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考

2015-10-21 18:20喻刚
当代经济 2015年27期
关键词:特色旅游合作

喻刚

【摘要】 铜仁市充分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是铜仁市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铜仁市必须在内外路网建设、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与空间布局,尤其是长江上游城市特色定位、生态旅游发展和联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应对和建设。

【关键词】 路网建设 城市特色 特色旅游 合作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覆盖上海、湖南、重庆、贵州等11省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人口约6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的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实现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促进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铜仁市处于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乌江流域,如何充分有效地抓住用好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一、长江经济带战略给铜仁市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长江经济带涉及超过我国20%的国土,上接京津冀,西连丝绸之路,右接长三角,下连珠三角,承上启下的共振作用显著。铜仁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乌江水系,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对加快铜仁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在根本上改变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被边缘化的状态,对于铜仁市融入贵州省甚至是全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区位等客观条件制约,铜仁市享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红利很少。启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经济带建设,乌江作为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之一,在其1037公里的干流、8.792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中,铜仁市有200余公里的干流、1.0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将铜仁市50%的县(思南、沿河、德江、石阡、印江五县,逾250万人)及60%以上的人口(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铜仁全市的59%和58%以上)囊括进来。

第二,长江经济带的沿江区域一体化发展,贵州省以及铜仁市的能源资源、经济矿产资源富集优势和水、空气等自然环境地生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为贵州省以及铜仁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提供更大的市场、渠道和平台。与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发达省市相比,贵州省以及铜仁市的能矿资源和环境优势十分明显: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6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超过江南11个省市之和;目前已经发现矿产130种,其中有46种保有资源储量都居全国前10位。这些真山净水宝贵资源,是长江经济带上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重要优势。

第三,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将彻底改观贵州省以及铜仁市综合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为融入区域经济圈甚至全国区域经济圈打开新局面。长江经济带的交通体系目明确提出了“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目标,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包括畅通的黄金水道、高效的铁路网络、便捷的公路网络、发达的航空网络、区域项链的油气管网及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长江上游主要干流之一的乌江航运水道全线开通也将带动铜仁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现代交通网络的形成,更加优化铜仁市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二、铜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和基础

一是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环省高速、环省高铁的快速推进,推动我市高速、高铁、航空、水运四网基本成型,今年县县通高速,沪昆高铁铜仁南站建成通车,铜玉高铁建成后,将向北延伸到凤凰、张家界、襄阳,向南延伸至黎平经从江到广州,力争“十三五”规划期内努力实现县县通高铁。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完成、黔北机场获批,一市两机场已成定局。乌江航道、锦江航道疏浚通航后,水运即可通江达海。为融入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已经形成。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乌江生态经济走廊“两区一走廊”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已基本成型。围绕高速、高铁、机场、水运码头等重要交通节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城镇,使城镇体系布局更加优化。

三是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以锰汞为主的冶金化工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食品产业、石材产业、能源产业已渐成体系,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园区逐步融合一体化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电子商务等互联网金融正在蓬勃发展。

四是城镇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全市规划构建“一轴两带两组群”的城镇空间布局,并同步推进玉屏大龙同城化发展,德(江)思(南)印(江)组团发展。按照“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模式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品位和功能大幅度提升。

五是用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领发展格局。坚持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积极推进生态优势向生态产品、生态产业转变,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三、铜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几点思考

1、构建现代立体综合交通协同体系

系统有序推进水路、公路、铁路(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航空等现代综合交通联通方式的互联建设和高效协同。首先,要加强乌江水运航道的疏浚和运载能力的建设。现代水路通畅运输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点,畅通千里的乌江水路对于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水系的建设,意义重大,因此铜仁市要力争在“十三五”前期达到长江黄金水道客运货运的标准和要求,做好乌江全域水系县区的一体化水运通航目标的联合协同。其次,把重点打通沿河、德江两个端口的公路体系建设作为当前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点。沿河县是贵州省乌江水系融入长江经济带水系的必经地和第一站,为此,铜仁市要重点瞄准重庆市,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主攻重点,尽快完成沿河至德江高速,为借助遵义市进入重庆市的紧密发展关系创造条件。

