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浸润

2015-10-21 19:38叶光启
教育艺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美感美的

叶光启

最近,接连听了几节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探索课。在听课过程中乃至课后的反思中总觉得,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似乎少了点什么。细细品味,觉得少了点作为人文学科并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一种应有的学科美感。这种学科美感的缺失,不仅仅表现于笔者所接触到的几节尚待完善的探索课堂上,在我们的传统课堂上也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学科美感呢?下面就平时的课堂教学体会,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节点,创设“意境”之美

在激情导入、总结升华、自然过渡或重点突出及难点突破等节点上,精心锤炼语言,整合教学内容,积极营造兼具人文学科和历史学科教学的“意境”,使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使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和整体性,营造出一气呵成的课堂气场,使学生感受历史学科和历史课堂的独有美丽、

相信下面的教学片断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以启发和借鉴。讲授“宋明理学”时教师进行总结升华:“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

二、拓宽学生视野,期待“碰撞”之美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对待同一位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看法都闪烁着独具匠心的智慧之光。“历史课堂”在有所预设的基础上,期待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碰撞”之美的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应有追求。

从导学案看,它是学生课前自学的载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内容的梳理整合,变成教材基本内容的另一种呈现,应该充实一些与教学重难点相关的、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多样化的拓展性史学观点、学术争鸣和原始材料等,为学生真正开展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源头活水,使学生的观点论从史出,如此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有效展开。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问题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把握,太难太易都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较难的探究问题,还应设法分解为具有层次性的设问,以防太难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在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思想交锋出现“卡壳”、明显偏离主题或错误时,还要求老师应有足够的学养和教学机智进行巧妙、正确的点拨、引领,使得思想“碰撞”有效进行。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拓宽学生视野,期待“碰撞”之美,应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美感之一。

三、唤醒鲜活的人物形象,彰显“人性”之美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那些历史人物心怀天下、舍生忘死的赤诚之心,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坚韧不屈、刚直挺拔的高洁气节,往往能感化人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给人以一种精神和动力,从而实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回望历史的长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对南宋统治者的不屑和责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来自文夫祥内心深处的自白。还有林觉民《与妻书》的柔肠寸断,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等,总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触及学生心灵的最深处,浸润着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课堂不能没有这些历史人物伟岸的身影、鲜活的形象,历史教学不能缺失历史人物的“人性”之美。“历史课堂要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新课程专题模块的教材构架,授课教师重视得不够,应试教学的现实目标,我们历史课堂上能够叩打学生心扉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即便涉及到有些历史人物时,也是三言两语。

总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历史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浸润是不可或缺的学科和学科教学特点的要求。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不應忽略这一点。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优美的教学语言、精彩的教学讲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思维火花的碰撞,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美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美感美的
打破平衡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美的校 美的人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自然美感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