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的道德伦理根源

2015-10-21 19:58张俊菊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腐败党员干部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国家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论述了党员干部要遵循伦理道德的必然性,解析了有些党员干部道德失范的伦理根源:“重情”的传统文化伦理影响;轻视个人道德素养,人性蜕变的结果;社会道德嬗变对部分党员干部伦理价值观的冲击。

【关键词】 党员干部;腐败;伦理失范;伦理根源

从十八大召开到目前为止,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相继落马,这些成绩显示目前我们国家反腐局势的严重性,但是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领导集体推进反腐倡廉的坚决信念。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就必须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才能从其根源上解决问题。古语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循规蹈矩者。”因此在反腐败的问题上很多人主张我们应该建立和健全法制建设, 以法反腐,但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我们的法律不断地得到健全和完善而我们的反腐道路依然艰难,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怀疑以法反腐所起的效果进行怀疑。因此唐士红在其论权力腐败的伦理矫正——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视角中认为:“在反腐策略上, 除了法律外, 还应考虑伦理道德因素, 尽管道德不是万能的, 但它决非是无用的, 尤其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 重新整合道德资源, 对当前我国的防腐和反腐极具意义”。[1]

一、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1、做到为人正直、诚实和守信

自古以来正直、诚实和守信就是中华名族普遍公认的社会美德,人们也常常拿这些规范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就得更加正直、诚实和守信。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全社会所认同的社會公德,那么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将这些伦理原则作为党员干部道德底线的伦理原则,正直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对人不存坏心、不怀偏见、客观的反映情况,公正的判断是非,有正义感,有原则性,不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弄虚作假、贪功诿过。诚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忠于客观事实,不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讲真话而不讲假话;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守信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信守自己的诺言,承担应付的责任,言必信,信必果,善始善终,不自食其言。

2、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明确肯定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2]既然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是为人服务,那么为人民服务就要求党员干部应当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公仆,驱除做官只为当老爷享清福的传统个人主义,自觉地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3、做到义利相统一

无论是在其他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对义与利孰轻孰重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例如: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以其所推崇的正义伦理为基础上将将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是精神财富,如知识、克制及其他各种德性;第二等是肉体财富如健康之类;第三等才是一般的物质财富。” 因此在他看来正义要远远高于财富。在中国,第一位将义和利对立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很难将东方的“义利观”用其他文字翻译出来,但基本上大多数学者都将我们的“义利观”等同于财富与伦理的关系,但是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将“重义轻利”作为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道德的重要思想之一。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在处理义利时,不要仅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当私利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利益。做个名副其实的君子和道德高尚的人。

二、党员干部要遵循伦理道德的必然性

1、对社会公德的影响作用极大

党员干部这种作为国家的执政者和领导者的特殊职业要求,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因此作为国家的党员干部应当遵守这些伦理道德,为人民群众树立好的榜样。

2、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正直、诚实和守信、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够自觉将义利相统一的党员干部就能够认真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其所作所为被人民视为楷模,从而对社会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反之,一个不正直、诚实和守信、品质卑劣、阳奉阴违、以权谋私、工作方法简单的党员干部,是不可能正确地贯彻执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所作所为必将对社会起消极作用,从而必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3]

3、能够真正维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党员干部能够做到将义利和好的统一起来,就会能够将自己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自觉的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的党员干部才能够真正的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在国家的利益分配中,这些党员干部是“近水楼台”者,如果按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说法,那么很多利益就会首先被他们获得,再如果他们不懂得当私利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坚决维护集体利益时,人民群众的利益怎么能够保障呢,因此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守这些伦理道德。

三、党员干部伦理失范的表现

1、思想上

有些党员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忠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忠于把我国建立成为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不是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在思想上受到各种外来思想的腐蚀后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

2、工作上

在工作中,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工作,而却善于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弄虚作假、贪功诿过。只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做面子工程,用这些面子工程去邀功。在统计数字弄虚作假;有的党员干部假借为人民谋福利而实质为自己谋福利,全然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眼中。

3、生活中

生活中贪图享乐,有的党员干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都做不到诚实守信、为人正直、连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道德都做不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好社会公德全然抛弃。

四、失范的伦理根源

1、“重情”的传统文化伦理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伦理价值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众多对价值观的冲击因素中职业伦理对传统伦理道德冲击最为厉害,长期以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受制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友朋”这种礼制伦理规定了古代法制的内涵,甚至可以超越于法制之上。例如:在《论语·子路》篇中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有个正直的人, 父亲偷羊,他出来作证了。孔子说,我们的正直的人与他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这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是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旧有的传统人情观念对党员干部的影响深远。好多党员干部对亲朋好友私事的关注远远超过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亲朋好友遇到困难时要么直接越权给予直接帮助,要么给某某领导和下级“打招呼”给予照顾。既然自己都收了别人给予的好处,当别的党员干部遇到困难,需要自己越权或者借权解决困难时自己将无法拒绝,久而久之就会走向贪污腐化的道路。

2、轻视个人道德素养,人性蜕变的结果

自古以来,人本性是善是恶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但随着后天的变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性会发生变化,在现实的生活中人同时兼具“善”和“恶”两种德性,在通常情况下人总是显“善”藏“恶”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人也会显“恶”去“善”,党员干部的腐败正是党员干部人性去“善”显“恶”的结果,是党员干部没有管好自己,使自己由本善的本性转变为恶的本性。

3、社会道德嬗变对党员干部伦理价值观的冲击

茅于轼在其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讲到一个例子,说在一个环境优美整洁的公园中,很多人都会很有意识的去保护这个整齐干净的公园,然而当他们在一个环境比较肮脏和混乱的公园中,那么想让他们保护环境就有点困难了。同样的在我们生活中,有人认为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愿意去遵守社会公德,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存在着失信、欺诈等环境中,那么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谁如果诚实守信、为人正直、遵纪守法就会吃亏,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去遵守这些社会公德,因此当前党员干部的腐败也受到社会成员公德观念意识淡薄、社会道德氛围恶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士红.论权力腐败的伦理矫正———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视[J].理论与改革,2006.5.

[2]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3] 王澤应.我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

【作者简介】

张俊菊(1990-)女,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理论与应用方向2013级.

猜你喜欢
腐败党员干部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
把脉“腐败亚文化”
腐败存量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目睹之现状
正确处理反腐败与防腐败的关系
腐败至死怎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