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右旗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特征及成因

2015-10-21 18:59何宝林
科技与企业 2015年15期

【摘要】额仁陶勒盖银矿床受近南北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内的硅质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控制,通过系统总结矿区地质、矿体地质以及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及其围岩蚀变、矿石化学成分特征,认为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矿作用与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地层有关,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关键词】银矿床;构造特征;矿物特征;中-低温热液型;额仁陶勒盖

内蒙古新右旗额仁陶勒盖矿区位于新巴尔虎右旗(西旗)克尔仑苏木境内,距新巴尔虎右旗政府所在阿拉坦额莫勒镇45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27″~116°36′52″,北纬 48°21′32″~48°26′33″。目前已探明银矿石量为1036×104t,属于大型银矿床。

1、区域地质特征

额仁陶勒盖银矿区处于兴安地槽褶皱系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内,属中生代大兴安岭—燕山火山岩带中部,区域性北东-南西走向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在区域的东侧通过。侏罗纪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活动的影响,区域内的得尔布干深大断裂复活,发生继承性活动,并导致大规模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新巴尔虎右旗—额仁陶勒盖火山喷发区带,区域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J2tm)安山岩、玄武安山岩等中基性火山岩;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凝灰岩、流纹岩等中酸性火山岩[1]。断裂构造发育,断裂以NE向和 NW向为主,为区域上主要的控礦构造,严格控制着银矿床的空间分布。侵入岩主要呈岩基状分布于区域的西北部,为一多期侵入作用形成的不规则状杂岩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岩、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石英长石斑岩及石英斑岩。银矿主要赋存于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地层构造蚀变带内,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图1)。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中基性火山岩,其次为第四系堆积物。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塔木兰沟组(J2tm)

出露于矿区东部,分布面积大,约占矿区面积的80%,根据钻探资料确定其厚度大于1032m,从总体上看岩性大致可划分为三部分:下部:致密块状安山岩及玄武安山岩、碎裂蚀变英安质凝灰岩、碎裂蚀变英安质凝灰熔岩及碎裂蚀变英安质凝灰角砾熔岩;中部:致密块状、气孔状、杏仁状安山质熔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安山质凝灰角砾岩、碎裂糜棱岩化英安质凝灰岩等;上部:气孔状安山岩、玄武安山岩。

2.满克头鄂博组(J3mk)

出露于矿区南西部,分布面积较小,在矿区中部有零星分布。主要岩性有灰白色流纹质熔岩、流纹岩、凝灰角砾岩,酸性含角砾岩屑玻屑熔结凝灰岩、酸性岩屑晶屑凝灰岩,与下伏塔木兰沟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3.第四系残坡积层(QP):残坡积砂、砾、粘土等。

2.2构造

矿区内主体构造为近南北向脆-韧性剪切带断裂(F3),其次为与脆-韧性剪切带呈小角度相交的北东向断裂(F7)。脆-韧性剪切带断裂贯穿整个矿区,长度大于10km,宽度不详,走向315~330°,倾向225~240°,倾角变化较大。自北向南倾角逐渐变缓,倾角75°~35°,构造蚀变带宽窄变化不均的特点。对矿区500m、540m中段坑道构造面的观察,断层面倾向265°,倾角38~42°,断层面表面光滑,并有擦痕和阶步,属压扭性构造。根据ZK73105、ZK72704、号钻孔资料,构造蚀变带内岩石具糜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岩石表现为石英微具定向排列,石英呈蠕虫状,糜棱岩化出现揉皱构造(镜内鉴定),后期出现张裂,裂隙充填了玉髓和硅化石英,糜棱岩化是脆-韧性剪切带的主要特征之一。脆-韧性剪切带内矿体Ⅱ、Ⅲ、Ⅶ号矿段的接合部位矿体呈现出逆冲推覆剪切带帚状构造特征。

2.3岩浆岩

矿区侵入岩不发育,仅在矿区的西北角见呈岩株状产出的酸性侵入岩,岩浆岩为一多期侵入作用形成的不规则杂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细粒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长石斑岩及石英斑岩,此外在火山岩中还有零星分布的流纹斑岩和石英脉。

