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绘画艺术中的东方元素解读

2015-10-27 05:12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赵无极东方文化绘画

郭 曼

(湖南商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赵无极绘画艺术中的东方元素解读

郭 曼

(湖南商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赵无极的绘画成就令世人瞩目,其艺术价值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这完全得益于其在绘画中对东方元素的完美应用。在赵无极的绘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精髓,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赵无极的绘画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自我批判过程,最终实现了向东方的回归,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升华。

赵无极;东方元素;东方化过程;西方元素

一、东方元素对赵无极绘画艺术成就的重要作用

赵无极是享誉世界画坛的艺术家,曾荣获法国荣誉勋位团三级勋章,是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评论界认为,赵无极充分借鉴西方的表现手法,把东方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完美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丰富性和创造力。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赵无极的绘画之所以会有这样高的成就,与他深刻理解东方艺术精髓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完美地融入其绘画中有着直接关系。

一直以来,东方文化都深深吸引着西方艺术家,德拉克罗瓦、布歇、凡高、马蒂斯等西方大师的画作中经常充满着对东方世界的神奇想象。但由于他们缺乏对东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其作品对东方元素的描述显得浅显和薄弱。这说明,东方文化的呈现必须首先依赖于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

出生于拥有中国传文化深厚底蕴家庭的赵无极,却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热衷于西方绘画艺术,并于1948年前往巴黎学习生活。赵无极前期纯西方式的绘画虽然也有所成绩,但真正让他成为世界级绘画艺术大师的则是对东方元素炉火纯青的应用。这是因为,赵无极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将东方元素恰到好处地溶于绘画之中,使其绘画具有了自己的风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东、西方人们眼中的成功的视觉经验。也即西方人认为,从普遍意义上讲其绘画满足了他们对“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东方人认为其用东方文化和方式理解“抽象”绘画,使二者在精神上得以融通。可以这么说,赵无极在追求西方绘画艺术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回归民族和东方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开始自觉向东方文化回归。这种回归绝对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的复制,而是哲学和美学意义上的升华,是东方意韵与西方色彩的绝佳结合。

二、赵无极绘画中东方元素的表现形式

赵无极绘画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东方元素,他善于利用东方的绘画手法和书法技巧来勾勒西方油画,在西方油画中精准地表达东方文化的传统艺术精髓和气韵。

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在赵无极的绘画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作品《小桥流水》运用了由甲骨文、钟鼎文抽象出来的符号,使画面具有了不同于“象形凝缩”的运动感和蒸腾气象。赵无极灵活运用“虚空”手法于抽象画中,使画面具有气的流动与韵律的变化,如在作品《30.7.1990》中对红、黑两色任意泼洒,以油画材料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干湿浓淡和轻重缓急,创作出了与西方抽象绘画完全不同的意境和情趣。中国书法在赵无极的绘画中占有重要位置,出自汉字笔划的错综浓黑线条使画面具有了象征意义的力量和强烈的戏剧性,如作品《4.6.63》中的线条即具有鲜明的中国书法痕迹,整个画面看起来犹如苍劲有力的干笔隶书、浑厚古朴的古碑拓片,让人产生力透纸背的感觉。“黑白”色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赵无极的绘画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手法,作品《6.5.78》以“黑白”两色为画面基调,黑色透着浓浓的水墨意境,画面看上去气势浑厚磅礴。另外,赵无极绘画中对色彩、光、油的使用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如作品《20.12.1985》以黑、橘黄两色为基调,将墨与色的泼染和流动完美柔和,给人以强烈的色泽冲击。

与中国绘画表现手法相对应的,是赵无极绘画中体现的东方传统艺术精髓,人们能从其作品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的山水气韵和意境。赵无极的绘画体现着极强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体现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作品《26.8.94》运用水墨肌理来表达其对生活经历的感悟,作品《15.2.2001》通过黑、白两色的鲜明对比,描述了道家虚空的混沌天地。赵无极的绘画也表现出了极强的东方气韵,作品《静物》通过树枝、杂物等元素使整个画面表达出一种荒凉、神秘的氛围。作品《23.3.68》以水墨写意的手法,将人们难以捉摸的影像以恍惚不定的形式存在,具体的物质则通过隐约的意向表达,灵气和精华又隐含于悠远的阴暗之中,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朦胧意境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作品《20.3.84》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超越之美,通过大量的虚境和无限延续的画面空间表达了宇宙空间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作品《20.12.1985》以黑、橘黄两色为基调,运用柔和的手法,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相伴、共存共荣的意味跃然纸上。

三、赵无极绘画的“东方化”过程

赵无极对绘画艺术的追求,经历了“东方化”、去“东方化”和再“东方化”三个阶段,经过艺术家自觉的、不断的自我批判,东方元素与西方元素实现了完美地结合,艺术家的价值也得到了最大体现。

1921-1948年是“东方化”的过程,这段时间赵无极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受了丰富的古典文化教育,认真了研究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和书法,深深打上了东方文化的烙印。1948-1954年是去“东方化”的过程,这段时间赵无极在巴黎和欧洲结识了汉斯・哈同等西方艺术家,他极力模仿西方艺术家的绘画技巧,东方因素很少出现在绘画中。1954-1998年是再“东方化”的过程,这段时间赵无极遇到了绘画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克利,克利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思想与赵无极心底的东方文化不谋而合,点燃了赵无极重回东方的热情,他开始有意识地以承载汉文化精神的符号,进行一系列极富东方色彩与象征的构图探索,不断尝试用中国的毛笔、水墨、宣纸进行点、线、面组合的训练,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中国山水。随后,赵无极为解决被称为“二流克利”的尴尬,极力摆脱克利的烙印,放弃了象形文字式的符号象征,直接转向非常个性化的表述精神和宣泄情感的表现方式。

在经历了“东方化”的痛苦的自我否定经历之后,赵无极找到了心中一直向往的绘画意境和艺术形式,他不再去刻意模仿西方,而是有意识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极力表达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气韵,其作品既有着西方绘画的情致,也蕴含了东方绘画的空间感。

四、启示

赵无极在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求学时的校长林丰眠先生极力提倡“中西文化合璧”,这一思想对赵无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对西方绘画艺术十分向往,在绘画中注入了鲜明的西方元素。同时,赵无极又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有着很深的思考,具有强烈的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并最终在追求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回归中国。赵无极曾说,“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正是这两种传统,使赵无极的绘画既吸引了西方的关注,又得到了东方的认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都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这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发展民族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就应该像赵无极先生那样,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优势,主动接触、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为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刘军平.赵无极:“现代中国性”的践行者[J].东方艺术,2011(11).

[2]陈继军.态意纵横的东方气象[J].台州师专学报,2002(2).

[3]黄瑞欣.赵无极与中国[J].中州大学学报,2002(1).

J205

A

1007-0125(2015)11-0147-02

郭 曼(197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从事绘画艺术与影视创作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赵无极东方文化绘画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多样解构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大众期刊内容转型的实证分析——以《东方文化周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