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对白与归处

2015-10-27 21:00
星星·散文诗 2015年35期
关键词:玉珍汉明诗心

刘 慧



生命的对白与归处

刘慧

在品读三首诗歌时,我仿佛聆听到了三位诗人的诗心对白。这个对话发生在90后的玉珍与60后的娜夜、邹汉明之间,其主旨归于某种深沉的命题——人生、命运的缠绕往复,释然于灵魂馨香的安放和坚守。

玉珍这位“命大如宇宙的孩子”,心坚如钻,笔下生风,在灿然若花的外表下,潜藏着一颗苦心追问与求索命运真相的诗魂。她的诗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深沉阔大,她的缪斯心性始终在思虑着命运这个大主题,而《想到命运》,就是一首浸透着命运“苦”味的诗歌。这首诗的镜像是内倾的,从人的相遇感怀开始,“来到这里是为了遇见你,犹如/现在停顿是为了回忆,除了写下/还有什么值得我煞费心机?”命定的来到这里,命定的与你遇见后的纷纭情感沉淀后,生成煞费心机写下的记忆。这种内心独白,已经暗示着命运际遇的飘忽不定与难以把握,人所能做的,只有苦心经营着回忆而已。诗人感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虚妄,体悟到人的局限和有限,可以算计的事情也就是,逝者如斯的时间、漫漫的征途、可以衡量人性的金钱和悲伤所持续的长度,以及人的寿命。而梦寐以求的“遇见”的时间和地点,却永远无法计算。这种“不是一针见血就是模棱两可”的悖谬感,让诗人感慨万端——“我们顺其自然并无力回天”,进而生发出“想到命运会好受一点,想到命运会苦不堪言”的悖论自嘲和感叹。

邹汉明的《中年研究》,恰如一个满溢人生体悟的睿智长者对晚辈的现身说法,淡然诠释该如何对待冥冥中掌握着人生的命运。走过不惑之年的关口,诗人已经被人生的种种历炼过,“生死太寻常”,“偶遇小感小冒/没什么大惊小怪”,他已然看淡生死、病痛,对这些置之度外,“该说的话,也可以不说”,因此而止于言。诗人摆脱了世俗人生对于权贵、名利的媚态。当遇到人生的大机遇,比如国王,“也可与一个鬼魂等值”,“要是有石头绊脚,小河当道/也可回头吃草,不做好马”,顺应命运和内心原则,保持本色,做回真我。对于爱情这个绕不开的主题,中年诗人的态度是“或许拔高火苗,或许/自灭灯盏”,但强调只能“一心一意”,人生没有完满,何况爱情更多虚幻,不如“抱残守缺,雨中撑开一把凉伞”,以此来静心自处。中年诗人自觉疏离着世俗和主流意识形态,以“自横小舟”孑然独立的姿态,来看待万事万物,自辨咸淡,以求证生命真谛。远离尘世喧嚣,以“宇宙的轰响,除开这一日/没什么可以记忆”,来告诫世人,只有超然物外地忘却自我的肉体生命,才能自由驰骋,不被束缚,葆有初心。

伍尔夫曾指出,女人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作为灵魂栖居地,而诗人娜夜给出的答案是《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并以此来安放躁动不安的灵魂。她“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停顿/和书房里渐渐老去的人生”,这种“停顿”恰是诗人自觉和幸福的选择,不同于玉珍诗中的“停顿”是为了思考人生和命运,而娜夜在寂静安适的“停顿”中沉淀了人生宿命的恐惧,澄澈出一泓智性的生命之泉,生发出灿然的诗心之花。在书写自我的同时,在“一些光”、“阴影”以及“照亮的事物里”,她辩证地考量着写作的意义,在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照中,书房如战场,纸和笔如诗人的武器,坚守并执着于“陡峭的内心与黎明前的霜回答的/勇气”,是诗人良知的彰显。而料峭凛冷的诗风和超拔的想象,使娜夜诗歌的诗性建构暖意氤氲。

玉珍《想到命运》中探寻命运的苦味,更多是青年诗人上下求索的焦虑;邹汉明《中年研究》中超脱人生的淡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通透和深邃;娜夜《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中坚守生命信念的勇毅,来自于灵魂的安适和自主守护。他们诗写人生和命运的角度迥异,但都根植于诗性之真魂,诗意盎然而引人省思。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玉珍汉明诗心
玉珍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胖镇长的苦恼
媳妇管钱
荒唐的姐弟恋
汉明距离矩阵的研究
保姆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