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2015-10-14 04:32封婷
新课程·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逻辑性启发性语文课堂

封婷

语文课堂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那么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一、在提问内容上,有四性

1.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盲目的提问,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促使学生思维?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給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究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针对性。一方面,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在关键段落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提问要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使其自感不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容易些,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二、在提问对象上,有四忌

1.忌偏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既担心答不出影响教学进度,又害怕他们不愿意答问。

2.忌惩罚。个别老师特别是个别班主任,可以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提问“学困生”。

3.忌讥讽提问。亲切的语言、热情的态度才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和压抑感。对成绩差的学生,适宜以鼓励的语气提问,用赞许或肯定的口吻评价。

4.忌齐答。齐答表面上看来学生能够适应,但不是积极的适应,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反而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

三、在提问时间掌握上,有三点要注意

1.注意层次。一般说来,开讲时提问引入新课,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关键处提问,将兴趣和知识重点结合起来;小结归纳时提问,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在具体讲授过程中,不宜频繁提问,不宜边讲边问,边问边讲,一问到底。

2.注意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提问后时间上有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3.注意整体提问。提问仅仅是教学方法之一,哪些地方需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问,选那类学生答问,什么时间提问等等,都应同其他教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事先设计好。不要想问便问,随便提问。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如何有效提问,是我们每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值得我们反复思考、斟酌。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晓冬.新课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再思考[J].新课程:初中版,2007(09).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逻辑性启发性语文课堂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