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吐温的小说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

2015-10-27 05:12董金平
戏剧之家 2015年21期
关键词:吐温马克文学

董金平

(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从马克・吐温的小说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

董金平

(齐齐哈尔大学 公共外语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不仅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也助推了美国文学挣脱欧洲文学的枷锁,从独立走向成熟。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马克·吐温的作品囊括了美国本土文学的绝大部分特点,除了地道的本土作家、本土气息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最可以反映美国本土文学独特色彩的就是其语言特点。文章以马克·吐温的小说为例,从现实的故事背景、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美国本土文学的特征。

马克·吐温;美国本土文学;特点

美国本土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伴随其发展,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独立并走出了欧洲文学的阴影。所谓美国本土文学,是以本土的语言风格描绘本土的人物、故事为特点的文学作品。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文学生命的美国本土文学作者。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如果说独立的美国文学始于美国本土文学,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本土文学始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通过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将美国本土文学推向高潮,将民族标签印于美国文学作品之上,使曾经被欧洲传统文学压抑和排斥的美国文学不仅翻身独立,而且日渐繁荣。贯穿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本土文化、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都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色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这些本土的文学色彩随处可见。马克·吐温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轻松幽默的方言俚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国故事,描绘原汁原味的美国乡土风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

一、现实的故事背景

美国文学的独立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全国统一趋势是自主文学得以发展的外部力量,美国作家们希望本国的文化得到认同的渴望是内在努力。长期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被压迫的不只是美国文学,还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的独立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自由。美国本土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虚构人物架空历史,而是追求还原本真,以纯粹的美国风格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源泉,这种创作风格的作品表现的更加具有贴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实的时代背景。马克·吐温的小说都是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为故事主线,他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间节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书中描绘了战争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国村庄的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马克·吐温的童年。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又细化出具体的故事背景,南北战争前黑人还被奴役,闭塞的美国南部以及那里沉闷的生活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在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最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竞选州长》。虽然同样是以南北战争为时间点,但这部作品是以战争后统一的美国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美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宣扬民主、平等,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虚伪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竞选成为荒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竞选州长》整个故事的开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本土色彩的文学除了真实本土的故事背景,还要有接地气的故事内容。独立后的美国文学大胆的讲述美国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纯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与狭隘,无论好坏,都是最贴近美国人的故事。仍以马克·吐温的三部曲为例,这是一系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条河是美国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庄是美国最普通的村庄,那里发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样触碰到了多数美国人的记忆。而《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缩影,在那个狂热拜金的时代下,不只是马克·吐温头脑发热迷失于财利的诱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国人会在故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失败的经历也一定是各有不同,但那种惨痛是同样的记忆犹新。无论是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还是不堪回首的拜金潮,都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虚构捏造,而是一面能看见真实美国的镜子。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人类最智慧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地域文化的首席代表。相对于欧洲文学“贵族式”的语言修辞,美国本土文学可以算是“土的掉渣”,这种“土”是美国自由文化的写照,美国语言代表美国的民族性,以马克·吐温为首的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都是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首先,本土特色的方言俚语。美国是多元文化的集合,语言也是相互交融自由奔放,像是受够了欧式的典雅,本土作品的语言将生活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幽默诙谐是马克·吐温作品中司空见惯的语言风格,而他最为人们称赞的是他另辟蹊径的将美国土语方言运用在作品中,无论逗趣的人物对白,还是嬉笑怒骂的叙事旁白,都有浓郁的美国风情。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诙谐,其中最重要的创作要素就是美式语言。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口语方言是受到了其成长生活背景影响,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村庄,那里的美国人民自然纯朴,生活语言自然是乡土方言,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小说中驾轻就熟的使用平民化的美国幽默。口语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突破,而作为美国口语文学的发起者,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也是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将美式方言俚语风潮推向巅峰。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竞选州长》中,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因为自主叙述或是人物对白要比旁白更能很好的表达口语的简洁、轻松和活泼的幽默。

其次,诙谐幽默的辛辣讽刺。幽默讽刺的语言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并没有分裂开来,而是融合于方言俚语之中,是方言俚语的词汇承载和传达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有时是夸张甚至是近乎于荒诞的描写,有时是以详尽的故事情节影射类似的社会现实。马克·吐温总是在嬉笑怒骂后给读者留下反省的空间,至于讽刺的程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泼辣犀利的争吵对白,可谓是愤怒的幽默和直接的讽刺,但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这种犀利和辛辣的讽刺是经历了发展和转变的过程而形成的,从幽默到讽刺,是程度由浅入深,情绪从平静到愤怒的转变,他的转变是美国社会大环境给予的,是见证了各种悲欢后的爆发。马克·吐温的嘲笑与讽刺虽然是创作风格,但更是他对美国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三、深刻的社会意义

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不只是为了博读者一笑,他的每一句嘲讽和怒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美国本土文学,不只是歌功颂德,还要针砭时弊,抽丝剥茧的分析美国社会的利弊,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的动荡与转变,这些转变也浓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被揭露出来。

首先,马克·吐温的小说揭露了美国现实社会的荒谬行径。马克·吐温的思想也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在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中得以重现,纵观马克·吐温的写作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美国现实,从而揭露了不同层面的社会意义。前文多次提到了密西西比河的三部曲,这三部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各种弊端,黑人奴隶被奴役而逃亡、无止境的收养经历都是马克·吐温对种族歧视和虚伪的宗教行为的讽刺;而在《竞选州长》中的竞选行为,也是他揭开假民主假平等的面纱,长鞭直入的痛击美国资本主义本质的前奏;狂热拜金经常和种族歧视、虚伪宗教等一起被马克·吐温在小说作品中讽刺为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诞行为,这种揭露在《百万英镑》和《傻瓜威尔逊》中都有体现,拜金和投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弊端和软肋,这种盲目的狂热曾经如疫情般席卷整个美国,马克·吐温以受害人的身份再次痛批鞭笞,警示做着白日梦的美国人。

其次,马克·吐温的小说批判和反抗美国帝国主义的发展。前文所说马克·吐温的写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揭露荒诞的社会行径就属于他的前两个阶段,将这两阶段合并来讲是因为它们只是在揭露和讽刺程度上有些许强弱之分,而在内容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可以统称为是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的善意忠告,在这一阶段,马克·吐温的讽刺还可以用柔风细雨来形容,真正的狂风暴雨似的批判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在这个阶段中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是带着叹息和哀怨的,他的讽刺是愤怒和绝望的。《神秘来客》和《赤道环游记》可以被列为马克·吐温第三阶段小说创作的代表,也是最能突出表现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批判。尤其在《神秘来客》中他一改常态用儿童文学形象来表达诉求,童真和善良在现实社会已经成为奢求,这种绝望的批判已将让马克·吐温筋疲力尽,尽管第三阶段的创作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帝国主义发展最愤怒的反抗,但也是他力量减弱前的最后一搏。

马克·吐温的创作史也是对美国现实的批判史,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用美式语言和故事揭露批判美国现实社会,这就是美国本土文学。从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可以看出,美国这种本土文学有其自身发展优势,种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国本土文学,马克·吐温开疆破土式的创作风格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学,也对美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冯凯伦.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2-156.

[2]李华颖.美国本土小说的独立之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30.

[3]王晓霞.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3-164.

董金平,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I06

A

1007-0125(2015)11-0256-02

猜你喜欢
吐温马克文学
连通器及其应用
我们需要文学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马克明篆刻
我与文学三十年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文学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