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研究

2015-10-14 00:43梁艳
科教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民族志质性研究课程改革

梁艳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志阅读的文本选择和质性研究能力的培养困境两个维度,对民族学人类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若干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 民族志 质性研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48

Several Studies on the "Ethnological Field Methods" Curriculum Reform

LIANG Y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istorical Cul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Abstract: By reading culture plight of ethnographic text selec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the two dimensions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ethnological fieldwork," the curriculum reform a number of studie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five proposals.

Keywords: Ethnography; qualitative research; course reform

民族学、人类学在当代被定为一门有着自身独到的方法论、解释体系及认知体系的现代学科。其独特的方法论指的就是以田野调查为主的质性研究的运用。现代人类学认识论存在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为了获得资料,人类学家到底该与被研究的“当地社会”形成何种关系?进行何种程度的参与与互动?其二。人类学这种知识的内部,是以接近真相的程度划分等级的,这种知识的等级与被研究社会中另一种知识的等级如何贯通?而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都需要对这种特殊的方法论的培养才能获取相应的本土知识。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就是专门培养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生关于学科方法论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的特点除了相关民族志的大量阅读外,需要对学生的质性研究的能力给予一定的培养。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改革需要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来解决问题:

1 民族志阅读的文本选择

“民族志”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景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地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早期的民族志发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对世界上其他地区残存的原始文化所产生的兴趣,其大多是关于一个或多个民族的描述性著作,缺少系统分析。每个研究由连续的章节组成,逐次并详细地处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如环境、种族特征、社会组织、仪式过程等等。与此相对的是现代民族志一般不仅仅给出一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描述,它们采用以一种文化描述任何另一种文化所必需的那种解释。它们的目的是能够带有分析性和集合性的描述,这样就会显示出对我们理解社会生活结构和一般理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特征。

随着社会发生剧烈变革,除去早期经典民族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江村经济》、《金翼》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本之外,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城市民族志和发展民族志的内容进行添加,有序系统地将近十年来出版的由青年学者书写的民族志引入课堂。以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为例,这本医疗民族志出版于2013年1月,从时间上来说是比较晚近的著作,但是此书的写作有将近十年的田野工作,选题也很有挑战性,以毒品和艾滋病为切入点进行少数族群现代化过程的探讨,因此这个民族志的范本在时间的打磨下就做得非常出色,虽然还未经受时间的检验,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无疑是新型社会转型之下急需的民族志作品,医疗人类学也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区域。与此相同还有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以及关于人口流动的一系列民族志作品。适当地在民族志阅读中选择这些昭示社会变革和重大选题的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沿性。目前,国际人类学最值得注意的变化之一,就是其关注对象正转向当代的主要社会和地区,如中国、日本、欧洲各国和美国等等,这一动向显示,人类学家正在转而研究影响当代各共同体的重点社会问题,并开始表达出努力转化人类学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海外民族志将会成为新的一个研究热点,北京大学已经有一系列的相关民族志作品问世。面对这些人类学研究的新动向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进行民族志阅读的文本的选择时要充分注意到。

此外,民族志文本的选择还需要对专题研究的重视。例如埃文斯普理查德对于努尔人的研究每本民族志都是一个绝好的专题,一本写巫术、一本写宗教、一本写政治结构,这样专题性质的民族志文本也应该是教学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这类文本往往田野扎实,分析透彻,理论解释功底厚重。同时,我们在选择民族志阅读文本时也应考量对学科内部的批判性民族志,比如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就是对其田野过程的研究,弗里曼的《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都是对学科内部的已有研究和方法论进行深度反思的严肃著作,本身也是极好的民族志。对这些文本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批判性继承,将对学科内部的反思也视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科内部的良性发展和建设。

民族志作为收集资料和书写的过程,它不单单是“田野”,也不单单是“写作”,而是指人类学基础研究的过程之整体。因此,对民族志阅读的文本选择对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敏锐度和判断力尤其重要。我们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中要高度重视对民族志文本的阅读,经过有意识选择的这些民族志作品代表未来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和批判意识的民族志文本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其本身也是课堂讨论的重要基础,这些文本的选择昭示了未来专业的标准和倾向,以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善于选择那些真正杰出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成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些民族志作品本身也是民族学与人类学专业进行其它课程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专业成长非常有益。

