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探究

2015-10-21 19:58韩鹏
新西部·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高校

韩鹏

【摘 要】 高校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可使学生全面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提高教学效果入手探讨改进策略,在培养方案中保证课时,注重从经济利益角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从思想上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导向。

【关键词】 高校;资本论选读课程;存在问题;原因;改进思路

高校经济类专业乃至部分管理学专业按照惯例是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的,但过去一段年份,有撤销或减少学时的现象,当前仍然存在。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于到底该不该开设这门课程;若应该开设,则当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对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的意义深远

1、原著理论基石深厚,是培养高素质经济学人才之需

一门课程其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于是否具有牢固的理论根基,或系统全面的逻辑关系,而《资本论选读》课程所依托的原著《资本论》无疑理论根基深厚,逻辑性强,自成一个完整体系。正如颜鹏飞教授写道:“世界性学术思潮的一种新动向是‘寻找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尤其是在美、英、法和日本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颇为盛行,其特点是强调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完整解读,崇尚文本的原创性”。[1]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个整体,他的见解的完备性在每个细节上,都表现其正确,并明显地成为所有从事研究他的朋友和敌人领受智慧力的源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在《资本论》中也得到了充分而完整的体现。三卷本的各个篇章节体系结构,各个范畴的提出及其逻辑展开,环环相扣,蒋学模、颜鹏飞等众多专家学者均认同这一事实。卡尔·马克思这样概括自己的著作:“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2]这是马克思对自己著作的一个谦虚性的概括,也进一步侧面揭示了这一巨著所折射出的逻辑结构的严密性。对于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设《资本论》原著情有可原,但是选择其中部分关键章节进行讲解的《资本论选读》课程的开设当然是汲取这一理论巨擘精华的重要渠道,没有按照合理课时教学,甚或没有教学,难以培养出应该具有该方面素质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2、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的信念教育意义明显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一般来看,在高中及以前的教育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紧迫感较强,进入大学阶段具有放松的迹象和事实。该阶段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看待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十分重要,而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由于其本身内容性质,对于开拓学生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己的性格,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洞察和正确辨别经济社会现象和规律的思维与逻辑。

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精神虚脱等问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我们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认识社会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以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这门课程的原著《资本论》包涵着理想信念的内容,通过夯实该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全面地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理想信念。

原著《资本论》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以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和无可争辩的事实,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进程和规律。譬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交易的正义性在于:这种交易是从生产关系中作为自然结果产生出来的。这种经济交易作为当事人的意志行为,作为他们的共同意志的表示,作为可以由国家强加给立约双方的契约,表现在法律形式上,这些法律形式作为单纯的形式,是不能决定这个内容本身的。这些形式只是表示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奴隶制是非正义的;在商品质量上弄虚作假也是非正义的。”[3]这反映了马克思的交易正义思想。也包涵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散见在《资本论》中关于生产过程等的论述中。生产过程本身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为了持续发展,保持生产的延续性,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应该走与自然和谐的道路。

二、当前高校《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强,内容更新不足

一方面教师对于其他经济学思想具有新鲜感,且开展这些经济学思想的教学以及科研相对容易取得效果和成果,尤其在不断加强应用性研究的当今,见效更快。同时,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已有相当部分的资深教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再行探究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难度较大,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紧密结合的探究又不如其他经济学思想相对直观和容易,进而对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融合到教学中的积极性不强,内容更新明显慢于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一些期刊也乐意发表直接面对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对于理论探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章相对重视不够。以上各种原因导致了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积极性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内容更新以及教学方法方式上的改进并不多。

2、学生功利性思想较重,学习积极性不足

学生上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工作导向目前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成为了主导,这样学生就更加趋于学习应用性的课程,不热衷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加之《资本论选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甚至晦涩难懂,较好的学习整个体系的难度较大,毕业后以此来就业的实效性不足,企业等单位用人也注重能够胜任技术工作为主,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以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原因,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一些受到西方经济思维熏陶的人员归国后进行了不支持该门课程以及相关思想的宣传,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抵制情绪有所强化,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不足,甚至界定为谬误思想等等。

三、提高高校《资本论选读》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经济学专业应该开设《资本论选读》课程,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与当前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和原因相对应,在此提出一些改进思路。

1、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保证培养方案的课时量

这需要教育主管机构甚至政府给予支持,以政策或文件的形式进行要求,克服个别学校处于短期利益考虑,而删减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从而有利于从长远角度培养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2、注重从经济利益角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对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该门课程的教学对应的研究属于理论研究范畴,但理论研究短期内难出成果且获得经费支持相对不足。然而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其意义是长久和深远的,这就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在课题立项以及课题经费上给予比当前高一些的重视程度。在期刊发表的导向上矫正目前的状况,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的刊发比率。

3、从思想上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导向

对于刻意以西方国家思想好,完全排斥我国主导思想的教师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教育,并在相关体制机制上给予束缚,这不仅仅是一个课程教学的问题,更事关我国道路未来走向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颜鹏飞.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建构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社会科学研究[J].2008(1).

[2] 张薰华.《资本论》脉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扉页.

[3]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79.

【作者简介】

韩 鹏,男,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高校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