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的探索

2015-10-21 18:50冯琼芳等
延边医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品管圈

冯琼芳等

摘要:目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促进患者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理论的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患者危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率提高,安全率从此80%提高到9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进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动交接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及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品管圈;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 Circle,QCC)是指同一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1]。品管圈(Quality Contro Circle,QCC)作为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一环,是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QC)手法,全员参与,对自己的工期现场不断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2]。我科于2012年2月至2012年5月将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应用于提高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统计我科品管圈活动前(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及活动后(2012年4月17日至7月17日)危重安全转运例数,分析品管圈活动的效果。

2方法

2.1成立品管圈小组

品管圈小组共9人。经过召开圈会,召集圈名、圈微设计方案5例,经投票最终将圈名定为优化圈,并设有圈微,意为利用品管圈一连串的手法将问题改善、优化、提高员工的能力。

2.2主题选定

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寻找临床的主要问题。根据工作体会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依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原则,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

2.3 拟定活动计划

品管圈活动时间共24周。第1周:成立小组、实施培训、选定主题与拟定活动计划;第2-5周:现状把握与设定目标;第6-7周:原因分析与制定对策;第8-11周:实施对策;第12-15周:确认效果;第16-17周:标准化;第18-24周:巩固效果,进一步改进,并将成果发表。

2.4 现况把握

全体圈员再次讨论制作了主题相关的工作流程图(图1),同时回顾分析了我科从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共120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通过汇总、分析。利用柏拉图分析数据,确定本次活动改善重点为转运前末正确评估病情、转运人员的因素、转运前无充分准备和预处理、监护治疗设备限制。

2.5 目标设定

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

转运前末评估病情变化=10-(10×42%×80%)=6.64

监护治疗设备限制=3-(3×100%×80%)=0.6

转运人员的因素=5-(5×88%×80%)=1.48

转运前无充分准备与预处理=6-(6×67%×80%)=2.78

2.6要因分析

根据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运用“鱼骨图”,从人、物、关键环节3个方面进行分析导致患者危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

2.7 对策拟定

针对收集、分析实际数据得出的要因,拟定相应对策,按照可行性、经济性、自主性、长期性等指标评价,选出针对性最明显、执行性最强、有一定创新性并可长期操作的对策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以达到最佳效果[3] 。评价方式:“优”计5分,“可”计3分,“差”计1分。

2.8 对策实施

2.8.1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转运前应评估危重症病人的转运可能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窒息、心搏呼吸骤停、休克等;以及管道脱开,输液中断等护理意外,做好相应对策和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设备。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又必须转运的情况下,应有主管医生同往,并做好充分准备,如急救药品、仪器等。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家属,征得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对途中出现生命体征的明显变化,对症处理无效时要立刻终止转运。

2.8.2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2.8.2.1当护士接到医嘱需要转运患者时,第一时间内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解释患者要被转运的地方、目的及需要家属几个人陪同,需要如何配合,并在患者转运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时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病人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病人的脱水剂的使用,血气胸状态下的胸腔闭式引流,骨折部位的固定等;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调整呼吸机模式,稳定血压(如加快输液、血管活性药滴数),纠正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等)以及各种管道、夹板的稳固。

2.8.2.2 通知对方科室

转运前10min电话通知接收患者的科室,告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及需要特殊準备的物品,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以便于对方科室能够有计划地接收患者。如果是做各种检查,提前预约,确保患者到达后及时行各种检查。 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了解患者的病情,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蓄电池情况,保证电量充足。

2.8.3 转运人员的因素

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员,要求抢救医生同往。

2.8.4 监护治疗设备的准备

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视病人情况携带简易呼吸气囊、便携式多功能除颤起搏器及多功能监护仪、微量注射泵(带内置电池)、小急救箱。

3结果

活动后2012年4月17日至7月17日。危重患者转运35例,进行CT、X线片、急诊手术以及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安全转运例数32, 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呕血,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在手术台上呼吸心搏骤停,1例在入院后1h内死亡。利用柏拉图分析数据如下表:

4讨论

4.1

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4]。因此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转运前的潜在危险因素,还增加了圈员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护士能积极参与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这些措施,使她们有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热情。

4.2建立一套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常规是有必要的

在急诊科,转运患者的频率非常高,确保患者能够被安全转运,护士起着主导作用,除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转运前的正确评估,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做好人员、器材、药品的充分准备,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性和伤残性,使患者的安全感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质量有效提高,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中国护理管理体制,2011,11(12):59-61.

[2]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6.

[3] 吴忠义,虞方,胡厚英,等.采用“品管圈”方法降低中药处方调配差错的探索与体会.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66-668.

[4] 马春远.品管圈用于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评价,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3):88-90.

猜你喜欢
品管圈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品管圈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手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
品管手法对提高初次注射胰岛素患者注射技能掌握率的影响
“品管圈”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笔能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