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及启示

2015-10-21 07:56汪国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

汪国红

[摘 要]世界性的道德危机要求各国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吐故纳新。对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基本途径、评估标准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由于不同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目标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因条件变化而变化。一般地说,传播和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切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日本与我国阶级属性、政治制度不同,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高度重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对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究,对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比较

中日两国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上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表现为本质性的差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本土,但现代主要是接受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属于转型升级型,因而古代和现代的继承脉络不是那么清晰。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除本土思想以外,还有由吸收改造外来思想形成的理论,是一种内外融合的理论,属于混合发展型”。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天命论、人性论、义利观三大块,当代中国则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包含神国观念、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内容在内的“神道教”理论教义,武士道精神以及外来的儒家思想和杜威的“多元主义”思想。

二、培养目标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调控手段,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设定上都具有政治性、层次性以及都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但在表征形式和设立依据方面存有不同。

从目标的设定上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依据和围绕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奋斗目标来确定的,同时针对不同思想水平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而二战前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铸造“皇国良民”作为终极目标,以达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20世纪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总目标是要培养有品德的日本人,此外,日本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目标各有侧重又互相连贯,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从所确立的核心目标上看,中日两国都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日本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灌输爱国主义,培养民主精神,树立高大的“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

三、具体内容比较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继承性和现实目的性,但具体内容存有较大差异。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政治制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二战前主要是以国家宪法和天皇规定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二战后则主要为民主主义、国体、集团主义教育三大部分内容。

现代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都体现了继承传统、结合现实的共同规律。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政治制度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道德教育等现实目的性方面表现出相似之处。不可否认的是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存在截然对立的方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则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而存在显著的阶级性差别。此外,同样是注重爱国主义,中国是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客观地看待;而日本则宣扬文化中心主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带有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色彩,向国民灌输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具体表现就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军国主义思想。

四、工作途径比较

中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宗教和大众传媒组成的“立体网络”,途径丰富。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强调家庭和睦,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旅游、踏青等。中日都加强学校德育的统一性、专门性,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学校道德教育运作机制,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并且使道德课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重视课外活动。在单位教育中,中日都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进行政治学习、道德培养,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日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环境熏陶作用。此外,中日都通过对各种宗教进行管理、维护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对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中日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现代性,探索新方法,增强其渗透性和感染力。例如:心理辅导、网络咨询等方法的应用;将正面灌输方法与隐性的间接渗透方法结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增强实效性。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也存在差异。中国更多地采用显性的、正规的组织形式,比较偏重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泛意识形态化”;日本为组织开展德育工作,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已形成家有规,校有章,单位有德行,企业有文化,社区有制度的全国性道德工作途径体系。

五、评估标准比较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普遍性规律,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存在某种一致性,但在评估要求与方法的多样化上有着明显差异。

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环节中均提出知行统一的标准,综合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此外,中日均将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结合考查,全面考量。例如:中国单位考核中就有德、能、勤、技四个方面;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教育强调员工互相协作提高效率,终身教育方法中注重忠诚意识的渗透也体现了对上述方面的考查。然而,中日毕竟文化制度不同、国情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评估上必然会产生一定差异。日本道德评估的范围和对象十分广泛,评估标准全面,表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将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突出阶段性和角色特征上。日本学校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评估包含的项目非常具体。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发的《理想的日本人典型》就提出了16项品质。相比较而言,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评估标准就没有那么细致具体,存在模糊化的语言。

六、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虽然由于制度、国别、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从中获得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启示。

(一)顺应形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

日本在全球化趋势中抓住机遇,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政治资源——“集团主义” 铸造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从而以间接生产力的方式推动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日进行的现代化和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中国也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但是,中国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缺乏理性,没有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外来文化和本国实际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社会化和国家化。

(二)力求实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结构、拓展途径、创新方法

日本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强调民主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注重隐性渗透和环境熏陶,这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功能,优化了结构。借鉴日本经验,我们要实行全面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针,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将工作目标细化,分阶段、分角色实行,而且要特别注意将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增强吸引力。要积极拓展途径方法,促使工作形式多样化,特别是加强薄弱的单位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要注重熏陶感染教育,注重实践环节。在学生和其他公民中要广泛经常地开展了一些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树立开放型思想工作模式。

(三)强化政治性,坚持价值取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虽然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地位,但是其内含的军国主义思想至今仍是世界和平的“毒瘤”。我国在借鉴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要吸取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指向性,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一致。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验收,是对其实效性的反馈,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制定一套完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明确评估标准、探索评估方法,结合实际确定评估目标,适时调控整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同曲异调共流芳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