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云伴游齐云山

2015-10-09 17:02冯新生
中关村 2015年9期
关键词:黄芽齐云山道教

冯新生

齐云山是由清梦托起的,直到梦醒,直到清冽的山泉在我脸上绽放着团团水花,直到我沿着缓涌的横江漫步到岩前镇上,直到我远眺着在轻岚游移中若隐若现的峰巅,方才感悟到:山曾沐着月华静候着我,眼前又携着晨曦迎候着我,我忽地冲动起来,深吸一口新安江源头清新的空气,狂奔到凌架横江上那座有400年“桥龄”的登封桥上,向着九里登山古道大喊一声:“齐云山!我来啦!”

于是,我放情扑向了齐云山。齐云山古称之为“白岳”,素有“黄山白岳甲天下”的美誉。这座当时与黄山齐名的道教名山,曾吸引过名帅岳飞、戚继光,文人李白、朱熹、唐寅、徐霞客、郁达夫、陶行知等人前来游赏、题咏留字。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怪石耸云、恐龙化石为一体的齐云山,曾被乾隆帝赞美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古木丛林间的游雾,在拾阶而上的足间时聚时散,涌溢着久远的苍凉与飘逸。500余处古碑在朦胧间或悬或立,在扑面而至的缕缕古风中裹挟着先哲的猜想与诗仙的畅达。游山真的不宜匆览,要细赏其与众不同之美。在飞云亭上鸟瞰山下,玉带般的横江呈“S”形在飞云下流淌,待云移景现时,眼前蓦然出现了一幅由江、村、田野天然构成的道家标识——阴阳鱼,我刚刚发出一声惊呼,身边的导游便及时相告,我恍然感知,当时所在的位置,恰在“八卦图”之上。那时,一种“伏云看乾坤”的超凡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身在何处?”抑或是游山时的极至享受?

齐云山的道教,属正一教派,史书记载的很清楚。明嘉靖十一年(1532),张彦率众往齐云山为皇帝求子,得一顺签后皇后果然生一子。嘉靖帝大喜,遂降旨在原真武祠旧址上敕建太素宫,并亲撰《御碑记》:“朕于壬辰年(1532),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然灵应,自时设宫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自此,齐云山愈发声名大振,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正一派的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每每进食可“非斋”,不忌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齐云山的正一道徒不仅有妻室儿女,甚至连妻室儿女也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平时则从事生产,与普通人无异。只有事主来邀求或有关道教节日时,他们才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做起传统科仪。颇似当地的手艺人。与其说是学道、修道,不如说是一种谋生手段。山中的道院也与一般民宅无异,除了一般宫观皆有的雕梁画栋,错落有致,与自然峰岩浑然一体的特点外,在外形和功能上就是一个典型的民居,而且多与山中的民居风貌浑然一体。或许恰恰因此,“火居道士”,便把道教食文化播洒得很贴近生活,特别是这里的道茶与道斋,有些意思。

游山时,沿途多见零散的野茶树及片片茶田。据闻,野茶树上形似毛栗的茶子可精炼益寿健身美容的茶子油,初为道家采食,现在,招待游人的道斋,也可品其美味,据闻,此种高端食用油早已出口海外。该山位于屯溪境,片片人工种植的茶田,不知是否与“祁红”齐名的“屯绿”归为一类,我不得而知。为之惊奇的,是这种人称“白岳黄芽”的茶,每集一公斤鲜茶,须精采雀嘴般的茶嫩尖儿18000枚,且不谈杀青、焙干等工艺流程,仅就在雾气缭绕的茶海中细辨万余枚嫩尖儿,那需多大的功夫?在京城里常怨名茶昂贵的人,很应到此一解真情。

用山泉浸泡“白岳黄芽”,是真仙斋酒楼的道茶展示项目。瓷杯呈八卦形摆于八仙桌上,偶一回首,坐椅靠背上也雕有八仙的“法器”。稍一仰首,便可见酒楼穹顶上,镶有八卦及阴阳鱼图形。这时,“白岳黄芽”在杯中升腾翻滚后,渐呈淡黄隐翠、白毫显露的形色。细赏,则见一叶包一芽,枚枚如雀舌,芽叶朵朵清晰可辨,不用品,仅观看便是一种享受。

