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入寻常百姓家

2015-10-13 05:00杨星
关键词:进万家小分队站点

杨星

怎么样能让基层党员群众既“无障碍”又“零距离”地切实感受到远程教育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一直是各级远教工作者着重考虑的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远程教育必须得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位于关东黑土地上的辽宁省昌图县充分立足本地实际、着力破解现实难题,自2014年以来实施了远教“一站进万家”活动,以亮中桥镇为先行,打造远教站点从网络模式到有线模式的转化试点,让远程教育的基层活动阵地从站点挪到了炕头。这种实实在在的“为基层盘算、为实际打算、为群众谋算”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接了地气”的远程教育正如“堂前燕”,突破了以往“最后一公里”的羁绊,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模式换了,再用以往的“老课件”,实用性和适用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以往昌图县的课件资源都是取自市、省乃至中央各级远教平台的授课内容,现在播放平台从“电脑”换成了“电视”,有线模式下的自主课件资源建设与开发就提上了紧急工作日程。县远程办通过“专家会议”和“群众建议”这两条腿走路,让“实打实”的教学内容能切实符合本地需要、群众需求。

专家会议倡“主导”。首先,县远程办定期召集远教各成员单位及涉农部门的专家开“诸葛亮会”,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及本镇支柱产业,商议出课件制作方向;其次,课件制作过程中,约请专家对各技术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力求内容能真正贴近基层。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已经召开专家会议11次。

2015年6月召开的县远程教育课件制作研讨会上,县委组织部分管远程教育工作的公旭东副部长提出,近期课件制作工作应该围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来选题,制作能够指导本县农村发展、真正给群众带来效益的课件。研讨会上专家们经过交流论证,认为这个点子符合实际,把这一制片方向写进了远程办短期制片工作规划中。规划施行两个月以来,基层叫好声不断。

群众建议求“实际”。首先,县远程办指导亮中桥镇站点及其下属各村终端站点,采取发放问卷、入户走访等形式,切实掌握群众对课件内容的具体要求;其次,由县远程办将建议汇总,从中梳理出具有共性的建议,纳入教学课件制作计划。据统计,共搜集各类建议155条,采纳了其中的25条列入制片计划。

2015年5月7日,县远程办在走访八段村时,了解到该村对水稻种植类课件有急迫性需求。因为八段村刚与客户签订了绿色水稻订单,对水稻种植管理及生产操作规程要求极其严格,因此稻农要求从秧苗繁育到插秧施肥等环节给予指导。县远程办十分重视,将此类课件列入计划,紧急制作,按照稻农的需求及时播放,解了八段村的燃眉之急。该村党支部书记董亚洲感慨道:“你们远教干的,都是实在活啊。”

以往昌图县的远教站点都是每月进行1到2次课件集中播放,现如今站点延伸到农户,“电脑学”变成了“电视看”,再集中播放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得建立新的播放机制来适合群众的口味。县远程办经过缜密的调研论证,根据“灵活+实效”的播放原则,设置了“插播”“点播+重播”等新的播放时段及播放方式,“心贴心”的播放机制让基层党员群众不仅能“有时间”更爱“抽时间”进行收看。

“见缝插针”放节目。首先,县远程办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及农民生活实际,采取“见缝插针”的原则,制定了“三时”播放法,即“饭时(每晚5点到6点)、农闲时、农季时(每一农业生产阶段前)”等三个时段进行播放;其次,响应农民带有普遍性的播放需求,随时加播。据统计,“三时”播放已累计播放约1000多个小时,已进行加播20次。

每天一到吃晚饭的时候,十间村的养牛大户崔伟就端着饭碗盯死了电视。为啥?用他的话说:“这里放的都是来钱道啊!”起先他就总去村站点学如何科学养牛,可一到冬天,由于站点不能取暖就得关门,再加上集中播放时总赶上自己有事,这学习就学得磕磕绊绊。“现在好了,”崔伟高兴地说,“自打看电视也能学远教节目,我再学习就方便多了。县里考虑得真周到啊!”

“双播”齐下保成效。首先,县远程办按照播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首播,同时督促各村站点搜集群众的收看体会及建议;其次,对群众反响良好的课件,及时安排重播,并提前进行预告,以利深入收看学习。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份,已累计安排重播课件18次。

黑山村是个养猪专业村,几乎家家都养猪。前不久,县上安排了可繁母猪养殖技术课件,村民们看了以后都觉得大有收获,但普遍表示“没看过瘾”,便给远程办打电话问能不能重播。县远程办顺应民意,在第三天晚上安排了重播,还提醒该村村民记得准时收看。那一天晚上,村民们边看电视边喜滋滋地说:“能再看上一遍,心里就更有底啦!”

