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锦雁小区深基坑支护

2015-10-21 18:59王云
科技与企业 2015年15期

王云

【摘要】简述了一例西安市粉土地区的深基坑设计和支护过程,通过沉降监测数据说明了这种深基坑处理方法在粉土地区的优点。

【关键词】粉土;井点降水;水土分算

一、工程概况

西安市锦雁小区位于西安市未央区三桥建章路;北、东侧为雁雀门村居民区,南临建章路,西与温泉小区相隔一条6m宽的街道。该工程总建筑面积60000m2,其中地下室9100m2。主楼30层,裙房5层,最高建筑标高486.0m。采用桩承台基础,二层地下室,主体结构为筒框结构,设计标高±0.000m相当于黄海标高387.05m,高于自然地坪(平均黄海高程386.45m)。主楼地下室底板垫层标高377.05m,即挖土深度为9.4m,裙房承台垫层底标高376.52m,即挖土深度为9.93m。该工程为陕西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陕西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组织施工。为确保土方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四周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需采用基坑支护结构。支护的总长度为400m。

二、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自然地面以下26米范围内,土层由上而下分别为①层杂填土,厚约1.5~2.0m,局部3.3m厚;②层粉质粘土、粉土层,厚约2.8m,局部6m厚,φ=33°,c=11kPa,γ=20.1kN/m3,ω=29.4%;③层粉土层,厚约9.0~12.0m,φ=34.5°,c=11.6kPa,γ=19.3kN/m3,ω=29%~32.6%。地下水埋深5.00~6.42m,對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室基坑壁、底均处于透水性较好的粉土层中,因此地下室施工中必须采用降水、挡水措施,预防涌水、涌砂,减少主动土压力。土层分层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三、支护方案

根据基坑挖土深度和尺寸形状、场地环境和地质条件,以及西安市现有较为成熟的施工手段,确定了基坑支护方案。本工程北、东面与邻近建筑物较近,轴线与邻近建筑物的最短距离为7.5m,?轴线向东4m则有管线,因此是重点支护部位,而南侧、西侧局部可以卸土放坡。决定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体系,同时采用二级放坡,坑外设一级轻型井点降低地下水,以减少主动土压力,降低支护费用。基坑自然地面标高为386.45m,第一级放坡到384.45m,第二级放坡到381.85m,两级坡面设护坡、排水沟、集水井,防止施工期间地表水流入基坑。基坑内再设一级轻型井点降水,形成二级井点降水,与旋喷桩的阻水幕墙构成挡、降水双保险,保证基坑的干燥。二级轻型井点降水的要求水位保持在基坑以下0.5~1.0m处。桩及支撑平面布置见图1,剖面见图2。

四、支护结构设计

支护结构按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土压力按郎肯理论水土分算,计算土参数取值为粉土层φ取33°,c=10.9kPa,γ=19kN/m2,γ=9kN/m2;根据挖土深度分别计算,计算得钻孔最大弯矩Mmax位于桩顶下4.13m处,其值为330kN·m,支撑力T为140kN/m。根据支撑力T、Mmax,进行支护结构截面设计。按圆形截面受弯构件计算,确定截面尺寸和配筋,支撑则按多跨连续梁计算,确定截面尺寸和配筋。

根据计算及经验,钻孔灌注桩采用φ1000@1500沿基坑布置,桩长15.4m,桩顶标高为375.4m,主筋锚入卧梁500mm,桩身配筋为16φ18,箍筋φ8@250,φ14@2000加劲箍,C25混凝土。在-5.2m~-15.2m范围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止水,嵌入钻孔灌注桩之间。桩顶卧梁、支撑、角撑、立柱断面的尺寸及截面配筋详细见图3。

五、监测情况

根据工程需要,在临近建筑物及管线上,以及支撑锚梁上布置了沉降观测点和水平位移观测点。沉降观测结果,北侧民居累计最大沉降量30mm,东侧宾馆主楼围墙最大沉降量35mm,均在允许的范围内。卧梁最大水平位移在挖至基地时,达27mm,换撑后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最大水平位移达到45mm,均在计算允许控制50mm范围内。

六、结论

1.在粉土层中进行深基坑开挖,井点降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该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旋喷桩局部偏位,造成局部漏水,通过二级井点降水的处理,有效的阻止了渗水。2.两桩之间嵌入高压旋喷桩造成止水帷幕,虽然可以降低造价,单当高压旋喷桩或灌注桩本身偏位,则造成局部漏水,需采取布局措施。在施工费用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秘排高压旋喷桩形成止水帷幕。3.采用二级放坡,配以护坡,减少了1/3的桩长,经济效益十分可观。4.支撑拆除时位移较大,在拆除前需做好换撑及回填工作,一级支护结构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克恭,刘松玉.土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左明麒.《地基处理实用技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5]黄生根.《基础工程原理与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