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5-10-21 11:45赵桐溪
关键词:科技大学生同学

杨 鹰,赵桐溪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的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推动高校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今科技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时间段上, “轻低年级,重高年级”;在资源配置上过度集中“精英学生”;在实际开展中,科技活动与教学环节脱节等。

(一)科技创新活动资源分配不均衡

科技创新活动因其独特的“科技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点,无形中提高了参与的门槛,考验着参与人员各方面的能力,许多同学对此“望而生畏”。即使部分同学怀有一腔热血,但无奈实力不足,无法深入其中。另外,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程度大相径庭。更直观的,每年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同学主要集中在精英班中。在某高校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可知,精英班学生课内学时为2416,普通班在2344~2400不等。同时,精英班比普通班更早地配备导师,有效督促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综上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了精英们的专享,科技创新资源几乎被少数精英学生占尽。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主要问题所在。

(二)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注重理论和成果展示,出现了“一纸论高低”忽略了研究过程的现象,而研究过程正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由于缺乏动手意识,立项之后的研究停滞不前,没有身体力行的动手环节,理论与实践脱钩,导致学生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很少。

(三)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学培养环节结合不足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课程知识。在大学四年中,一年级打基础,以数学、外语、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为主;二年级以考英语证书、基础课程为主;三年级学生主要忙于专业课程;四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准备考研究生。众多的课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分散了学生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愿意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也心有余力不足。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中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走正确成才道路,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不容小视。然而,社会实践的本质不仅仅是单一地了解社会时政和社会现象,更包含着“专业认识、价值观建立、职业观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目前的“社会实践”做法存在内容单一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针对面广泛,学生开展程度不够深入

各高校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有效组织机制。同时与课外研习学分相联系,以及立项资金的资助等奖励制度,吸引了广大同学的普遍参与,社会实践成为一项“全民活动”。然而,就每年社会实践反馈情况看来,众多的参与者中能够深入开展,积极调研并且长期坚持的,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研究思路和调研手段。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缺乏一定的知识性,很难找到社会实践课题的核心,浮于表面的思考必然无法深入。

(二)命题以社会时政热点居多,与专业结合方向甚少

因社会实践的独特性质,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丰富实践经历,增强综合素养,所以社会实践类选题多集中在社会热点话题上,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与专业结合甚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学无所用,专业被搁浅”的状况。学生实践起来,就要面对课题,从头开始。既缺乏对问题和环境的熟悉,又没有必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很难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长远看来,不仅降低了所学专业知识的利用率,更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率,不利于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多为寒暑假,时间充裕精力集中

这是社会实践的最大优点之一。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没有课业负担,没有教学任务的限制,更挣脱了空间的束缚,可以多时段、多地域、多人次地进行研究,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也保障了社会实践成果的优秀性。然而,时间多任务少的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了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精英化与平民化的结合: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的探讨

(一)两者结合模式可行性的思考

根据上文对科技创新活动现状、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本质上,就是用社会实践的模式来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两者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科技创新活动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日常培养

以社会实践为背景,科技创新为核心,将精英化的活动调动出全民参与的热情。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程度,引导了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问题的思考,培养了创新思维,融合了不同思维的闪光之处,有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将科技创新资源分散到更多的同学身上,着眼面广,有助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多以团队组建,进一步提高选拔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2.理论引导实践,专业结合优先

以往的科技创新活动,参与者多是由学习成绩优异、理论知识扎实的同学,面对科技创新活动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夯实的专业知识让他们重视理论研究,容易忽略动手实践和实际可行性,成了“有科技,没创新”。社会实践与此恰恰相反,没有专业限制,动手实践能力得以提升。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便要以社会实践的心态去面对科技创新问题。

3.整合时间资源,保障科技创新效果

许多科技创新活动流于形式,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缺乏时间的保障。学生既要完成正常教学安排,又要准备各类考试,在此同时还要兼顾科技创新,着实分身乏术。许多学科竞赛都是突击的结果,缺少充足的准备时间,真实水平没有完全展露。面对创新,更是无暇思考。为了保证科技创新的实干性和实效性,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的开展方式

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的本质就是,结合社会实践的时间和平台,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整合资源,提高成效。在开展方式上,有以下两种方式。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完全分开。

