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之管见

2015-10-21 19:58陈志国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举措大学生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因素,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培育大学生良好品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好“三个结合”,培养理想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质量;举措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强人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质量就业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就业现状,就业的质量如何将逐步转变成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实质内涵。新形势下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实现就业增长与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所追求目标之一,也关系到个人发展前景、企业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进步等诸方面。深入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表述

在就业形势日益改善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就业有着自身的要求和期盼,在获取就业岗位时更加注重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十分丰富,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反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针对职业状况、岗位特征、薪酬待遇、发展前景、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实现上,体现了就业的“好坏”。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其就业状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受到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劳动关系、就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当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环境的不公平

有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在设置招聘条件时出台一些“障碍性”、“歧视性”就业政策,严重干扰了就业市场的自主调节功能,阻碍了人才的自由竞争。一般表现为待遇好的用人单位出现生源、学校、性别、学历等等歧视性招聘条件,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此外,在个别领域仍然存在“就业垄断”、“就业世袭”、“萝卜招聘”等潜规则现象。比如众多招聘会上难见到电力、石油、煤炭、铁路等垄断性行业提供岗位,各类招考舞弊丑闻屡见媒体。这种现象虽属个案,数量少,但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就业秩序的公平,损伤了大学生对平等就业、追求高质量就业的梦想。

2、就业结构的不合理

大学生就业已实现“双向选择”市场化,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专业设置随其变化的力度不够。在教育结构上,存在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有的学校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脱离市场的现象比较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很不利于其顺利就业,还何求就业质量如何。近年来,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熱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度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导致学生未就业先失业。

3、劳动关系的不和谐

就业主客体间劳动关系和谐,就业就稳定,就业质量就会提升。但当前劳动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用工不规范,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别民营企业的社保制度、劳动制度执行不够好,损害劳动者的正当权益,就业质量低下。如存在劳务派遣内部用工、无规范劳动合同等现象。第二,大学生 “跳槽” 频繁,企业受损。由北大清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在短短3年内,变动2次以上工作的占57%,变动三次工作的占32%。

4、就业能力的不理想

大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奉献精神、诚实守信、责任感、奋斗精神等思想品德素质存在缺失;二是基础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处理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三是基本知识储备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应变适应能力不足。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1、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一方面坚持阳光就业方式,强化对用人单位用人行为的监管,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根除潜规则现象,给大学生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事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法律法规,规范各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要增加招聘程序、反歧视、终身雇佣和新人采纳的条款,对各种就业歧视的现象,依法予以严惩,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

为实现合理的就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理念方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避免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工作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 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 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工作内容方面,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多设置一些实用性、技术性、复合性的课程,缩小课堂与岗位的差距。教学方式方面,多走出课堂,多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入对各用人企业进行用工调查,听取对求职人员的要求,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工作创新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技能比赛和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部分工作岗位,以增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3、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法律意识,培育大学生良好品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是将企业知法守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增强用人单位遵法守规的行为意识,促使其依法规范用工,改善劳动者工作条件及各种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摒弃损害他人权益的用工行为,使劳动者能安心,坐得稳;二是要加强大学生诚信品质教育,通过各种方式与措施培育其良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契约意识,使其具备工作的恒心、良心和奋斗毅力;三是劳动执法的力量要跟上,让人们相信法制的力量,用普遍的法制代替个体的自觉。

4、进一步做好“三个结合”,培养理想的就业能力

(1)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就业能力的关键体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内在素质,表现为奉献精神、责任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奋斗精神等方面,当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在大多数情况下看的比专业素质更重要,甚至看做是录用的首要标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促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首先,改进“两课”教育教学方式,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其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实际,营造正能量舆论氛围,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

(2)与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求职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在择业竞争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校大学生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锻炼、发展自己的求职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则是培养、锻炼、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应通过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社会服务、大型文体活动组织等锻炼平台,促使学生全面认知自己,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引导学生检验自己,改善自己,明确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求职综合能力。

(3)与培养学习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結构中最有价值的能力之一,培养学习能力是强化学生应变适应能力,关键在两方面:一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等教育最终目标的重要途径,这种行为可促进其他多种能力的发展,提升大学生总体素质,从而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的。二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本身就具有自主性学习特征,自主性学习能力强的人,对学习过程控制、调节能力就很强,能够比较成功地运用学习策略,克服自身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心理生理方面也会快速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 陈晓军.更高质量的就业如何实现.中国就业网[OL].2013.09.

[2] 严瑜.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3] 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职业时空,2009.09.

[4] 方研,陆卿等.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J].绿色科技,2014.08.

[5] 赵雷.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6] 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3).

[7] 余修日等.注重就业教育“六个结合”,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J]. 中国市场,2007(13).

[8] 邱晓飞,杨蕾.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北京教育,2011.04.

[9] 丁晓正,苗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作者简介】

陈志国(1977-)男,德州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举措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