1.花岗岩:分布于矿区北西侧杂岩体的东侧,呈岩株状产出,平面形态近等轴状,面积约6km2,通过侵入岩U-Pb同位素年龄研究[3],花岗岩为243.9±1.6Ma,为三叠纪早期岩浆产物。

岩石新鲜面为灰白—灰褐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具细粒花岗结构,由石英25%左右、钾长石30%左右、斜长石33%和黑云母5%左右组成。

2.花岗闪长岩:分布于花岗杂岩体的西侧。岩石由浅灰-浅肉红色,半自形柱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50~65%,钾长石10~50%,石英15~20%,角闪石6~12%组成。通过侵入岩U-Pb同位素年龄研究③,花岗闪长岩285.4~294.3Ma,为二叠纪早期岩浆活动产物。

3.流纹斑岩

仅在矿区Ⅱ矿段(108线)见一条呈脉状产出的流纹斑岩,脉长大于400m,宽近20m,宏观上表现为浅灰白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具似流纹状构造。岩石具泥化、绢云母化蚀变。

4.石英脉:常分布在火山岩及花岗岩、流纹岩中,多呈脉状产出,规模大小不等,石英脉体颜色变化较大,呈纯乳白色-灰白色,一般矿化较弱或无矿化;而呈暗灰色石英脉体,并有后期构造活动的细脉穿插,一般成为银矿石。石英呈细脉穿切前者,并见有石英晶洞和晶簇,沿石英晶簇间隙有褐铁矿和黄钾铁钒充填沉淀。

3、矿体特征

额仁陶勒盖银矿为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主矿体赋存于近南北向脆-韧性剪切带内的压扭性断裂构造中,严格受构造控制。根据化学分析结果进行圈定,矿床由44个矿(化)体组成(地表露头矿体4个,隐伏盲矿体40个),其中达到工业品位进行资源/储量估算的矿体有12个。这些矿体中以Ⅲ-2号为主矿体,其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9.80%,Ⅱ-2、Ⅶ-5、Ⅶ-2、Ⅲ-2-17、Ⅲ-1号矿体规模中等,其他矿体规模较小。矿区内各矿(化)体规模大小不等,延长数十至1000余米,延深数十至1200余米,矿体延深大于延长;厚度一般0.8m至十几米。以Ⅲ-2号矿体为例基本特征如下:Ⅲ-2号矿体由54个钻孔4层坑道控制,地表控制矿体长度800m,深部矿体长度1000m,矿体垂深760m(斜深大于1100m),矿体走向355°,倾向265°,倾角38~45°,矿体平均品位233.48×10-6,平均铅直厚度3.07m,伴生金、锰、铅、锌矿体,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厚度变化系数108%,厚度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走向上,总体为中间厚,两端薄,倾向上深部厚度均匀,浅部表现为膨胀、收缩、尖灭再现的特点,矿体的侧伏角30°~35°,分布在-100m标高以上。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断裂的硅质碎裂岩(构造角砾岩)中。

4、矿石特征

4.1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中有用矿物的组合特征,可划分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可分为银矿石(银金常相伴未划分银金矿石)、银锰矿石、银铅锌矿石、铅锌矿石四种类型,以银矿石为主,伴生有金、锰、铅、锌有益组分。

4.2礦石矿物成分

银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银矿、螺状硫银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为角银矿、碘银矿、硬锰矿、软锰矿、菱锰矿,少量的自然银、自然金;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等。银锰矿石主要矿物有角银矿、硬锰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其次有辉银矿、碘银矿、锰钾矿、软锰矿等,少量的溴银矿、自然金、自然银、菱锰矿、方铅矿、闪锌矿等。

4.3矿石结构

根据岩矿鉴定结果和矿石工艺学研究结果,矿石结构有以下几种。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是矿石中最主要的结构之一,主要有黄铁矿、磁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蚀变产生的浸染状黄铁矿多为半自形,产于黄铁矿脉和多金属硫化物脉中的黄铁矿既有自形的也有它形的,黄铁矿晶形以立方体为主,也可见八面体和五角十二面体;脉状及团块状产出的磁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有一部分呈自形-半自形结构,磁黄铁矿多呈它形粒状结构,银矿物(角银矿、碘银矿、溴银矿等)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分布,辉银矿呈细小的粒状包含在锰矿物之中。

