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最美现象”初析

2015-10-17 00:13项盼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5期

摘 要:2011年至今,媒體上持续报道了一系列“最美”人物的典型报道,例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这种最美现象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对现下媒体新闻报道在典型人物报道和新闻资源整合上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最美现象;舆论环境;典型报道

从2011年“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地用左臂接住从10楼掉下来的女童,到2012年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等等,在平凡的群众中出现了一批“最美”的人,其事迹受到媒体和受众的普遍关注,相关消息也广泛报道在媒体和在网上流传,暂且称作“最美现象”。本文就“最美”群聚现象展开讨论,深究“最美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新闻传媒界的启示。

一、“最美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哲学上,“美是指社会实践中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利于人类社会前进的具有宜人的感性形式的事物和现象;或者,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事物与现象的真、善内容和宜人的感性形式的辩证统一。”[1]

1.人对真善美等普世价值的追求

“最美”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牺牲、尽责、博爱等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最美”人物的的产生由媒体传播、政府参与、社会团体响应、受众的赞美的形成过程来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这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的赞同。“牺牲”,或者无私奉献,是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称颂的品德,“最美”后面连接的是老师、司机、护士等等,老师保护学生,司机保护乘客,护士照顾病人,平凡的人们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动。“做到了别人能做的事是尽职,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是英雄”[2]。面对这些最美丽的人,我们不需要人为拔高英雄的高度,他们实则也是平凡生活中普通的一员;但是他们对职业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岗位的责任感,却值得每一位从业者认真学习。

2.长期混乱、阴暗的舆论环境

“社会新闻,这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是能畅销。”[3]由于新闻的新鲜性、及时性等特征和受众的猎奇等心理,媒体上充斥的往往都是比较负面的新闻,而由电视媒体诞生演化的娱乐泛化,网络低门槛时代的审丑现象,使得新闻版面上部分内容更是俗不可耐。再者,小悦悦被撞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令舆论感叹中国道德滑坡。在这种大的舆论环境混乱、阴暗的前提上,有“最美人物”的出现,无疑是浑浊里的一阵清风,给国民打了一剂强心针,所以受到国家的认可,民众的赞美。

(1)“审丑”现象与确立主流价值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众的从众和猎奇心理,当网页新闻上到处都充斥着凤姐等消息,为了不与社会、人群脱节,受众也会进行浏览,在好奇心驱使下,更是会去关注。第二个方面则是新闻特性,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媒体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刊登“三俗”的新闻,在媒介竞争之下,“俗”的程度是愈演愈烈。除了媒介,网络推手也介入了“网络红人”制造过程中,各种流程化的运作,使得网络红人被批量化生产和机械化复制。最后一个方面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混论,消费时代下人们精神上焦虑、苦闷、无聊,借助网络红人来排遣自己的无聊。

“审丑”文化毕竟不是主流,这些以“丑”出名的网络红人正以加快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最美现象”作为一种正能量,同样以这样三个方面冲击着原有的形成基础。受众方面,长期生活在审丑的网络环境中,受众也会觉得厌烦,对新闻媒介、网络推手的惯用伎俩也是比较熟悉了,比如很多网页喜欢用的夸大其词的“标题党”,说出片面事实,对受众造成误导。加上受众本身对真、善、美的一种本能追求,在浑浊的网络环境中看到“最美”人物的消息,更加会去追消息和赞扬。在媒体层面讲,媒介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而且肩负着引导舆论的职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正逐步缩小差距,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好恶越来越真实、准确地投射到虚拟社会中,这时主流价值观开始在网上进一步凸显,这是一种大趋势。

(2)道德滑坡和重塑信心

“彭宇案”之后,碰见老人摔倒不敢扶;小悦悦事件,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毒奶粉、地沟油、皮鞋酸奶、毒胶囊……种种报道引发了社会上关于国人道德滑坡的讨论和谴责,当然达到这样一种广泛甚至是夸大的程度部分原因是媒体对相关事件的跟风式报道使原发事实被夸大、扭曲,并逐步形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偏离放大螺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伊冯·朱克斯(Yvonne Jewkes)的《传媒与犯罪》(Media & Crime)一书中,指“在一个夸大、扭曲、预测和象征的框架内对偏离的报道使一系列互有关联的反应发生作用。”),由此造成大规模的“社会恐慌”。而“最美”人物的出现使我们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振奋人心的一面,对产生怀疑的受众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最美”事件中包含的“最美”精神——把职业道德遵守到极致,对现阶段中国的许多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从自身的职业出发,发自肺腑地对职业产生敬畏、树立应有的职业道德,那些让人恐惧的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校车事故也不会频发发生。

3.新闻活动注重人文关怀的趋势

“人文关怀,从哲学层面来说是指对人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从伦理学的角度讲,主要是指对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关怀,对人的本性、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发展、人的自由等各个方面的唤醒、保护和推崇。”[4]而新闻人文关怀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审美心理要素。它渗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境和道德信念,表现着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意识及审美修养,是一种人性美、内在美和崇高美,更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在我国新闻界中,目前出现了由缺失到重视的过程。《感动中国》就是在这样宗旨上成功的一项电视节目,以其厚重的内涵、纯洁的评选和朴素的运作广受好评,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是“中国人的精神品牌”。“最美现象”的出现与《感动中国》有类似之处,都是着眼于平凡个人的伟大品质,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普遍大众中。

二、最美現象给传媒的启示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一个不懂节奏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同样,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起码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记者。”

