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之歌
——比尔维奥拉

2015-10-28 04:48易雨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凡尘灵性比尔

易雨潇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灵性之歌
——比尔维奥拉

易雨潇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20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远远超过了过去几百年的宗教。然而,像少年派中所述,科学带领我们认知世界,但那是让我们认识外在的世界,没有办法穷尽我们的内在。我们可以确知圆的周长与直径,无论圆的外在条件如何改变,但圆的灵魂:“π”,是一个无理数。比尔维奥拉用科技将艺术结合,探讨灵魂的π,谱写了一首诗意的灵性之歌。

比尔维奥拉;新媒体艺术;录像艺术

比尔维奥拉10岁时溺水的经历,成为了他艺术灵感的源泉,穿越生死的体验,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更多的思考。1991年维奥拉的母亲过世了,9个月之后,安德烈诞生了,这种死亡与新生的悲喜体验成为比尔维奥拉生命中的一个节点,让他再次体验了经历了生死,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母亲的死令他深刻地理解了一些事情。他在这种悲痛与思考中创作出了《停摆的心智》(1991)、《天堂与凡尘》(Heaven and Earth 1992)《南特三联屏》(Nantes Triptych 1992)。追问母亲去哪儿了。当然这些对于生死的思考也让他在接下来的时间创作出了《小小的死亡》《帐幔》《睡眠》(1992)《跨越》(The Crossing1996)等这些作品,试图对母亲去哪儿了给一个答案。

《天堂与凡尘》中,两个裸露的黑白录像的显示屏沿垂直方向被面对面放置着。上面的显示屏上放映的是艺术家母亲躺在床上的遗像;下面的则是她出生才几天的新生儿的脸。由于反射与折射,两个影像重迭在一起。生命的诞生,睁开眼看到的第一道光,是老妇的离去,此时老妇眼中的光正在渐渐消失,被黑暗吞噬。新生是消逝的延续,人生又注定是死亡,人类都摆脱不了从出生就注定不免一死的命运。天堂是比尔维奥拉母亲正在去往的地方,她的灵魂开始回归天使之地,而另一个灵魂此刻被囚禁在肉体中,即将慢慢的蒙上尘埃。天堂与凡尘,他们的临界点在哪里?或许就是摸不着但是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或者说是笛卡尔所提出的以太,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总存在,然后背后的所指是相似的,以太是万物之源,一切的生命来源于空。正如铃木大拙所说:

“对于一个禅画画家而言,空间或空白与实体或形体同样实在,空间活空白之处虽然似乎无一物,但绝非空无所有,因为,一切的生命,莫不皆从空处而来。”①

《跨越》在一张银幕上,一个男子经过长途跋涉慢慢走近。最后他停下来站住了。火焰在他脚下燃起,接着迅速蔓延,男子完全被大火吞噬。在另一张银幕上,一个男子停住,水从上面倾泻而下,越来越大,将男子完全淹没。他将宇宙时间、永恒、本质、轮回物化,想透过现象去理解事物的联系。

地、水、火、风是物质形成的四大根源,我们无法知道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一样,正如同我们人类,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由此不禁想到20世纪初期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物理学观点,他认为量子是宇宙的基本的,不可见的切块,即辐射的原子。大自然并非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是以一系列的肉眼无法察觉到的电波的方式运动的。他的这一思想影响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仍然具有哲学意义而被讨论。比尔维奥拉认为我们谈论周遭的各种现象,长短,快慢,大小,冷热等等,都之和我们的身体有关。穿越中人的形态在火焰和水中消失掉,也是与我们身体有关的。对于与我们身体无关的事物从行星爆炸到山体在亿万年中的渐渐风化,我们根本都无法感知,这就是我们感知的局限。由于我们有限的感知,我们只能看到生成和消亡的现象。现象虽然如此而万物实际上流转不已。泛神论中认为无论神还是人的一切事物都在浮沉变化;昼夜消长,月有盈亏;火与水有相通之路。火与水也有相同之路,比尔维奥拉正是用生命,人生,(在这里不是单单只是指身体,因为男人的行走具有指向性)去搭建这种相通之路。而至于我们从哪里来,则提供了一种超验的水与火的方式来扩大我们有限的感知,上升到了无限而永恒的宇宙。

“我感觉似乎有来自异界的生命,以类似摩尔斯密码或摇旗的信号与我彻夜交换信息,即使我没有解读的技术,对方还是不以为意地像我倾诉如故。”②

杉本博司的话似乎是比尔维奥拉话语的另外一种表达。他们都对这股庞大的力量怀揣敬畏之心。整个大地曾为被水淹过而又不曾为水淹没;一切的水将被火征服而又不被火征服。大地的任何部分都曾在这时或那时被海洋淹没,海的任何部分也都终究会被大地占有,因为在古代,干燥一词意思即为火,是火的属性和效果,最早的希腊人则用湿来表示海。③从前面的此物彼物的转化湿与干,海与地,水与火,冥王星与木星一样,处于无限以太中的一切星球之状况都是相似的。

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到哪里去?比尔维奥拉不断的自我追问,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能感受到什么?他用他的影像让不可视的力量视觉化,让习惯忽视的人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当然我们并不能打破感知的障碍,如果我们可以清除感知的障碍,那么一切事物就会以它的实相呈现,正因为如此,一切的探索都显得非常的有意义。录像能够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比尔维奥拉功不可没,他不单单只发展了这种技术,更是开启了一道感知之门,谱写了充满诗意的灵性之歌。

注释:

①铃木大拙(日).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②杉本博司(日).直到长出青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约翰·托兰德(英).泛神论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J905

A

1005-5312(2015)05-0076-01

猜你喜欢
凡尘灵性比尔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截句:鹰的言语和凡尘的爱在梦的边缘聚焦
吃书的狐狸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
掬一捧六泉水 洗净凡尘
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
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初论“灵性文学” 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