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师生关系重塑

2015-10-17 06:20姚瑶杨燿玮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师生关系高校

姚瑶 杨燿玮

摘 要: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针对目前高校当中师生关系存在的教育关系机械化、功利化、教学心理关系疏离冷漠的问题,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从实践上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生交往,实现师生的充分沟通、理解这几个方面来重塑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师生关系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完整的科教兴国的教育方案开始实行。由此教育界站在宏观的高度,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提出新的认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以人为本,主张研究“完整人”的教育,注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注重人生价值培养,以培养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人才为目标。

以人为本德育观强调人的发展。它强调人文关怀是道德情感。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的概念、本质、规律等问题,而对于素质教育当中的人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动因素确研究甚少。以人为本是从认知角度、情感角度和行动角度是切实解决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大学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1.教育关系机械化。教育关系的机械化和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偏于技术性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换句话来说就是只“教书”不“育人”。从教学方法而言,教学方法的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只“搬运”教材,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扩展。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习目的功利性强。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以获得文凭为主,以求找到好工作、取得高收入,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价值。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短期性,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干扰,学习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和一份好的工作,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价值。

由此可见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都存在教育关系机械化、功利化的问题,因此这也是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3.心理关系疏离。国内高校教育模式已经根基稳固,在高校当中形成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两条明显的道路,与学生在思想生活方面沟通较多的是班主任、辅导员,但是由于所带学生人数较多,也很难顾及到所有的学生。同样在高校当中负责教学的专职教师则形成了“上课即来、下课即走”,在课堂上由于教法单一,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而课后交流的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据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高校教师的态度是比较疏离和冷漠的,学生遇到问题时,宁愿自己解决问题也不愿寻求老师的帮助。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1.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见天,由于高等教育的知识本位倾向,导致在教育实践中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并止于知识传授,片面迎合知识经济,导致教育中人性的失落;认识性任务压倒发展性任务和教育性任务成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任务。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教学过程以“灌输性”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知识考核作为衡量学生的考核方式,而这种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大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1.以学生为本,从实践中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观是老师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教育界长久以来都在讨论的问题,“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年代的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分为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在多年的课改当中不断提出“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高校主要功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目标和职能。而在高校教育当中应当改变过分强调专業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教育中“人”的回归。

2.承认学生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尊重人、爱护人、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对的东西强行驾于学生。一切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解决问题。目前国内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这个年龄是属于生理的成熟期,但是确是心理的过渡期。很对学生虽然“外观其貌,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应该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国内高校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如果用纯粹的讲授方式,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相反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站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立场上,应该将这门客场的教学引入实践当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去体会,用脑去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忠华,赵明星.现代大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8):1-3.

[2] 张小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和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0):755-758.

[3]陈佑清.论教育的知识本位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1998(3):73-78.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师生关系高校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