4.4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以致密块状、角砾状构造为主,其次有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脉状构造等。致密块状构造:主要是石英呈致密块状出现,其次是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呈团块状分布于硅质碎裂岩带构造裂隙中;角砾状构造:早期石英脉因构造破碎被晚期硅质物胶结;浸染状构造:含银的铜、铅、锌等金属硫化物均呈细粒浸染状构造分布于石英或硅质胶体中,少量黄铁矿、闪锌矿呈星点状或浸染状散布于脉石矿物或岩石中;稀疏浸染脉状构造: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脉石矿物分布于各种断裂和裂隙中形成的细脉和细网脉状,这类矿石构造较为普遍。

4.5矿石矿物嵌布特征

银的主要矿物有辉银矿,次为碘银矿,少量溴银矿。银矿物多呈粒状、不规则状,粒度粗者达0.15mm,一般0.06~0.01mm,银矿物与石英的嵌布关系密切,在石英中的银矿物呈散粒状,粒度相对较粗,多呈浸染状分布,石英是主要的脉石矿物[2],与石英密切嵌生的银矿物占全部银矿物的40~50%。银矿物与褐铁矿的嵌布关系也十分密切,银矿物多呈不规则粒状、细粒状嵌布于褐铁矿中,褐铁矿多呈立方体嵌布于石英中,少量褐铁矿呈细粒集合体呈脉状、网脉状、细粒浸染状或细脉状充填在石英中,褐铁矿除被银矿物交代而与之紧密嵌布外,褐铁矿本身也含有少量的银,褐铁矿是银矿物的另一个主要载银矿物。软锰矿、硬锰矿二者紧密伴生,锰矿物中含有少量的银,锰矿物多呈细粒状或细脉浸染状分布于石英或充填于石英裂隙中。

4.6矿石化学成分

额仁陶勒盖矿区矿石化学成分以Ag为主,其共伴生元素为Au、Mn、Pb、Zn。除Pb、Zn外,均按单样做了基本分析,肉眼见到方铅矿、闪锌矿矿石也做了基本分析,矿块中铅、锌达到伴生工业指标,进行了组合分析,矿床Ag平均品位205.54×10-6,伴生:Au平均品位1.18×10-6,Mn平均品位1.43%(矿块锰平均品位≥1.5%即能综合利用),Pb平均品位1.38%,Zn平均品位1.55%。

4.7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蚀变作用伴随构造活动和含矿热液的贯入而发生,蚀变分带较明显。矿体围岩蚀变分为两种:1.面型蚀变以矿体为中心,由内向外为硅化-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青盘岩化;2.线型蚀变以矿体为中心,由内向两侧为硅化-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化-绢云母化-糜棱岩化-绿帘石化-伊利石化-绿泥石化,矿体垂向上分带明显,上部以银矿化、锰矿化(水锰矿、硬锰矿),中部银(金)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菱锰矿化,下部主要为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

5、矿床成因类型

矿区存在海西期和印支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3],矿区西北部的杂岩体形成年龄远早于容矿火山岩及矿床形成的年龄,与银矿无成因联系,综上所述,本矿床赋存在中生代火山岩中,矿质来源于幔源有壳源物质的混入,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矿体形态严格受构造形态控制,矿床成因属与火山岩热液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6、结论

额仁陶勒盖银矿矿体围岩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塔木兰沟组火山岩,矿体赋存于近南北向脆-韧性剪切断裂带内,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 区域上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矿液运移通道,近南北向脆-韧性剪切断裂带断裂为成矿物质的充填、沉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成矿作用与多期次的杂岩体无关,矿床形成时代为燕山中晚期,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火山岩热液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

参考文献

[1]郝立波,段国正,张培萍.额仁陶勒盖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地质与勘探,1994,(2):25-26.

[2]吕志成,孙国胜,郝立波等内蒙古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主要载银矿物和银矿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黄金,1998,19(8):3.

[3]田京,李进文等.内蒙古额仁陶勒盖地区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地质.2014.41(4).

[4]何宝林.老柞山金矿田东部段矿床成因探讨.黄金,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