1.发现典型:提高新闻敏感度

当“最美妈妈”吴菊萍为人所知后,出乎意料却又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人们为之惊叹、感动、喝彩的时候,吴菊萍的故乡――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洪典村的乡亲们却有点“小小不服气”。“他们说,我们身边英雄很多,有些人比菊萍救小孩还更英雄。村民们竟一口气叙述了好些‘吴菊萍的善举:救起落水老太的村支书;既无劳保也无经济来源,仅靠着子女给的一点钱和自己打零工,每年攒几千块钱请戏班子来村里唱戏,已坚持了13年的老太;三年里献血2万多毫升,还捐过一次骨髓的小伙子……”善良的乡亲们为那个沉默的群体发出了声音。无独有偶,继“托举哥周冲”爬在防盗网上,用手托着头部卡在4楼阳台上3岁女童获救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之后,“在广州市社工委、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发起‘寻找身边的平民英雄系列活动中,有广州花都区的市民响应倡议向本报提供线索时表示,其实,在前几年10月22日,在广州花都区花城路培英街一巷就出现了一个和周冲一样勇敢的“托举哥”,只不过这位“托举哥”的事迹没引起关注。”(《广州日报》)这两个例子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度不够,没能及时采集到这种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二也归咎于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浪费,大量去报道明星轶事、丑闻,或者耸人听闻的暴力血腥事件。

2.赋予典型人物时代内涵

一个典型人物要有生命力,必须具备时代特征,这是前提。从60年代的雷锋、焦裕禄,80年代的罗健夫、蒋筑英,到90年代的孔繁森、张鸣岐、林丙烯……这些成功的人物报道,无一不是把新闻价值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前面叙述到在社会转型期,会出现道德失范,部分人价值观混乱,认不清主流价值的情况,而典型人物身上就要具备正面的价值观信息。“最美”人物身上体现的牺牲、尽责、博爱等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具有引导当下舆论的作用,弥补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缺失。

在受众为本位的环境下,“高大全式”的人物只能引起受众的反感和厌倦,贴近生活的平民英雄才更能打动人心。现阶段写典型人物要求不拔高,重细节,故事化还原人物。新闻贵在用事实说话,而当时在现场的人的话更具有说服和现场感:“当时几乎没感觉,连车子都没偏一下。”乘客的回忆带受众还原了现场,展现了当时“最美司机”吴斌的尽责,同时用细节打动受众。在如今时代,生命的价值不言而喻的高,媒体需要赞美这些“最美”人物的伟大,但更需要推广的则是在平凡岗位的上的尽责和坚持,所以在报道各“最美”人物时不仅报道事故发生时刻的险状与牺牲,着笔墨更多的就是平常生活化的“伟大”。

3.注重新闻策划

典型人物报道要达到影响力,策划必不可少。而纵观大众媒介,网络在这方面的优势最大,可以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还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留言跟帖等。

凤凰网有最美司机吴斌专题报道,大标题栏写着“我弟弟这一生都很平凡,在最后一刻却做出了最伟大的事情”,网页内容包括新闻、评论集锦,图集,视频,并且有一栏目设置是与该事件关系密切,为“吴斌的生死六分钟”,用大幅图片配文字讲诉了当时生死状况。而搜狐则是做了“我们身边那些最美丽的人”的系列专题,以“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为主体,涵盖了一系列的最美人物的相关报道,更具有总括性。除此之外,还有新浪网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专题,以爱心和红色作为网页主色调等等。

三、传媒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内容为王成为媒介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以整合好新闻资源,利用有限内容资源对媒体来说是很重要的。像“最美”人物的报道既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又被观众普遍接受与认可,就是很好的新闻题材。即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用。

1.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的比例平衡

新闻编辑和排版过程中,编辑要准确运用版面语言,保证版面和内容的平衡。过多的正面报道容易给人以“粉饰太平”的错觉,还会使报道流于空洞说教。然而,负面报道过于密集同样行不通。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如果媒体的报道中大量充斥着凶杀、暴力等危险性报道,就会影响公众对于风险的感知。例如彭宇案的报道之后,又出现了天津版彭宇案,宜昌版,各地层出不穷,让搀扶摔倒老人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举动。让非政府工作报道、成绩报道的正面新闻例如最美人物报道扩大版面,可以呈现一个更真实的新闻世界。

2.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

最美人物井喷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这样一批善良伟大的人的的确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媒体加以报道出来。在之前讲新闻敏感度的时候就提到其实有更多的好人好事被淹没在人群之中,发生了,消失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体被娱乐新闻或者娱乐化的新闻占领了空间,常见的现象则是热衷于充当狗仔,打探明星们的“八卦”,如明星的穿着打扮、恋情绯闻、是否整容等等;擅长于炒作,任庸俗低俗恶俗之风肆虐;采编作风浮躁,不愿沉入生活底层采掘新闻的“富矿”,仅仅满足于完成指定任务。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但不能颠倒主次,把娱乐新闻的版块缩小去做社会新闻,文化新闻,民生新闻,才能体现媒介的社会责任。

注释:

[1]周忠厚.《美学教程》.[M].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178页.

[2]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对最美司机吴斌的赞语.

[3]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14页.

[4]吴信训.《都市新闻传播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1年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1]赖国洪.《从最美现象看典型人物报道》.[J].《新闻实践》2012/04.

[2]吕怡然.《“最美妈妈”和“小小的不服气”》.[J].《新闻战线》2012/8.

[3]陈奕张晴.《论新闻报道中“偏离放大螺旋”效应及其规避——兼论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J].《新闻界》2012年第9期.

作者简介:项盼(1991—),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