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龙满族自治县民俗文化资源在民居建筑中的传承及影响研究

2015-10-21 17:30马本和张熔
工业设计 2015年12期

马本和 张熔

摘 要:满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在民俗文化方面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区民俗文化梳理为走向,从居住民俗文化、家族民俗文化和生产劳作民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对民居建筑的影响,为研究满族特色民居建筑提供价值依据,为未来满族新民居建设规划传承与保护提供内容依据支持。

关键词:满族民俗文化;青龙自治县;民居建筑

费孝通曾说过:“人类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从一开始,就是要认识文化,认识社会。”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集体和社会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民俗文化塑造了民族精神和集体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稳定有序的要素。民俗文化就像是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生活状况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特殊性,这些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青龙满族自治县简称“青龙”,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明长城的北侧,隶属于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管辖。青龙土地面积351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百分之60以上为满族,其余为汉、苗、回、壮、侗、朝鲜、蒙古等民族,是一个以满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集居的地区。“无居不成家”是青龙民间的俗语。通过这句话可以体会到所谓的“居”,即住宅在青龙人心中的位置,青龙人和不少地方的人一样,离不开住宅,喜欢住宅,盼望有一处好住宅是青龙人得共同心理。也正是由于人们对于住宅看重的共同心愿和完美追求,人们才附加给了从建设住宅开始创造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来丰富青龙满族人民的生活,其中这深刻体现影响着未来的民居建筑设计中,也传承者传统满族文化。

1 青龙满族居住民俗文化资源在民居建筑中的影响

居住习俗是指人们日常居住的风俗习惯。建造住宅,圈定庭院,是青龙人传承已久的风俗习惯。当然,青龙人也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和能够建造多好的房屋,而是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早期人们有在深山老林里居住洞穴和地窝铺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居住模式日益进步,逐渐改变,历经了马架子外部苫草的形式,立柱起脊外部铺瓦形式,和平房顶部砸礁样式,以及现在和钢筋混凝土样式。

1.1 重视住房的习俗

住宅在青龙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一种经济累计,也是一个家庭向社会的展示。住宅往往标志着一个家庭的贫穷和富有。朴实的青龙乡民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家境从他们的住宅的大小和外观的好坏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例如,当一个人到一个家串门或做客时,他所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家庭居住的状况。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家在生活中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积攒下来用来花费在住宅的建设上。

1.2 青龙自治县住宅模式的演变

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教授在他的《中国民俗学》一书中指出:“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这种居所也可称作:‘上栋下宇式房屋。”青龙民间住房的样式,正是属于乌丙安先生所说的这种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的住房样式。青龙人民建住宅时,要先选好宅基地,用石料打好地基,在地基上支起房架。支房架時先竖木柱,联柱支梁,梁上接檩,顺檩搭椽子,椽子上加铺芦苇,上涂加茅草和成的大泥,顶部或瓦房,或苫草,瓦瓦为瓦房,苫草为草房。再在房架周围垒砌四壁,安上门窗,这样下来,一处住房就算建成了。居住在青龙的满族人,大多为清代康熙年间来青龙定居的。其住宅样式虽然有了变化,但大体上还保持着原来的模式。住宅坐北朝南是满族人一向遵循的规则,这种住宅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面南的房屋,不但阳光充足,而且住着温暖舒适。青龙地处塞北,寒冷的冬天,北风是人们难以抵御的大敌,住宅面南背北,既可以避风向阳,又能躲避风寒。

早期的青龙人的住房是十分窄小的,并近似于东北满族人的住房样式,房舍为口袋式,门都开在靠边一段的南面,房屋进门是厨房,再开门进去是卧室,卧室大小不等。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空间的增加,以及为了居住方便等因素,一端南边开门的居住形式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完全采用了中间开门,中间是厨房,两边是卧室的模式。

马架子房是青龙人现代住房的早起雏形,青龙民间俗称其为“窝棚”。它曾是过去人们居住的一种简易茅屋。现代,搭马架子的风俗在青龙依然常见。每到秋季,人们为了护秋和保护瓜果,都在田间搭上一处,以供夜间看守时使用,马架子的搭法是用杆子在简易的地基上达成人字形,上盖为苫草或蒿草,面积的大小通常在数名方米之间。

五檩住房是近代青龙人习惯的建筑。在青龙农村,五檩住房占有极大的比例。人们建造房屋,一般都是建造五檩三间、三间半或是四间不等。可以说,五檩住房比三檩住房进了一大步,但它仍不能符合人们的要求。现在,它已经被比它跨度更大的七檩房子所超越。所谓的七檩房子,就是每间屋前后共需使用七根檩木建造的住房。七檩住房不仅跨度大,增加了使用面积,而且能多分割成多个小屋,并具有冬暖夏凉等许多优点。

1.3 通天炕席的住房基本模式

青龙人的住房,以中间为脊,前后为檐,数间连城一体的形状为基本模式。砸礁平房和新式的北京平房虽然也是一种模式,但从数量上讲,它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青龙的乡民按着日出东方而落于西方的东边为大,西边为小的思想观念,习惯地把东面的居室建成一间半或是两间一明的大居室。如果是五间相连的对门屋式住房,那么无论是东屋还是西屋,都是两间通明的。青龙人的习惯是无论卧室大小,一般都是搭通天炕,炕内有烟道直通烟囱,外接锅台。在灶内生火后,烟顺着烟道从烟囱跑掉,同时也烧暖了炕,产生了御寒的作用。炕上铺炕席是传统习俗。炕席用芦苇或高粱篾编成。他们历来习惯在炕上吃饭和取暖,逢用餐时,临时放置炕桌,用完后撤下去。冬季取暖,大都是在炕头处摆放用生铁铸造或是泥制造的火盆以共取暖之用。

