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对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现状的研究

2015-10-21 19:58席东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美国

席东

【摘 要】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文章概述了美国对延安文艺的研究与传播历史、现状,认为,对于延安文艺在美国研究现状的了解是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的,但我国对美国在延安文艺的研究与传播并没有引起重视。作为汉学研究“重镇”的美国,其延安文艺的研究应得到国内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 延安文艺;美国;研究现状

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42年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创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纪元,在此前后的解放区的文艺被称为延安文艺。延安文艺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是思想大众化,也称革命主义大众化。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前线,歌颂抗日英雄,歌颂民主根据地以及歌颂穷人 “翻身”运动为主题,以反帝反封建和宣传阶级斗争为内容,文学创作成为受鼓励、受保护的主流文化活动。

一、研究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

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的任务,延安文人在“借用”民间形式到“改造”民间形式到“再造”民间形式的过程中,戏剧(戏曲)成为延安文艺中极富有生气,极为活跃的文艺门类之一,小说,在延安文学的各门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成为延安文人“想象”边区的新天地、新农民、新主题的重要表现方式。这些文学工作都是前人所未曾做过,是延安文人承担起了这一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美国的延安文艺研究其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有三点:建构延安文艺在美国的研究概貌,拓展延安文艺海外研究的新视角; 探究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的特质与构成,把握美国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完整状貌,以及借鉴延安文艺在美国的传播经验,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策略。

二、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现状和趋势

1、美国对延安文艺研究现状和趋势

延安文艺相关理论和作品很早就译入了美国。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早在1950 年, 美国国际出版社就出版了《讲话》的英文单行本; 此前, 纽约《工人日报》也曾刊载过《讲话》的摘译; 著名作家法斯待说毛泽东的《讲话》曾使他深受感动, 因为“这篇讲话给我开辟了新的道路, 使我看清了我们的时代使美国以及今日的中国产生这样的文艺问题的新因素”; 1980年,McDougall, Bonnie S在美国出版了译著Mao Zedongs “Talks at the Yanan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and Art”: A Translation of the 1943 Text with Commentary。在将《讲话》全文翻译的同时又加以作者的评论,该译稿在目前欧美的延安文学研究中仍有着重要的地位。论到作家作品,早在1938年中国解放区作家作品就被译入了美国,《新创作》第5期就译载了丁玲的短篇小说《入伍》,美国学界对赵树理、丁玲、周立波、艾青等作家的个案研究也非常深入。

2、我们对延安文艺的海外研究对美国研究较少,多集中论述朝鲜、日本、苏联等国的研究情况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例,其海外研究中对美国关注度较低。如武生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一文,从1954年12月朝鲜咸镜南道出版的《讲话》朝鲜文译本开始,一直追述到1980年,其中论述了《讲话》在朝鲜、苏联、德国、古巴等国的反响,对于美国的相关论述较少。

3、对于延安文艺在美国的研究情况多偏重于论述海外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现当代美国本土学者的译介不多

如研究以王德威为代表的基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批评的研究视角等等。其中研究夏志清、夏济安兄弟,李欧梵和王德威的相关文章数量较多,如陈玉珊《论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小说研究》、林分份《史学想象与诗学批评——王德威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等等。对于该领域美国本土学者多重点涉及埃德加·斯诺的相关述评,如尼姆·威尔斯和陶宜的文章《一位美国人眼中的延安文艺生活》记述了1937年7月埃德加·斯诺的妻子尼姆·威尔斯(即海伦·福斯特)对延安文艺的了解,而对现当代美国本土学者的学术译介不多。

4、在该研究领域取得公认的具有高水平学术价值的成果并不多见

延安文艺在美国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早在1938年就开始了译介中国解放区作家作品,并在《新创作》第5期就译载了丁玲的短篇小说《入伍》,同时美国学界对赵树理、丁玲、周立波、艾青等作家的个案研究也非常深入,然而针对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不多没有勾勒出美国延安文艺研究的富于美国特征的面貌。

三、总结

延安文艺在美国的传播经验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是否具有可借鉴性是构建策略框架的关键。如何通过对延安文艺在美国的传播历史、现状、背景、理论基础、发展趋势、实质进行科学阐述和分析,如何將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化环境的异同进行研究、分析、诠释,从而讨论延安文艺传播经验的可借鉴性与传播策略框架构想的可行性,并形成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框架也是课题的重点之一。

总之,目前的美国延安文艺研究在为后继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的同时,还普遍缺乏文学史视野,没有将美国延安文艺研究与美国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作广泛深入地联系。随着中美学界交流与沟通的不断加强,继“红色文学三十年”后,延安文艺再研究的风潮如何影响美国学界,美国延安文艺研究将展现怎样的研究成果,作为汉学研究“重镇”的美国,其延安文艺的研究应得到国内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Pickowicz,Paul.Marxist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a:the Influence of Chu Chiu-pai[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2] Schwartz, Benjamin.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 [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3] 刘士林. “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J].人民日报·文论天地,2005.11.

[4] 武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J].岱宗学刊,1997.3.

【作者简介】

席 东(1979.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美国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