这种令人舌尖儿留有板栗香气的名茶,是历代道家款待贵客的佳品,由于此茶突出了“清心、提神、益智”的效果,被道家奉为陶冶情操、修真养性的必备饮品。以茶行道、以茶明理、以茶和气、以茶清心、以茶伴眠、以茶祛病,被融入道家的茶文化内核中。

在齐云山四绝之一——清凉世界小壶天品“白岳黄芽”的同时,远眺黄山天都峰之险峻是难得一遇的福缘。此景洞口的明代石坊,其状如壶、依崖而筑,室内有一清冽之泉,古人曾在此蓄波煮茗、谈玄论道、品“元液”。在缕缕茶香里,我深解道家“天人合一”是茶道的灵魂之说,在物我两忘中超越自我,茶,恰如媒介。

偶一仰头,忽见覆岩层底面,印有恐龙尾迹与足迹,于是,捧杯品茗的遐思,思绪又跌入远古与现实的隧道中。

谈及齐云山真仙斋酒楼的道斋,我必须申明:僧斋、道斋从字面上解释,应理解为素食。但该山的“道斋”,仅是作为当地人的一种称谓,确切地说,是旅游接待项目的称谓,因真仙斋酒楼的菜,既有道教“全真派”应食的素斋,也有“正一派”可食的荤腥;既有斋戒者品饮的绿茶及野果饮品,又有市井人家常饮的名酒。我初登仙山,还是愿求“茹素一餐”的,故提出要些豆制品及野菜制成的“道斋”。

其实这里的道斋大多以豆制品、三菇六耳、山珍野菜为主料。在《步虚韵》的道乐陪伴下,咀嚼葛粉、紫藤花、蕨菜、野菇及水竹笋之清香,观窗外松、竹、崖之奇妙,我以为人生雅境,大抵不过如此。

我留意了一下,这里菜品装盘既突出了道家文化,菜名起得也恰到好处。“八卦全拼”上桌后,仙姑(菇)献宝、太极双星图等菜相继摆上,颜色、形状、文化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初入“正一教派”山门之感。

我最欣赏的菜肴,莫过于用毛豆腐烹制的“道家黄金条”和用水竹笋烹制的“白云节节高”,那口感略带韧劲儿,豆香气息浓郁的黄亮色菜肴与那集“翠”、“嫩”、“鲜”、“香”为一体的银白色菜肴,若伴随山中的粗米杂粮食之,自然明白了东坡居士把田家野菜誉为“天然之珍”的道理。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一书中,谈到“以味为本、至味为止”时,特别提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清鲜者,真味出,而俗尘无之谓也。”上述两菜,调料极简单,无辅料,本味突出,可称之为“真味”菜。至于桌上用蕨菜烹制的“仙佛出凡尘”、用紫藤花烹制的“玄帝送花腩”菜品,味虽诱人,菜名似不大对劲。因为,仙与佛本身就在凡尘之外,何必强调个“出”字?腩字,从字面解释,乃牛肚腹松软的肉,似乎不是很美,玄帝乃真武大帝,送份肥牛肉也不合情理。我以为,菜肴之名,既要折映菜味、菜形、菜色的特点,又要与文化合拍,方彰显美感,虽未必“为吟菜名,拈断数须”,也应细斟酌。

与僧斋截然不同的是,这里被称为道斋的菜中,杂有当地腌制的火腿、柴鸡蛋、横江的“白条鱼”等,为那些想品尝道斋又耐不住荤腥食欲的人,提供了一种“食情”上的满足感。

千里解囊游名山的目的,源于一番新奇感与好心情畅达心底,不能仅凭“从众心理”或依附“千口一言”的导诱而来。其实,游走齐云山这种知名度较低、少人提及、游者稀少的景观,确有些“人尚不知我先觉”的妙趣。像我这种喜爱在“灯火阑珊”处静观深思的人,专程赶赴这座被乾隆帝称为“一日三千客,人气旺江南”、而今渐趋冷落的名山,也是为了寻找这种奇趣。我得到了,得到了一种与游其他道教名山所不同的妙感。

猜你喜欢
黄芽齐云山道教
齐云山云海
早春黄芽
黄茶何以不黄?
西夏道教补议
游休宁县齐云山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齐云山道教文化及音乐研究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