1.4 门窗的样式及特点

青龙民间住房的门和窗很有特点。门是两扇对开的厚木板门,它不是用折页固定在门框上,而是在做门时的每个门一边的木板的上下两端事先做好一块十多公分长的圆形轴,向门框上安装,先把上轴插入门楣后面的圆形孔里,青龙俗称其为“门攥子”,随即把下轴放入用于托下门轴的门墩子的凹槽中。门向内开,门插呈半圆形,粗细如小臂,长约一尺左右,安装在右边门的中间部位,需要关闭时将其拉出插入左边门中的门鼻里。青龙民间的住房,窗子很大,面南向阳的一面几乎全为窗子所占有,这要是北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在冬季,大窗子可以更多地采光,提高室内的温度和亮度;夏季炎热。在冬季,大窗子可以更多地采光,提高室内的温度和亮度;夏季则可以更好地通风,使室内变得凉爽。宅院设置门楼是青龙农村的一种居住习俗。设置门楼既是为了美观,同时又能对大门起到防止雨淋等保护作用。过去,青龙民间居住的院门和屋门一样大都是两扇门对开的木制门,门向内开。在广大乡村,常见的门楼有土坯门楼、过道门楼和脊架门楼几种。土坯门楼顶部通常覆盖茅草,而过道门楼和脊架门楼则较为复杂,这两种门楼的顶端是用木料做成的人字架,上面是用瓦片覆盖。

2 青龙满族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在民居建筑中的影响

多姓杂居村落的复合家庭模式,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战争、逃难、移民、垦荒、联姻等许多原因,使一些不同姓氏的家庭移居到了一起,形成了同一地缘内的多姓杂居村落。这种村落也是今天青龙民族壮大的根源。青龙地区的满族人民过日子讲究“伙着过”,即一家子几代人在一起生活,这种家庭一般都是三世同堂 或四世同堂,人口多的达几十口。伙着过的生活,以家长为全家的最高权威。或者过日子的习俗一般都是有一对老一辈夫妻与两代以上的甚至再加上第三代小夫妻构成,这种家庭又称为复合家庭。复合家庭的人员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其中一方是以父系血统为主的男性成员,另一方是以女性为主的外来血统成员。

这种家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因此形成了在建造青龙民间的住房,主要是既有前门又有后门,进屋是厨房,两边的屋是居室。过去,青龙农村盖房大多数都盖三间,少数有盖三间半的。后来,隨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几代人一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少,就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四间或五间一体的对门屋式住房。

3 青龙满族生产劳作民俗文化资源在民居建筑中的影响

所谓的生产习俗,就是人们的生产习俗惯制。生产就是创造,确切地说,就是用工具创造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的目的归结为人的“用”字上,即衣、食、住、行而进行的生产过程。

3.1 粮食的种植

点葫芦是专门用于播撒谷子、高粱种的播种器具。一头为葫芦,用于盛种子,中间位二尺半左右通刻成槽的木柄(槽上盖有木板,作为种子流出的孔道。也有使用竹子的)。在另一头的孔里插有蒿草等物。以便能使流出的种子疏散。播种时一边走一边用木棍敲打点葫芦的木槽,通过震动,使种子畅通无阻并很均匀地流散在垄沟里。(见图1)

图1 葫芦的木槽

春夏秋冬是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季节,从种子下地直到打下粮食入仓,要经过许多劳动环节,如耪地、间苗、打垄、追肥等。粮食成熟后,要抓紧收秋,割谷子,砍高粱,收玉米等。到这时,在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全员出动,把收割下来的农作物或扛或担,或是用手推车推,运送到专门用于打粮食的场里,脱粒入仓,“脱粒入仓“又称为“打场”。

满族乡民们为了更好地进行打场劳作,在院中设置好打场的空间,一般选在空旷的院内场所,旁边还会安置好打好的粮食,整齐地摞高起,摞的越高表明这户人家来年粮食充足富裕,也是大户人家。

3.2 养殖

对于牲畜的饲养方式,在青龙民间主要有散放和圈养两种。驴在青龙人的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代步、拉车、轧碾以及耕地、打场都离不开驴,因此青龙人在自家各户都会设置圈养牲畜的场所以便进行生产劳作和农耕生活。

4 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族群的集体思维理念和表现行为的结晶,它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智慧能力所能创造的。青龙满族自治区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殊的环境和漫长的农耕生活使青龙人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的习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岁月和代代传承,初衷不改,沿革至今。丰富了中国博大的民族文化,满汉的习俗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来小,更多的满族民族被汉化,我们必须对这些传统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保护了民俗文化就是保护了民族文化,而保护了民俗文化就是保护了一个民族的存在。而只有民族的存在,这个民族的文化才会在世界民族文化的大花园中争奇斗艳,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斯栓,严玉平,肖锡红.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江西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1(09):191-193.

[2] 董君,刘云,唐衡,等.北京沟域经济发展中特色民俗村的规划设计[J].中国农学通报.2011(20):29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