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城》人性美所导致的悲剧

2015-10-13 21:30杨文静
人间 2015年15期
关键词:天保人性美渡船

杨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论《边城》人性美所导致的悲剧

杨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作者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人性善的杰作”,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也被认为是一个似乎“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边城》的悲剧性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边城》中人们看似理想的人性美实则是导致翠翠与傩送爱情悲剧的潜在因素。正是因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样的悲剧才更能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边城;人性美;悲剧

引言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30年代湘西边境山城茶峒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她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经历以及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小说围绕这个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的淳朴、亲善、宁静、和谐的人性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在这部近乎天籁的田园牧歌式小说中,却始终弥漫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与哀愁,出现了天保身亡、傩送出走、祖父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离世、翠翠看似顺乎自然的爱情以悲剧告终的结局。沈从文在《水云》中关于《边城》的表述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①”作者这句话的意思很显然的,因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样“美”的事物的毁灭的悲剧便产生了。

一、边城居民的人性美

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的湘西人,是火辣的、原始的、完全依靠人性原则生存的生命形态。他们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居乐业。②”无论是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还是过渡的商客、吊脚楼上的妓女等人物,无一不是真真实实的生活着,构成了近似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边城》中的湘西人的人性美,主要是从生命的健康自然美、品格高尚美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美三方面来表现的。

(一)生命的健康自然美

这一点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二是爱情的自然美。《边城》中的年轻人因在自然的风日里长养着,故身体强壮、健康,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如写天保和傩送,说他们“结实如小老虎③”,写傩送的长相,说是“傩送美丽的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岳云’”。④描写翠翠,说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动物般的灵性充满深深的赞誉之情,而对于翠翠相貌的描写,也深具自然之美,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⑤这样的描写,仿佛翠翠是从那山林中走出的自然女神。爱情的自然美体现在翠翠对于爱情的初体验和傩送对于翠翠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的爱情上。翠翠是一名乡村少女,她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母亲的教育和引导,她对爱情的萌发完全是出自天性和本能。作品中写了翠翠的三次端午节,第一次,与傩送相遇,产生一种朦胧情感;第二次,傩送下了清浪滩,已引起她对傩送的思念;第三次,与傩送在赛龙舟活动中相见,这时的感情已经明晰和坚定。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爱。在他面临对碾坊和渡船的选择时,他明确表示选择渡船,并且他对天保说愿意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情歌。作品在凸显他们二人的爱情时,同时突出描写了傩送的深情和翠翠的天性和本能之爱,这种爱是自然而然的且充满身神性的。

(二)人的品格高尚美

《边城》中的湘西人在作者笔下,具有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守信重义的优美品格。如渡船老人守渡船,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渡船上,五十年来不知渡了多少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⑥当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⑦船总顺顺疏财仗义、扶弱济困、正直公平,如船工在水上出事,他常常送钱周济,船工们闹纠纷,请他来裁夺,他也总能给出公平圆满的解决办法。其他的人比如天保、傩送、翠翠也都是诚实正直的人。甚至就连妓女,也是淳朴、浑厚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⑧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美

这种和谐美不仅体现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还体现在朋友之间。顺顺是当地的富人,渡船老人是穷人,而他们都能平等相处,和谐往来。每次船夫到顺顺家,都能得到长辈般的尊重和款待,祖孙俩生活困难,顺顺还经常给他们送钱送物。体现在朋友间的便是边城人对待朋友的肝胆相照。杨马兵年轻时追求过翠翠的母亲,未能如愿,但他并未计较,与老船夫常来常往,甚至还成为忘年交,船夫去世后,他主动担负起照顾翠翠的职责,与翠翠一起等待傩送归来。

沈从文称:“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⑨可见,沈从文在《边城》里展示了一种理想爱情:真正的合乎人性的纯粹的神圣的爱情,而并非世俗之爱。因此,作者所展示的《边城》中的人物,都是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想人物,但作家却并未给他们安排一个“美”的结局,小说中的人物在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中承受着悲剧命运。作品读到后面,感觉心就像是被拧成疙瘩又舒展开来,上面还有尚未舒展的褶皱。就好比曾经见过天花乱坠的美,所以后来的满纸浓愁,一片惨淡,才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二、人性美所导致的悲剧

当我们试图从小说中寻找这种悲剧的根源时,就会发现这些悲剧的发生是极其自然的,都是出自各自的善意。

(一)翠翠父母的悲剧

翠翠父母的悲剧之处在于他们本来可以选择逃走,但出于对人性中责任和孝道的考虑,他们没有那样做,不逃走的原因是因为“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⑩他们的想法是善意的,但他们很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一个将军人的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个担心父亲会孤单,他们身上具备的都是茶峒人固有的品质:重情守义。但如果无法逃走,便又觉得辜负了爱情,他们夹在亲情、爱情、责任之间难以选择,因此不得不选择死亡。所以,如果他们能将军人的荣誉和孝悌之义看淡看轻一点,或许他们就可以携手天涯双宿双飞了。他们的死亡一方面是极其悲壮和令人叹服的,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死亡又是极其轻率极不负责的,因为他们在舍生取义的同时,间接造成了翠翠的爱情悲剧。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教育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在翠翠初次遭遇爱情时,如果母亲还在,她最起码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指点和启示,没有父母养育教导的翠翠,只在爷爷和一只黄狗的陪伴下,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的,这对她内向性格的形成有莫大关系。

