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义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证经验

2015-10-09 15:51朱勇陆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临证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朱勇++陆铤

【摘要】丁义江教授擅长肛肠疾病的诊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丁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之根本在于脾肾,以脾肾阳虚为本,以湿热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急性期以健脾祛湿、清热凉血为大法,慢性期以温补脾肾、行气利湿为大法,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配合运用针灸,中药保留灌肠,疗效肯定。

【关键词】丁义江;溃疡性结肠炎;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52-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现代医学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以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为主,存在不良反应较高、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因其病程长、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存在癌变的风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病之一。

丁义江教授是“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亚太结直肠外科医师联盟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从事肛肠外科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笔者有幸拜先生为师,随诊其左右,现将丁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古代医家对于本病并无专门论述,往往根据症状将其归入“腹痛”“泄泻”、“肠澼”、“休息痢”“脏毒”“大瘕泄”等范畴。病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脏腑功能虚弱等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蕴于肠道,以致肠道气血淤滞,肠膜血络受损,大肠传导失司。丁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之根本在于脾肾,以脾肾阳虚为本,以湿热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2温补脾肾,针药结合,调畅情志,内外并举

本病临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丁教授认为急性期以脾虚湿热内蕴为主,湿热之邪内壅肠府与气血相搏,肠膜血络损伤,热盛肉腐成脓,故有脓血便;同时湿热之邪内壅于肠府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故可见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而慢性期以脾肾阳虚为主,故可见久泻不愈,腹中冷痛,下利白色粘冻。丁教授认为急性期以健脾祛湿、清热凉血为大法,忌用收敛止泻之品;慢性期以温补脾肾,行气利湿为大法,不宜攻伐太过。

2.1温补脾肾,辨证施治丁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肾阳虚为本,以湿热为标,温补脾肾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泄”。《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不在广肠而在脾肾。”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饮食不节,或饮食过饱,或恣食肥甘生冷,起居不时,或情志失调,肝逆乘脾,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肾主二便,分清泌浊,主管水液的吸收及分布。肾气充盛,气化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肾虚不固,可致久泄滑脱,令人洞泄不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脾虚、肾虚,因此丁教授认为温补脾肾这一治则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丁教授对于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矢气多、伴有胸腹痞满、口粘腻、发热轻、身困重、舌苔白腻微黄、脉濡数、辨证属湿热下注者,治以清热利湿、行气导滞,方用秦艽苍术汤合三仁汤加减;对于便下稀溏、夹有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白粘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伴有口淡乏味、痞满不渴、小便清长、头重身困、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属寒湿凝滞者,治以温化寒湿,调和气血,方用胃苓汤加减;对于久泻不愈、五更作泻、便下清稀、滑脱不禁、夹有粘冻、畏寒肢冷、口淡纳呆、舌淡苔薄白、脉虚细、辨证属脾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减;对于泻下日久不愈、时发时止、发作时便泻夹有粘液或见脓血、腹痛里急、身倦怯冷、腹胀纳呆、舌淡苔腻、脉细、辨证属寒热错杂者,治以扶正祛邪、温中清肠,方用连理汤加减;对于便下赤白粘液、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低热、形瘦口干、盗汗寐差、舌干红少苔、脉细数、辨证属阴血亏虚者,治以养阴清热、健脾止泻,方用驻车丸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2.2针药结合,调节免疫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丁教授在给予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常常结合针灸治疗,以提高疗效。经临床证明,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针灸手法,经辨证施针达到调节脏腑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体针取平补清泻手法,一般每次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d为1疗程,常用穴位:气海、关元、足三里、阳陵泉、大肠俞、脾俞等。耳针在耳廓部选取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一般2日1换,5次为1疗程,常用耳穴:肺、大肠、肛门、肾上腺等。穴位埋线取可吸收薇乔线做穴位下埋置,每次间隔1个月,5次为1个疗程,常用穴位: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等。穴位注射用维生素C、丹参注射液,以1~2ml药液缓慢注入足三里、上巨虚,起到调节自身免疫的作用。

2.3气药灌肠,内外并举丁教授认为气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充分接触病灶,直接作用于肠壁,提高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使药物被迅速吸收,充分发挥药物的局部作用,药物经肠道吸收后,大部分可绕过肝脏进入循环,对全身发挥治疗作用,亦可避免或减少消化液、消化酶等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口服中药的苦涩感,有着传统口服给药无法比拟的优势。气药保留灌肠可起到与内服法相似的整体治疗作用,乃内外并举,局部与整体兼顾之法,针对明确,减少了全身的副作用,并提高了疗效。急性期灌肠方用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6g,白芍10g,甘草6g,防风10g,地榆10g,枳壳10g,加水至800ml,煎至100ml,滤过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慢性期灌肠方用黄芪30g,党参30g,白芨10g,地榆10g,黄连2g,白头翁10g,银花10g,白芍10g,赤石脂10g,乌梅10g,甘草5g,加水至800ml,煎至100ml,滤过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

3病案举例

周某,男,27岁,2014年7月初诊。以“腹痛伴黏血便1年加重3个月”为主诉。患者1年前因粘液血便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间断服用西药(艾迪莎),症状时有反复。3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后即感下腹部疼痛,大便日行4~5次,便条附有少量暗红色粘液,矢气较多,伴有排便不尽感,畏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2014年7月在我院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示:左半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苔;黏膜活检病理:腺体排列紊乱,基底膜断裂,可见急性白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诊断为脾肾阳虚型泄泻,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拟真人养脏汤加减。处方:党参15g,苍白术10g,肉桂6g(后下),肉豆蔻10g,广木香10g,白芍10g,当归10g,诃子肉10g,陈皮6g,槐米10g,藿梗10g,炙甘草6g。复诊:用药14剂后,大便日行2~3次,排便不尽感消失,腹痛、粘液血便有所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再进21剂后诸症消失,复查结肠镜:全大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初诊时根据辨证结合肠镜检查确定为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方中用肉桂、肉豆蔻温补肾阳;党参、苍白术、陈皮、广木香、藿梗行气健脾燥湿;白芍、当归、槐米活血止痛;诃子肉涩肠止泻。全方重在温补脾肾,兼以行气活血,诸法合用,共奏温肾助阳,活血除湿止泻之功,故收效佳。

小结:丁义江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本病的治则:急性期治疗以健脾祛湿、清热凉血为大法;慢性期以温补脾肾,行气利湿为大法;同时辅以针灸、中药灌肠提高本病的疗效。本病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情绪悲观,精神不振,常伴有肝郁脾虚的临床表现。肝郁气滞,克伐脾土,气机不利,气滞血瘀,饮食难化,故可见腹痛,腹胀,腹泻,粘液血便。丁教授门诊时对于此类患者常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病情,鼓励其放下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上丁教授常用在方中用枳壳、佛手片、香橼疏肝理气;白芍、甘草柔肝养阴;大麦、甘草安神解郁。

参考文献

[1]张志君,翟敏,郑德. 杨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采撷[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8):16-17.

[2]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9-299.

[3]钟贞,翟希,代秀,等.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2):144-146.

[4]杨旭,周惠芬,张苏闽,等.中药导入气流弥散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食物不耐受状态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53(22):1937-1940.

(收稿日期:20150529)

猜你喜欢
临证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楼丽华教授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不影响二胎哺乳经验
研究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有效性
健康教育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肠炎清对ICUC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TLR4mRNA的影响
张国泰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