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对人格品质塑造的意义

2015-10-17 05:16赵晓梅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

摘 要: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创作理念,隐要求创作含蓄有韵味,秀要求创作有突出之处。秀蕴藏在隐中,隐可以表现为秀,隐、秀恰如其分的结合是创作优秀篇章的必要条件。这一创作思想对人们含蓄内养与积极奋进相结合的人格品质塑造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文心雕龙;隐秀;人格品质

隐秀是刘勰关于创作的重要概念。《文心雕龙·隐秀》记载:“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引:“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关于隐秀,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张少康认为,隐、秀是分别就艺术创作中的意和象而言的,隐是说寄寓在客观物象中的作家情感意志要内在、隐蔽,不仅能够使读者从描写形象本身体会意义,也要能从形象中联想出意义。秀是要使客观事物逼真得展现在读者面前。隐秀同时也是对文学创作的美学要求,“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繒帛之染绿。”隐秀是自然的,不是写得幽深晦塞或者着力雕琢辞藻,而是要以自然精妙之态使读者有如亲临其境,有丰富的联想且余味无穷。黄侃对秀的含义和作用的解释更清楚,“言含余意,则谓之隐,意资要言,则谓之秀。隐者,语具于此,而义存乎彼;秀者,理有所致,而辞效其功。”秀是通过修辞、表现等手法使文意揭示得更直白。周振甫把隐、秀看作修辞学里的婉曲和精警格,认为隐秀都是就文章字句而言,在创作活动中,隐要求文章字句有内涵和韵味,要求文章有弦外之音,秀则要求文章字句使用得出色,指文章中的警句,又强调能够有“动心惊耳”之效,这与黄叔琳注本载“陆平原云:一篇之警策,其秀之谓乎”,刘师培《论文章有生死之别》讲题中“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篇之所谓‘秀”的含义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看到,对隐秀解释的差别关键在于“秀”,对“秀”的解释角度从宏观的形象逼真的效果到微观的表现修辞手法,再到具体而微的警句。总的来说,隐秀属文章创作的范畴,要从情感和文辞两个层面理解,文辞的表现形式及其生动性和感染力都应纳入考虑范畴,最终使文章具有感动人的审美效果。

在隐秀的创作观念中,隐秀被分割开来,分别用于艺术形象主体和艺术形象客体中。然而,隐秀是“思合而自逢”的表现形式,结合刘勰“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的赞,将隐秀置于情感与文辞的统一体中,以隐为文辞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秀为出色的章句字词,秀蕴藏在隐中,隐可以表现为秀,这与文质关系这个文论上的典型命题有很大的相似性。刘勰不仅在论文过程中讲求隐秀,更以其人生经历践行隐秀。《程器》篇记载:“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故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柟其质,豫章其幹。”“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宜骋绩。”要积极地完备才德,等待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刘勰出身贫寒,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追求仕进。他在青年时期进入定林寺依沙门僧佑,借助僧佑当时的地位以结交上层名流权贵,为仕进寻找出路。期间他增加自身储备,还长时间从事佛经整理,精通佛理,终形成以儒为主兼有佛道的思想,也最终实现了其政治理想,为梁武帝一家所青睐。由此可见,隐秀不仅是创作理念,更考量修养才德的态度核对人生世事的涵容能力。

隐秀的内涵对人格品质的塑造具有启发意义。一方面,隐秀启发人们兼有谦逊的品质和“舍我其谁”的魄力。立志方能知其所行何处,才能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刘勰“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故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刘勰作《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而在人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有“舍我其谁”的志气使人坚持,有谦逊的品格使人有涵容之气,不恃才傲物,始终对学术、对理想保持恭敬之心。另一方面,隐秀启发人们在困境之中静心养气,有集腋成裘的耐性和坚定意志。《文心雕龙·杂文》讲“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于情泰”,自身遇到挫折或时世艰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要有等待由隐至秀耐性和气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在发挥才干的时机成熟时展现自己。司马迁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提出“发愤著书”说,以惊人的毅力“成一家之言”,这是对待困境的正确态度。

隐秀的艺术感染力对人格塑造具有直接引导意义。就文而言,文与道的关系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文以明道”,李汉《昌黎先生集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获得的不仅是审美愉悦,更能受文中之道的启发,参鉴其中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认为,最完美的人格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实现。在审美过程中,读者能够明析善恶,彰善瘅恶。以隐秀为创作方法的作品具有深切的感染人的力量,其中传递的价值理念、审美形式对读者的写作、为人处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就人而言,身教胜于言传,具有隐秀品格之人以其人格精神形成强大的榜样力量,从而形成文论上徵圣、宗经的重要论题。

隐秀是《文心雕龙》中一个重要概念,其对创作意义主要体现在艺术感染力上,论者由此引出其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即对人格品质塑造的意义。论者在参考前人著述的基础上,从社会效果角度对传统的创作概念进行理解,加之才力浅薄,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将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予以补充和修正。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13.

[2]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中华书局.1964.

[4]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作者简介: 赵晓梅(1993-2-5),女,山西朔州,中国语言文学,山西大学初民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012级本科生。

[项目支持]山西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心雕龙》与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研究”(201410108002)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