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2015-10-23 15:11郑冬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写作技巧乡愁

郑冬兰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可却始终面临着学生厌、老师烦的局面,家长担忧着孩子写不好作文,买来各种作文参考、攻略;老师抱怨着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建议多进行课外阅读,多积累。可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更非速成可就。作文教学犹如一座大山,攀越大山难,翻过小山易,片段写作就是实现攀越的一个个小过程。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共同摸索,利用文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收到很好效果。

一、 诵读美文,积素材仿写作技巧

现行语文教材的编选,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选入的作品都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编排时,不论是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还是综合性学习的语言组织,都是力求尽善尽美的。这其中不乏可积累的语言素材、内容素材,不乏可借鉴的写作技巧。

首先,得教会学生利用文本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得让学生手中“有粮”。每一篇文章前都有的阅读提示,我们仅当提示来用,对其间优美的表达却视而不见。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的阅读提示: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尝试第一次有时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个单元前的单元提示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综合性学习前的引言,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的阅读提示:月亮,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孩提时代,我们唱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的儿歌,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这样优美或富有哲理的语句,举不胜举,在课文中更是俯拾皆是。这就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诵读、摘抄、积累,并要适时地检测。

除了语言素材之外,文本中也藏匿着不少的内容素材。如《散步》《背影》《我的母亲》,这些都是亲情类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原来亲情可藏匿在生活中的一个个小事中、一个个细节里;像《过零丁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芦花荡》,可将课文中爱国主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及名言佳句等介绍给学生;我们的很多作家或文本中的历史人物的成功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像滕子京、蒲松龄、贝多芬、杰克·伦敦,可以把这些人的经历详细地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积累这些人的经历,这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凡此种种,都是从文本中获取并积累的素材。

其次,得教会学生利用文本模仿写作技巧。任何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作,除了语言、内容吸引人之外,在写法上肯定也有其独到的地方。尤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课本。在教材中有不少写人的佳作,这里仅以《孔乙己》为例进行论述。在刻画孔乙己形象时,作者抓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鲜明地写出孔乙己与别人的不一样,这就要在教学时告诉学生,刻画人物外貌一定抓住此人与别人的不同点进行描绘,从而避免了写的人物外貌都一个样的毛病;鲁迅刻画孔乙己的语言时抓住“者乎”之类,而后让人一说起“者乎”的话,就想起这是孔乙己,“者乎”成了这个人的一个代名词,也就是说,写人的语言要突出“真” “个性”。文中的动作、神态描写也相当的出彩。其实,也就是要让学生从文本中明白,人物的刻画,无论是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还是神态描写,都得抓住人物的特征,把人物写真、写活,写出个性,而且有时这些人物刻画的方法还能相互补充、渗透。就像《孔乙己》中的动作描写,也能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文本中也有不少写景的名篇。像朱自清的《春》,其中可借鉴的写作技巧比比皆是。作者注意近景与远景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融合,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信手用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这是总写,山、水、太阳,这是局部,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是近景,“一大片一大片”是远景;观察角度也有变化,由远而近,自上而下;还能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共存,嗅觉、触觉同在;联想和想象共用;由景及人,以人入景,一幅幅美好的春之图里加入人的活动,春便更增加了活力与生气;为更生动形象地写出春的美好,作者还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凡此种种,都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仿用的写作技巧。

二、 贴近生活,设情境作片段训练

初中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的经历是有限的,阅历是单薄的,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非常有限,我们唯有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去找寻写作的契合点,用贴近的生活,设置适当的情境,运用从文本中现学的写作技巧,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在教学《乡愁》时,我让学生感受作者以“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点展现的时光的变迁,更用“乡愁是……”的句式,来表现乡愁的逐渐浓烈,由个人之思上升到家国之爱。要让学生写作时也表现出这种变化是有极大难度的,所以,我也并不急于求成,只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写一两句话。但在题目的设置上,并不是简单地请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写一两句话,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你们每周日下午从家返校,到周五上完最后一节课才乘车回家,在这五天的离别中你们想家了吗?想家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以“乡愁是……”的句式写一两句话。我们的学生没有长时间离家的经历,正如余光中说过的这样一句话: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那这种乡愁是单薄的。”而年龄尚小的学生的真情实感或许可补无“沧桑”之不足,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不少学生就写出这样有独特感受的句子:乡愁是跨出家门后的那一次次的回望;乡愁是周五下午上课时的心绪不宁;乡愁是最后一节课下课铃响起时的欢呼活跃……这种种的感受,由于情境的引导,诉说的都是学生们的心声。

在自读课文《热爱生命》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因是自读课文,笔者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心理描写就是直陈心理变化的过程,有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动作和神态呈现,之后便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进行品味。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便进行这样的情境设置:今天,是发考卷的日子,数学老师的鞋跟将地面撞击得格外地响,沉着脸走进教室。看着这样的情形,后来你拿到考得非常不理想的试卷,这时的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请以“今天,是下发考卷的日子,数学老师的鞋跟将地面撞击得格外地响,沉着脸走进教室……”为开头,写一个小片段。这样的情节,我们的学生都有可能经历过,他们感受深刻,所以写的时候就一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大都能抓住两个点,一个是看到老师的心理活动,一个是拿到试卷的心理活动,有些还能展现等待时的心理,大都能写得生动而真切。

所以,无论是补写、接编,还是改写、扩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的尝试,而且也有不错的效果。

三、 师批生阅,读片段识他人之长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片段作文不像大作文,一学期就那么几篇,片段作文的能动性非常大,它可以就文本的特点,即兴安排句或段的写作,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安排几次的片段训练。这样大的量,每篇细改是有难度的,所以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做法。一种是收上来批改的时候,只写等第,圈出情境设置中要求的内容,被圈出的内容越多,说明学生达到了训练的要求,写得就越好。然后第二天下发时,会选出写得好的,读给学生听,并作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会指出学生片段中的不足之处,以免重犯。另一种做法就是,一周留出一节课,让学生把一周的片段作文在同学间进行传阅。为避免吵闹,主要采用组与组间“S”形传阅的方式,这样一节课学生至少可以看完二十本作文。在这二十本中肯定有好的,也有不足的,这样比较之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正如我们常说的,家是我们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熟悉的人的榜样力量更加强大。所以,学生在传阅的过程中自然更易于接受同学的长处,也最能发现同学的不足。最后再推出本周最好的几本,进行表扬鼓励。这样,好的片段,通过老师读一遍并分析,学生自己再看一遍,学生自然就能识得他人之长,辨明自己之不足。

总之,文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中可进行片段训练的切入点,设置恰当的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片段训练中学会倾诉,学会借鉴,爱上写作。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定能通过小片段的写作,支起大作文的蓝天。

猜你喜欢
孔乙己写作技巧乡愁
永远的乡愁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乡愁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九月的乡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回头一望是乡愁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浅说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