(二)天保的死亡悲剧

天保的悲剧在于将爱情与尊严等同起来,得不到爱情因此心结郁积以致溺水身亡。个性豪爽、率直的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说亲一直得不到结果,被稀里糊涂的拒绝回来,他就怪罪老船夫,并缺少与老船夫和翠翠的直接交流。当二老问他有何打算时,他回答:“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只一句话,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撑渡船,我也答应他。”作者在此安排大老的死即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之处在于“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跑船的人风里浪里的出入出事也是常事,作品中一句“什么都来不及说!这几天来他都不说话!”暗含了大老并未真正放下此事,体现了大老重情的一面。必然之处在于作者其实是有意安排大老的死,为翠翠和傩送的爱情除去人为因素的羁绊,以此展示郎有情妾有意的美好爱情潜在的因了人性美而导致的悲剧。

(三)老船夫郁郁而终的悲剧

老船夫的悲剧之处在于对翠翠的过分关爱和百依百顺使得好事变成了坏事。勤劳朴实、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乐善好施的老船夫,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使得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也使得他对相依为命的外孙女多了一份更多的关爱和怜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的笑着”,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安,他一方面想让孙女嫁给她自己所喜欢的人,一方面又怕她走她母亲的老路。当船夫错把唱了一晚上歌的人认为是天保并向他道贺时,却不想遭到了天保的冷语和嘲讽,翠翠看出爷爷脸色难看,他却“莞尔一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后来天保意外溺水身亡,老船夫因担心孙女的未来和归宿,又仿佛自我谴责似的将天保的死归到自己身上,并无法像从前那样坦然的面对顺顺和二老,以至于引起顺顺和二老的反感。二老不仅在言语神气间表现出对老船夫的不满,语含讥讽,甚至在与别人谈及问题时,更是把大老的死归罪于老船夫,“……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后来又因了中寨人做媒不成,心生嫉妒,在老船夫面前不但说谎说二老要碾坊不要渡船,还提起大老的死,戳老人的痛处,这些都成为了加速老人死亡的催化剂。老人在抑郁之死前仍在为孙女的幸福做努力,但他心里的苦闷又不能向人提起,因此他只能带着无比的遗憾和对翠翠的不舍而离去。

(四)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是整部作品中最显而易见且最让人痛心的悲剧,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翠翠自身的性格缺陷因素却是最关键的因素。花季少女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前面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这很明白的告诉读者,翠翠为避免伤害,对自己周围的世界保持着高度警惕,而这显然能说明翠翠那谨慎、敏感、羞涩的个性特点。翠翠在第一个端午节与傩送相遇后,“心里又吃惊又害羞,”且“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第二个端午节遇见了大老却未见二老,翠翠在回家的路上向爷爷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清浪滩呢?”此时的二老就是在清浪滩过的端午。可见翠翠的心是属于二老的,但她却不对爷爷说起,只是一个人守着自己的心事和秘密。翠翠性格中羞涩、矜持的一面还表现在当她与二老正面接触时她不懂抓住机会而是将机会白白放走。如二老给祖父送酒葫芦,到翠翠家中做客,“客人又望着翠翠笑,翠翠仿佛明白为什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待爷爷喊她待客时,她却反而有意装听不到。再如二老从川东押货物到了茶峒,时间已近黄昏,翠翠听人喊过渡,就争先走下溪边去,待看清是傩送和他家中的长年,便“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翠翠这种害羞、矜持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表现出边城少女淳朴、单纯的一面,是女孩子特有的美好品质,但她的矜持在另一方面又使傩送搞不清她对自己的心意而丧失自信与勇气。也就是说,翠翠的害羞、矜持与其说是美德还不如说是羁绊。而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除了缺少母亲关爱之外,还与边城人人性美中的孤独气质有关。

边城中边民的生活是安静的、祥和的,但这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和环境使得边民的人性美之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的、忧郁的气质,他们为人所推崇的人性美就来源于这种气质。比如小说开篇就写到:“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是那个女孩子”。这种孤独感随之引发的便是寂寞。“一切总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孤独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这种深深的孤独感必然造成边民过于内倾的性格特质,一方面使得边民性格中多了一份含蓄与淳朴,另一方面又造成他们无法与他人顺畅交流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缺乏对自我主体意识的探究。因此,当翠翠后来从杨马兵那里得知天保之死是因为得不到她的爱而由于出走落水身亡,傩送是因为得不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明白爷爷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离世,明了了这种种的一切之后,她才如梦初醒的“哭了一个夜晚”。这一切都说明翠翠在她的爱情中主体意识的缺失是非常明显的,她的矜持使她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迷茫的而不是明确的面对自己的爱情,这种含蓄矜持实则使她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三、结语

这部唯美而又哀伤的小说,先是塑造了一大群真实纯粹的人,而后又一点一点将人的美梦撕碎,就像是曾经见过天花乱坠的美,所以后来的满纸浓愁,一片惨淡,才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像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就是让读者从美好女子得不到美好爱情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巨大落差中体会到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心痛与惋惜,从而达到悲剧的心理共鸣。

注释:

①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

②沈从文《边城》人名文学出版社2000.7 第十三页

③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十三页

④同上

⑤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五页

⑥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五页

⑦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四页

⑧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十一页

⑨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九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5

⑩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第五页

[1]沈从文 《边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

[2]沈从文 《从文自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沈从文《水云》[A]生之记录 京华出版社 2005.7(第328页)

[4].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生之记录 京华出版社 2005.7

[5]《沈从文<边城>悲剧成因探析》 周纪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第62—66页)

[6]《牧歌背后隐藏的矛盾及其悲剧性——重读沈从文<边城>》 魏家文 理论月刊[J]2004年第6期(第127—129页)

[7]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作品精选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2

I206.6

A

1671-864X(2015)05-0017-03

杨文静(1988.09-),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方向:文艺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天保人性美渡船
老杨公公撑渡船
向日葵的故事(下)
破釜沉舟
炭灵记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温暖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