2、现代特色生态产业体系融入是铜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核心

突出抓好黔东工业聚集区的工业发展重点,加快建成贵州省东部重要工业集聚,基本建成武陵山现代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和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一是推进工业园区化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大龙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推动大兴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煤电锰、煤电合金、气电化、气电纺”四个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锰、汞、页岩气矿资源性工业;推进铜仁市“五张名片”特色轻工业发展,做大做出规模。二是走有别于西部、不同于东部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道路。第一,突出抓好梵净山为龙头的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依托高速路、高铁、航空和乌江畅通旅游水道等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逐步形成以梵净山为主体、佛顶山为侧应的健康养生陆地旅游体系和建设以乌江百里画廊为主体、百里锦江为拓展的亲水旅游体系。依托乌江生态长廊、千里乌江画廊景区景点和独具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千里乌江画廊”特色文化旅游示范带。同时,要加快推动梵净山西线的景区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东西向畅通快捷进入梵净山景区的局面。第二,加強与湘西凤凰、张家界和怀化等区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争取乌江百里画廊旅游成为重庆乌江三峡旅游的分支点,推进我市乌江水路旅游向长江中下游延伸,扩大旅游市场覆盖面;第三,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加快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我市优质的空气、碧绿的水等旅游优势基础和特有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传统习俗等进行有机的打造,形成“真山真水”生态旅游品牌;全力推动农旅结合,加快推动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户外运动、生态疗养、度假休闲、健康饮食、保健养生服务业等产业,建成全国健康养生重要基地。

3、推进铜仁长江上游特色城市群建设是融入的前提

构建不同于长江中上游城市风貌,有别于省内其它地区城市的以人为本的铜仁特色新型城镇体系。一是按照“景城融合、市域全景”的思路,突出山水園林城市景观、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和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着力打造与长江经济带上游特色城市群相协调的,能够充分体现黔东北民俗文化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群和特色民居建筑,实现景城一体、特色鲜明。二是抓好长江上游地区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呈现,提升城市品质和品位,打造一批在景观上、功能上、宜居上不同于长江中上游和省内其它地区城市的特色城市风貌,重点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城镇、旅游观光城镇、商贸集散城镇;三是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城镇化步伐,优先启动碧江、万山、江口同城化,加快推动思南、德江撤县设市进程。重点支持沿河县作为铜仁市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门户和第一站建设,建成贵州乌江融入长江黄金水道的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推进思南县、德江县和石阡县围绕乌江沿岸按照“同步规划、整体统一、因地制宜、各现特色”的建设原则打造乌江下游百里画廊城市群。

4、实施积极开发乌江面向长江的开放战略是融入的支撑

一是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沿江通关一体化建设的机遇,重点做好乌江沿线思南港口,德江港口和沿河港口的出口贸易港口建设,力争成立港口贸易保税区,设立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等,带动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将我市建成贵州省依托乌江借助长江实现内陆水上航道进出口的出口贸易示范区。

二是积极争取乌江沿线的毕节市、贵阳市、遵义市共同建设乌江铁路货运线,贯通乌江水运和铁运,实现乌江铁路水运与长江中下游运输体系的互联互通。力争铜仁市成为贵州东部物资分拨分销与集散的主要平台、武陵山区域城市从西北方向进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贸易集散中心之一。

三是加快向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深度融合与产业承接。抓住“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的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上海、浙江、湖南、重庆等发达省市在铜仁市建立飞地产业园区;充分借助高铁、高速路和乌江水域的自然联系,主动加强与湖南怀化凤凰、湖北张家界、重庆市黔江区和省内的黄果树、西江千户苗寨等著名景点的旅游合作。深化承接东中产业转移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商贸商务城市,在重要交通枢纽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增强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力。

四是重点围绕“铁、公、水、空”通道,做好我市的公路物流、铁路物流、乌江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的科学布局,以建立保税区作为保障,构建连接省内贵阳市、遵义市和黔东南州,面向武陵山五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省际物流枢纽中心,进而建成武陵经济贸易之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

(责任编辑:赵小茜)

猜你喜欢
特色旅游合作
地域文化下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究
特色旅游开发区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哈尔滨犹太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前景
韩流和韩国旅游发展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基于创新驱动探析天柱山特色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