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生活情景在化学课堂应用探索

2015-10-21 19:42刘丽王冰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火柴馒头习题

刘丽 王冰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社会非常密切。做为教师不能再用知识来封闭课堂,要放下包袱,以开放的心态去相信学生,以生为本,也让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去把化学拥入自己的怀抱,让他们去想象,去体验,让繁琐的化学知识走入生活,实现“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一、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化学源于生活,且和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化学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化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为背景知识,构建课堂,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教育观念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换的必然选择。

注重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将生活要素引入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创设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化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为什么要在课堂的各环节中引入生活情景

由于长期受单一考试评价制度影响,大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重复和机械成为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如果仍就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高效低负的课堂更是无从谈起,一段时间后他们感知不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不到其中乐趣。特别是在最后中考前的复习阶段学生对于分繁芜杂的化学知识,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新授课的高效和复习时的有效也成为我们多年来最为头痛的两大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找原因,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发现,在教材的编排上也特别注重与生活相关素材的结合,但是我们是尽力在每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设置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的化学就在身边,无需众里寻她千百度。但节节课都有生活吗?课课都有生活吗?复习也有生活吗?习题也有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发现是要用身边熟知的生活情景来举例说明来分析,农村学生虽不如城市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有吃苦耐劳,认真执着的精神,又不甘落后的意志。一个身边的情景提出之后,学生们便会畅所欲言,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之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人人都是主人翁,便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1)导入新课时应用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导入

老师进入教室后,从布口袋中掏出一个大大白白的馒头,然后又不慌不忙的在口袋里掏出一个干瘪且硬邦邦的馒头,又问这是什么?学生又回答说:馒头。老师马上脸一沉:错,这哪里是馒头?这是“石头”,学生大笑,老师又一本正经的说,你是愿意吃这大大松软的馒头?还是愿意吃这个能“砸死人”的“石头”馒头呢?为什么同样是面粉做出的馒头,差别咋就这么大呢?这还得从做馒头时加入的一种物质说起?她是谁呢?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2)探究新知时应用生活情景促进知识的生成

例如:《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

由于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用手感觉得到,又无法用肉眼看得到,生活中也几乎听不到这些名词,学生觉得非常的抽象,难理解。上课前我布置让学生把家中的豆子带一些,可以是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都可以,上课时我的桌上放的一个大烧怀,里面盛满水,然后让一个同学上台来将水逐一分半。其余的同学在下面用各种豆子也是去分半,最后,当豆子被分到只剩下一粒时,同学们就停手不能再将其分小了,而台上的同学此时的水还可以继续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滴管将其分小。最后当这位同学不能再将水分小时,我就马上提出这样的问题:1、用其它更精密的仪器能不能进一步将水分下去?回答是肯定的。接着我又顺势置疑:2、豆子分到最小的颗粒是豆粒,那么水分到最小的微粒又是什么呢?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分豆子创设,使学生能从形象物质,一堆豆是由大量豆粒聚集在一起而形成,从而知道一杯水是由大量我们肉眼无法看得见的微粒——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又通俗易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这个创设又有利于直观形象的讲解“分子间存在间隔”的这条性质。即,将水倒入盛豆子的烧杯内,水直接填充了豆粒与豆粒间的间隙。从而使学生也很容易联想到分子与分子之间也存在间隙。还可以将学生的等量大黑豆与绿豆混合得出1+1是否等于二的结论,整堂课中我巧妙的一个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却是一举多得。

(3)习题训练中应用生活情景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习题的训练中,我不是让学生只是关注习题的答案的对错,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的交流,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之间交流同期生活中的有关化学事物。巧妙的把一些习题进行改编,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质疑、争辩和发展独立的意见,允许学生们出错,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实际应用。

原题: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改编后:將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实际做一下实验,亲自体会一下,然后说说其原因是什么?

(4)复习课时用生活情景来引领,让复习也精彩

为了改变乏味的化学复习,我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所谓的“废物”(废旧电池)实际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既降低了实验成本,实现了化学生活化,生活用化学,快乐学化学的最终目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积极思考本节课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总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特点,以及教材中出现的典型化学方程式。并能准确区分某些常见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多听课,广泛阅读和查阅,多积累多借鉴

互联网是个知识的宝库,平时多上网参考一些同行的巧妙方法和智慧教学,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积累,然后应用于课堂。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多积累一些特别是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生活资料。同行们导入新课的精彩片段。但不能生搬硬套,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

2、生活情景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知识,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3、生活情景的可接受性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有层次、有梯度,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达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最终目的。

4、生活情景的全程性

教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注意全程性,不能只是“一现而过”。在实际教学中常见这种现象:通过“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后,“情景”随即就被丢在一边、弃之不用了,不分析,不置疑,不解答,而后的教学内容、过程和前面所创设的情景完全无关,这种情境的创设是只流于形式的、失败的“伪”情境。例如学完溶质质量分数,要解释酒的度数的真正原理是什么!

五、将真实生活情景应用于课堂后所起的变化

生活化情境的设置的确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的意义和价值,调动学生内在的心理活动,动手动脑、想办法、找资料、独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我们认为,生活就是兴趣,参与就是高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近年来,我校的化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县综合评比第一名。

猜你喜欢
火柴馒头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馒头办”没了吧?
半个馒头
火柴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