1.培养模式日常化

把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结合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助班级、年级、学校活动的平台落实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思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同时,将此模式与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联系,如我院的“班导师团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先树立专业概念,再认识专业思想,达到培养专业思维和专业创新能力的目的,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2.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科技人才的灵魂,更是科技培养的重点。创新源自兴趣,建立创新小组,选拔、培养“潜在创新团队”成员,成立由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的,具有跨年级、跨年度、跨专业的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科技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我院正在进行的“小风洞”、“小振动台”、“结构设计研究会”等等。

3.寒暑假集训制

要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必须有相应的导师给予专业指导和思维启发。利用社会实践开展的时间优势,在学生空闲时间较多的寒暑假时间,导师对有兴趣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进行集训。

导师集训主要包括:必备知识的补充、课题案例的分析、专业结合的探索、学科竞赛的培训,以及参与科研课题实践。形成“基础打牢、专业分化、科研实践”的流程,导师借此机会选拔适合辅助科学研究的优秀同学,同学在导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形成正确高效的科技创新思维模式,有利于在学术方面的长期发展。

同时,不受地域影响的集训,可以拓展到学校之外的地方。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实地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填补了书本上空洞知识的空白,培养了“有理论懂实践”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多层次培养模式相结合

科技创新活动与社会实践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中断,待时间充足再继续,但科技创新活动必须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因为创新思维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反复的刺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科研兴趣的培养,维持其连贯性和长久性,可以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梯队;硕士、博士研究生带本科梯队;跨校区跨专业梯队等,定期进行科研项目的探索和研究,保证人才资源、科研项目、创新思维源源不断地产生。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结合模式的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结合,要将发展落实到实处,除了学生依照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外,学校更要在题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把关,要结合专业,融合创新给出指导。选题要注意年级细化和专业融合两个方面。

1.年级细化:循序渐进,深入专业

第一,平面上多样化。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情况开展有层次有区别的科技创新活动。由于各年级学生在个性特征、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阶段性差异;同一年级的同学,会因为所学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知识、意识行为、思维模式、兴趣所在等各方面表现出差异。科技活动就应该与之相配合,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深入专业。

第二,时间上阶梯化。依照时间,循序渐进。大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思维开阔没有束缚,应从思想上引导,感受到进行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二学习一些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课,对专业有了宏观把控,应有意识锻炼动手动脑能力,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和专业实习,敢于提出创造性建议和方法,并对自己的创新思想作出科学合理解释。大三、大四同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干作用,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作出一些实际成果,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内容上渐进化。结合专业,由表及里。大一着重于对兴趣的发掘与培养。大二,宏观掌握了专业知识框架后,要确立研究的方向,此时着重锻炼其发散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大三、大四,成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思维,应在细节处继续深入,走到社会中去,探究更优化的方案。

2.专业融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不同专业学生,因专业知识和培养计划的差异,对事物的关注角度、研究思路、优化方案都有所不同,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有效的互补。故此,选题时应该注意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同一个项目中,优势互补,既不浪费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团队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的长效保障

1.优化运作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共同平台

要贯彻执行“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平台进行组织规划。组建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梯队是不二选择,每个梯队由“导师+研究生+各年级相关专业同学”构成。既有导师专业的理论性指导,又有研究生实践的经验,还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创新思维的融合。

健全团队的运作机制,拥有科学的考核办法,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将科学普及与深入培养结合,加强分类分层培养。

2.优化教学模式,规范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模式的统一指导

将此模式与教学相联,主要出于以下的思考:首先,教学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乏统一规范,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其次,教学是考核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段。通过教学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科技创新开展情况,同时也可以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教学课堂。继而,教学也是监督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结合后,成为一项教学内容,在学分、考试等方面形成监督效力。

3.优化奖励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模式的良性发展

要调动广大师生长期的参与热情,奖励制度不可或缺。对于导师,应当根据其带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论文考核等方面给出倾斜政策,以保持导师们的工作热情。对于学生,应该鼓励其参加科技创新类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实践成果,参加各级别的竞赛,并对竞赛成绩优秀、成果突出的同学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四、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是知识、科技和信息,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了发展的主动力。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较量。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高等院校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强”,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贯彻执行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当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着眼当下,应当充分认识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的意义,增强改革意识,开拓行之有效的开展方式和创新模式,不断丰富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模式的内容,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领导,努力为高校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1]李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问题分析及创新机制建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曲学勇,黄堃.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

[3]李忠,陈长明.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刘星彤,姜海洋.加强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5)下.

[5]雷起宏,王曦阳,徐鹏,魏秀琴.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有效途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猜你喜欢
科技大学生同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大学生之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