课件放完了,接下来就是学了,“只播不学”,远教学用就成了“空对空”。如何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安排课件学习活动?县远程办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了“两点”式(“中心户学习点”+“合作社学习点”)的学习形式, 以保证基层党员群众能学到真本领、好本领、硬本领,这“点加点”的创新形式让远教学习真正接了地气。

家庭户成了“中心”。首先,在县远程办指导下,每村选出二到三名有热情、懂电脑、能张罗的党员,作为“中心学习户”;其次,中心学习户的户主负责组织附近的党员群众定期(每月两次)来学习,户主除了当组织者外,还兼任辅导员,就学习中遇到的小难题进行现场答疑。据统计,目前全镇已选树了46名中心户,覆盖了全镇21个村。

八段村的党员安晓峰家里一到晚上就热闹极了,来的人熙熙攘攘,把他家的电视围个水泄不通。这是咋回事呢?原来,安晓峰为人热情、眼界开阔,组织上就把他树成了远教中心学习户,让他负责组织附近的村民学习。他家每次播放课件节目,都能吸引来好几十人,连茶水都供不上。可他却不在乎:“作为党员,能帮大家伙在致富道上走快几步,值!”

合作社当上“龙头”。首先,由县远程办把关,在每村选出一个合作社,作为学习基地;其次,合作社定期组织学习(每月2次),学员主要以合作社社员为主,合作社负责人负责相应的技术讲解。据统计,全镇近二十个合作社均建立了远教学习基地。

在东兴村,丰满源农业种植合作社就是个小有名气的学习基地。自打远教接入了有线电视,负责人吴艳良就在社里摆上了一台大彩电,带头张罗社员们按点学习。这学习还真是不白学,有了远教平台播放的种植技术指导,社员们种起地来底气那是足得很,到秋一收粮更是尝尽了甜头,乐得大家都赞不绝口。

开展远教教学活动,绝不是“教”完了、“学”完了就拉倒,对后续服务工作同样也要予以充实保障;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结出硕果。基于这一思考,昌图县远程办密切加强教学后续服务工作,建立了“专家服务团”“技术小分队”,以切实保证基层党员群众能学以致用。

专家团全程跟踪。首先,县远程办从各涉农部门抽调专家,成立了远教专家服务团;其次,专家服务团采取巡查的方式,对各村进行定期走访,发现问题尽力在现场解决。据统计,目前专家团已有成员34人。

作为专家服务团成员,县农技推广站主任张国威最近可是忙得很。前不久,县上推出了花生新良种,张国成协助县远程办紧急制作了相关课件,在有线电视上加急播出,以促进良种推广,让乡亲们早受益。为了能够让群众真正看懂学会课件,他和几位专家一道走遍了全镇各个村。每到一村,专家们就把村民集中到一起,针对课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耐心讲解。群众都高兴地说:“专家一到村,问题全解决!”

小分队紧急解难。首先,县远程办会同镇党委、政府,召集有热心、有能力的“土专家”“田秀才”,以村为单位,成立了技术小分队;其次,当接到村民求助时,该村小分队迅速出动,到田间地头解决难题。据统计,目前已成立小分队7支,有成员21名。

八棵村的养猪户赵良这阵子正闹心呢!为啥?他刚干养猪没两年,对怎么挑选母猪还不大明白,这眼看又到买种母猪的时候了,可自己心里还是没谱。正当他犯迷糊呢,技术小分队的“土专家”吴满贵主动上门了,带着他到市场手把手地教怎么挑选,买回来后还教他养猪的注意事项。乐得赵良直说:“这忙帮得太到位了,远教小分队全是热心肠!”

“一站进万家”试点活动在昌图亮中桥镇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镇1个社区、21个村的12000多户、37000多人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就能收看到远教节目。用群众的话说:“我们和远教已经亲得没边了!”这充分证明了“一站进万家”的思路之正确、措施之扎实、成效之明显;下一步,“一站进万家”活动将在昌图全县铺开,相信这块黑土地将在远教春风下又一次迸发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进万家小分队站点
穿越火线之排雷小分队
赶潮小分队——潮汐能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幸福进万家
——湖南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文艺惠民公益活动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劳动小分队,出发!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怕被人认出
完美义工进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