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实验揭开生活常识的面纱

2015-10-17 14:22李雪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组实验

李雪

摘 要: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的物理知识与规律都是经过观察实验、引出猜想、认真思考、不断探究所得到的。脱离观察与实验的物理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如同是空中楼阁。实验教学是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实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初中物理正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做好初中物理实验,能展现出物理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也是为初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培养科学精神和利用科学改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说,实验教学是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实验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培养兴趣;演示实验学生参与;分组实验

一、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必然产生探究反响,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它激发学生認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怀有兴趣,便会抱积极的态度、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物理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功能。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 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的理解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前提,每当教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都要尽量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讲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我将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仪器带到教室,并请了两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人一边使劲拉,这两位同学拉得满头大汗,都没能把它拉开,台下的同学见此情景,纷纷跑到台上来帮忙,台下还有同学齐声呐喊“加油!”最终,同学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拉开。当把阀门打开,我轻轻一拉,就把两个半球分开了,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奇,难道这其中有什么秘密?从他们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们此时的学习兴趣有多高,而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愉快,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快乐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这些实验的引入,学生听起来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思维理解活动远远不如实验效果好。

二、课堂上实重视演示实验,并能力求让学生参与,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每个学生的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悟性”差异,主要取决于对日常生活的认知能力。演示实验让学生的直接参与,充分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如果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完全让给学生来做,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再思考中探索,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物理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再现物理情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鸡蛋、盐、水、玻璃杯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以用来做惯性、压强、浮力、浮沉条件等实验。惯性实验中,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因为惯性而静止,又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在此实验中,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可忽略不计。在做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教师演示实验,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解决好缺乏实验器材的难题,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想作好演示实验,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中的物理情景。为此,我们物理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教材上的一幅插图或一道习题也要尽可能搬上讲台为学生进行演示。

三、加强物理分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的观点表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是教师为完成某种过程而教学,而是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学生分组实验能使学生把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再现,而且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考查的是学生团结协作,独立思索的能力。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会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数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后的环节就是验证猜想。抓好探究性实验, 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实验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学习好课本知识之后, 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完成一个“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的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从而对知识更进一步的领会和掌握,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所以,物理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在物理教材中,许多对我们来说已经有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定理、定律和原理,对学生来说结果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

四、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既能让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又能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物理规律,从而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我和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学习活动中,提出当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成怎样的像?物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成怎样的像?物距在焦距以内时,又成怎样的像?学生们带着这些疑问,在探究过程中议论纷纷,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了结论。

总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物理教师,我们要切实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开展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即体现了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习物理与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猜你喜欢
分组实验
农村中学生物分组实验教学浅议
探讨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策略
关于物理分组实验的优化探析
高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实施
浅谈高中化学随堂分组实验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