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效果分析

2015-10-21 18:50陈坚
延边医学 2015年17期

陈坚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难治性ITP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42.2%,研究组患者有效率为93.3%,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能够稳定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ITP;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血小板数量;出血性疾病

ITP是由于患者抗体导致血小板被巨噬细胞过度破坏而引发的出血性疾病,慢性难治性ITP的临床死亡风险比较高,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是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或者血小板生成素抑制剂进行治疗[1]。使用单一的免疫抑制剂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不过随着剂量的不断增加,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抑制剂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从而改善治疗效果。我院在收治的慢性难治性ITP患者治疗过程当中,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难治性ITP患者90例,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3岁。纳入标准方面,所有患者均符合ITP专家修订版难治性ITP的诊断标准,并且在脾切除之后无效或复发,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避免出血风险。排除孕妇以及老年患者。90例患者在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27)×109/L,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脏器出血或者是黏膜出血。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血小板计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予以单药治疗。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0.3g/kg/d,持续3d;静脉甲基强的松龙0.5g/d,持续3d[2];患者的血小板上升之后,口服一种免疫抑制剂,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环磷酰胺3mg/kg/d,或者使用环孢素50mg,3次/d。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输注血小板并服用止血药,病情稳定之后出院,继续治疗3个月,随访12个月。

1.2.2研究组患者治疗措施。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先使用2-3种药物进行治疗,从而短时间内实现外周血小板的上升。免疫球蛋白以及甲基强的松龙用法同对照组患者相同,同时静脉推注长春新碱3mg,1次/d。在此基础上,所有患者口服2~3种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100mg,1次/d;达那唑200mg,2次/d;环磷酰胺1mg/kg,2次/d;环孢素45mg,3次/d;吗替麦考酚酯0.5g,3次/d[3]。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全国血液学会议《血液病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血小板恢复到正常水平,持续3个月未出现出血症状;维持1年以上为出现复发;良效:患者的血小板上升到50×109/L,或者比患者治疗前增加>30×109/L,持续2个月基本无出血症状;进步:患者的血小板上升<30×109/L,出血症状有一定改善,持续2周以上无出血症状;无效: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4]。以显效、良效以及进步统计治疗的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对照组患者显效4例,良效6例,进步9例,无效26例,有效率为42.2%,研究组患者显效14例,良效12例,进步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3%,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3.1慢性难治性ITP的病理特征。ITP作为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小板的计数<100×109/L,同时没有引发血小板减少的基础疾病[6]。ITP临床主要表现是皮肤黏膜出血,病情严重的患者往往合并有内脏出血以及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上升而增加。不过部分患者无出血症状。ITP患者往往伴有显著的乏力症状。根据ITP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慢性难治性ITP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患者脾切除之后无效或复发;患者仍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避免出血;排除其它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确诊属于ITP。

3.2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病死率在10%-20%之间,患者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将血小板上升到安全值,然后持续治疗确保血小板数量的稳定。国外已有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的研究报道。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一方面能够降低药物的重叠毒性,在治疗过程当中降低药物的用量,另一方面能够从各种途径来抑制病理性的血小板抗体。本研究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针对ITP的发病环节,可以有效抑制抗体产生,同时抑制已产生的抗体同效应细胞之间的結合,避免血小板破坏,刺激巨核细胞的成熟。其中环孢素属于钙依赖磷酸酶抑制剂的一种,能够抑制患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主要作用于患者淋巴细胞早期增殖阶段,并不作用于患者的吞噬细胞,所以不会减少血小板的数量。吗替麦考芬酯则是嘌呤合成过程当中关键酶的抑制剂,其靶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可以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有着耐受性好以及反应持续的特点。达那唑能够控制吞噬细胞受体表达,从而降低血小板破坏。患者口服治疗前,先使用免疫球蛋白以及甲基强的松龙,能够让患者的血小板在短时间内达到安全值,从而降低出血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口服药物治疗,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使用单一药物的对照组患者。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有着见效快的特点,不过对于出现骨髓抑制或者是血小板数量出现持续下降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综上所述,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难治性ITP能够稳定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闫林英,王兴旺.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21):198-199.

[2]张爱梅,张喜,孙鸿霞.免疫抑制剂联合丙种球蛋自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29(19):176-177.

[3]李小倩,张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2014,28(4):664-666.

[4]余慧,金润铭.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进展[J].中国d,JL急救医学,2013,16(4):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