2 质性研究能力的培养困境

民族志已经成为质性研究中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事实是直到19世纪末,除了摩尔根对于易洛魁人的研究之外,并没有人类学家从事田野研究。随着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在巴芬兰和英属哥伦比亚的工作和“民族志之父”马林诺夫斯基在特洛布里恩群岛的研究的展开人类学越来越成为全职的专业研究。田野训练成为训练学生的重要部分。早期的专业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者总是很匆忙。他们对原始民族的访问有时只持续几天,很少超过几个星期。虽然这种概观研究能成为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有益开端,可以得到初步的民族学分类,但它对理解社会生活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即使对他的研究不做限制,人类学家也不可能对他正在研究的民族描绘得很好,除非他能使自己处于一种与他们建立紧密联系的位置,观察他们每天的活动,从内部而不是外部观察他们的社区生活。

自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恢复以来,以田野调查为主的质性研究就成为了这些学科最重要的方法论,设立相关专业的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培养学生上面也将其列为了重点。我们是如此的需要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例如,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十个月以上的田野调查才能够进行论文的答辩。田野工作的过程能为学习民族学学科的人带来实际的认知,促使学生在与被调查者进行知识交流的同时,通过双方彼此的内省实现对事实和现象的理解。经验已经证明,要进行一次成功的田野工作,一些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了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社会资源的认可以及专业方法的得当等一系列条件的满足。

现实状况却是长期的田野工作在今天的教学环境中难以实施。个案研究是针对单独的个人、群体或社会所进行的案例式考察。实地调查是到行为发生的地点单纯的观察和聆听,只要专心于发生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获益不少。对学生来说,存在学分和资金问题;尽管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的学生创新计划或者一些有着人类学传统的大学所设立的田野基金得到相当数量的资助,但这数量仍然偏少,只有那些专业素养很高的学生有幸得到这些资助进行自己的田野调查,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获得这些资助。对教师来说,额外承担学生的安全连带责任也是不容小觑的事情。田野工作大多不会在学校内部进行,校园以外的地方进行田野工作难免会有意外发生,一旦发生意外,教师承担全部的安全连带责任,这使得大部分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恐惧于此而情愿不进行田野作业的实践。而且,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数量较多,很难对深度的参与观察和访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群体式的指导则对提高学生质性研究的能力收效甚微。

对学生质性研究能力的培养上也必须要越来越重视行动研究,因为这能够有效地纠正传统质性研究中的一些弊端。如研究者单凭个人兴趣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结果实际工作者一方面不能够得到研究者的帮助。另一方面,研究者又可能因为缺乏科研经费、工作太忙等原因不可能对自己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我们从专业教学的一开始就应该在避免传统质性研究的弊端,使得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务实而具有前瞻性地服务于社会。

3 建议

针对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的实际,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人才,本文从民族志阅读的文本选择和质性研究能力的培养困境两个维度对这门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1)根据学科前沿,及时调整民族志阅读的文本选择,加大对当代研究民族志的阅读。(2)对具有学科批判意识的经典民族志要进行精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度。(3)专题研究的民族志对于田野方法的学习益处甚多,要保留专题研究部分,适当减少早期经典民族志的阅读。(4)学校资源参与专业田野调查实践,分担专业老师所承担的学生安全连带责任。(5)设立小额田野工作资金,拓宽学生申请专业实践基金通道,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挑战杯竞赛作为专业实践的重要培育土壤。(6)田野调查工作实行导师制,避免教师一对多的指导情况,进行精细化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2] 爱德华.埃文斯——普理查德.论社会人类学.冷凤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3.

[3] 丹尼.L.乔金森.参与观察法.龙筱红,张小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猜你喜欢
民族志质性研究课程改革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印度老牌民族主义组织“穿上长裤”
民间文书与民间智慧
自传式民族志:概念、实施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