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2015-10-21 19:58杨慧樊晨王静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杨慧?樊晨?王静

【摘 要】 本文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高校内部权力配置、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对策以及国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启示六个方面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进行了评析。认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各高校应该在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阶段,明确发展路径与方案,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高校来说,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管理的改革相对滞后。国家对高教领域的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到深化的几个阶段,内部管理体制的效果逐步显现,针对改革实践,学者们在改革政策推进、高校内部权力运行与监督机制、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但政府与高校必须相互协调,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一、高校內部管理体制概念界定

有学者[1]认为,高校管理体制是指各种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系的组织制度体系,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属于高校管理的微观管理体制。还有学者[2]认为高校内部管理应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两部分内容,管理体制是指学校的内部组织系统及其构建的原则与功能规定;运作机制指保证高校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也有学者[3]认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核心制度管理,是高校运行的内在基础,包括领导体制、内部人事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等。学者们主要聚焦于内部微观管理、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责权分配、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等内容。

由上述来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指高等教育活动中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结构、机构设置,涉及高校内部的权力分配、职责分工、运行方式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关键的是建立高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协调的运行机制。

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回顾

我国原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接管理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相关管理体制也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经过文献研究梳理发现,国家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与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试点阶段(1978—1993)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需要进一步推动与改革。1985年5月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需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的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强高校办学积极性和办学能力。在此阶段,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2、深入推进阶段(1993—1997)

1993年国家先后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改革意见,对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了政策上的引导,在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分配制度以及高校后勤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发展。

这一阶段,全国高校先后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高校内部发展动力、调动办学积极性为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的宝贵经验。

3、深化阶段(1997年至今)

随着1997年国家党的十五大召开,高校改革应十五大的要求进入了深化阶段。199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指导方向。2000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高校教师引进聘用制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均有明确的要求。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大学的运行管理和持续发展。在此方面,学者们对现在大学制度的本质、内涵、如何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潘懋元[4]认为,“大学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还有学者认为[5],建立现代大学体系要建立完整的科学决策体系、权力平衡体系、综合协调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体现,确保大学学术机构内涵的实现,对大学运行规范原则进行了规范。大学内部与外部要协调运行,体现在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方面。

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实现办学自由,建立教授治学、学术自治模式;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团体,发挥其作用。建立办学自主权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学术权与行政权相协调的运行机制。

四、高校内部权力配置与运行机制

高校内部权力配置总体来看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上核心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配置,纵向上核心是权力的配置,包括校、院、系的权力分配、管理重心的设置等。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行政权与学术权失衡的现象,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学术权力处于附属地位,这种权力运行模式违背了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毕宪顺[6]、戚业国、姜学海[7]等学者们研究提出,应建立高校行政权与学术权良性互动与协调机制,弱化行政控制,提升学术权力,提倡学术自由,建立以教学、学术事务为主导,行政事务服务、支持教学的内部治理模式。促进两者的协调与共同发挥作用,确保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在高校内部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中,学校一级的权力过大,对院系进行统一管理,存在管的太多、管的太死的问题,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与自主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王彦杰、王德清[8]认为,下移管理权力重心到院系,使学院成为日常管理的实体,系成为组织教学科研的业务单位,改革金字塔型管理模式为扁平化管理模式。朱博群、冯景新[9]认为,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有分工也有联系。院、系主要负责学术管理。校一级负责行政管理。

五、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对策

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必引起教育领域的变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引发的,一方推力来自于政府为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连续以政策指令方式推进改革进程。另外一方推力来自于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推动。还有一方推力来自于国外优秀高校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上的成功实践。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其推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学校层面大多进行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性与能动性较弱,体现在教学业务、人事权以及财务权等方面,二级学院仅是执行层,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方向;学校内部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在学校发展进程中影响力较小。

在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针对高校与政府关系、高校内部权力配置、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提出各项观点和措施,实现高校管理的专业化与民主化,弱化政府的各项控制措施,向学校办学者及管理者赋权,加大政府引导及服务的功能。

六、国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与启示

通过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各有特点,同时也有一些共通特性,国外高校内部管理自主权利比较大,内部教学管理等事务大都由学校自主管理;同时高校内部行政权与学术权合理配置与运行,建立了各级学术权力机构,并且拥有较大的权利;教授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等相关工作的管理,能够有效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美国高校管理中教育权归属各州,各高校拥有的自主权较大,采用的是市场导向的管理模式,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大高校特色鲜明。但是近年来,美国政府及相关高教领域人士已发现这种高度自由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各高校发展情况不同,目标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同时教育质量水平也差距明显。目前美国政府对高校的政策管理力度也在逐渐加大,通过财政预算手段进行管理,在战略高度上进行管理发展。高校自身也加强了与政府的沟通联系,在政策支持上争取优势。与美国高校管理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类似,加拿大高校也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主要通过法律和财政的手段去引导学校的发展,各高校在法律政策范围内自主管理。

日本高校在宽松的外部治理环境以及规范健全的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下发展程度较高,政府重视教育发展,资助私立大学,建立教育审议会制度,发挥其管理与引导作用,具体包括临时教育审议会、中央教育审议会、大学审议会,管理形式更加开放自由,富有竞争力。同时高校内部加大改革,进行运营机制、课程、评价体制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和办学活力。高校还实行互换授课制,为终身学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日本高校还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极大增强了本国科研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0]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文献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大高校得到了深入推进,学者理论研究也各有特点,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在借鉴国外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阶段,明确发展路径与方案,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2] 叶澜.深化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0.5.9.

[3] 王小梅,姜树卿,汪润珊.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6.

[4] 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1.30.

[5] 刘龙洲,廖志鹏.论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构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9-130.

[6] 毕宪顺.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中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 戚业国,姜学海.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3.89.

[8] 王彦杰,王德清.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权力失衡与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23.

[9] 朱博群,冯景新.美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120.

[10] 唐卫民.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体制探析[J].化工高等教育,2006.12.12.

【作者简介】

杨 慧(1977—),女,陕西铜川人,西安欧亚学院人事处处长,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樊 晨(1971—),男,陕西西安人,西安欧亚学院财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王 静(1983—),女,安徽蚌埠人,西安欧亚学院办公室秘书,主要从事高校绩效管理及院校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究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如何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