常低。一直到了2003年,当西方的投机资本有意识地进行炒作后,才有了后来的所谓“天价”。但也正是因为长时间的低价状态与相对严格的学术体系建设,帮助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吸引了非常庞大的粉丝群体以及高质量藏家、艺术机构、美术馆的收藏。但“新水墨”的成长周期太短,很多艺术家在一两年的时间内,价格就上涨了10倍甚至20倍,一些30岁刚出头的80后艺术家作品都被炒到了10万元一平尺,这事实上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然,大环境的阻力让“新水墨”在快速成长期受到影响不可避免,但这还不足以让它在收藏投资者心中失去位置。市场青睐“新水墨”绝不是因它受到了国际机构的关注,西方认为的“水墨”和我们理解的“新水墨”还有很多差异。因此,国内对于“新水墨”的一度追捧还是有自己的理由的。从今年春拍各大拍卖公司的成交数据可以看出,在近两年拍卖市场中异军突起的“新水墨”板块逐渐呈现出平稳状态,前两年火爆异常的场面有所收敛,成交价格没有明显涨幅,也没有再出现很多动辄百万元的记录。投资热度的放缓,说明藏家对“新水墨”从追捧回归到理性,从其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样的结果也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新水墨”交易领域目前还缺乏严格的现代化艺术市场机制,也是其很快遭遇滑坡的重要的原因。国内的大部分水墨收藏者还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收藏家,他们很多时候也通过艺术品的流转获得财富,很多藏家本身也是画廊老板或者艺术经纪人。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市场的调整,一部分艺术家会逐步被淘汰,经过细致的学术建设和规范的市场运作之后,“新水墨”的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猜你喜欢
藏家水墨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水墨
水墨人物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当代水墨邀请展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