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摄影“正名”
——摄影的“艺术性”探究

2015-10-28 04:48徐剑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正名摄影术后现代主义

徐剑薇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15)

为摄影“正名”
——摄影的“艺术性”探究

徐剑薇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215)

目前,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依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已被大众所熟悉。由于数字信息时代更新速度过快,人们在网络科技的覆盖下使用各种媒介却浑然不觉。因此当前讨论摄影本体问题可以更清晰的认知科技对艺术、文化、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摄影诞生之初的大讨论中寻找到突破点,探究摄影“艺术”的根源所在,从而为目前众多的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型艺术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角度。

摄影;艺术性;科技;现代性;后现代性

一、于质疑中确立的艺术

摄影好像是横空出世一样。在人们关注它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像卡梅伦(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和纳达尔(Nadar,1820-1910)这样的摄影艺术家。即便摄影自诞生就光鲜耀眼,但它因寄托于照相机这一人造机械,便成为拥护高雅艺术的保守派的攻击对象。本亚明在《摄影小史》中例举过一份名为《莱比锡城市公告》的沙文主义小刊物,其中对摄影作出了严厉的批评。该报登载到“任何想要固定影像的企图都是一种亵渎。人是依据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类发明的任何机器都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当摄影携带科技的武器发出对传统艺术理念的冲击时,摄影必须对抗迎面而来的打击。

物理学家阿拉哥作为达盖尔摄影术的代言人,在法国众议院会议上推出了摄影这项发明。阿哥拉在他优雅的演说中勾勒出了摄影术在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宏伟蓝图。他预见这项发明在科学、通讯和艺术领域的巨大潜力。就单纯的在艺术这个领域,他的见地已被如今的现状证实——当摄影术和照相机联合在一起开始观察自然时,艺术家们希望从摄影中得到的和摄影术这项发明所引爆的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二、拥护者们的开拓

摄影成为了高举着科技之剑冲锋在艺术道路上的勇士,它赢得了具有智慧头脑和超前眼光的艺术家们的支持,而它在艺术道路上的胜利也提醒着人们,艺术思潮的大变革已经来临。古典写实派绘画遭受摄影的严重冲击。但颇为戏剧的是,为了让摄影跻身艺术的行列,早期的摄影艺术家们却在用这种可以轻易复制现实图景的新技术制作形式和内容模仿古典绘画风格的图像。但很快,摄影艺术家们就开始反思,寻找属于摄影的独特的本体语言。

摄影艺术家们为了驳斥画家们对摄影艺术性的怀疑,在挖掘摄影艺术的可能性上付诸了不懈的探索。从反驳自身附庸于绘画开始,摄影家们在艺术风格上探索出了“自然主义”,“摄影分离派”,“新现实主义”等等强调摄影本体语言特征的流派。也因当时社会艺术风潮的流变,对应发展出了“抽象主义摄影”,“结构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异彩纷呈的风格。摄影家希望自己认定艺术观念上是开创性、前瞻性的,所以他们不断的在摄影的可能性上做尝试。以此同时一部分艺术家敏锐的发觉到了摄影技术在艺术观念表达上的优越性,并将其运用到开创性的艺术试验中,这也使得摄影在当时与艺术的现代主义潮流完美契合。

三、现代、后现代潮流下的摄影

没有一项艺术形式如摄影这般容易亲近。在人们的心目中艺术品是陈列在博物馆用玻璃柜与人们隔开的。艺术品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大脑和超凡的技艺。然而摄影打破了这道藩篱,科技发展到如今,已经普及了带有拍照功能的手机。与此同时,艺术潮流也发展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

任何艺术潮流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后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如果说现代艺术链接着“工业化”,那么后现代艺术就链接着“信息化”。后现代艺术排斥“整体”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后现代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媒体。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风格有即矛盾复杂又多元的特点,这样一来摄影这项简单易学的技术正好契合了后现代主义,前卫的艺术家们纷纷用它进行创作。

具有明显后现代性的波普艺术,其开创者理查德·汉米尔顿就用了摄影的元素创作了他的波普艺术的开山之作。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员的拼集作品。这其中的诸多拼贴素材是拍摄的。虽然在汉米尔顿的革新艺术创作中摄影图像只是素材的一部分,但他的作品中也有早期摄影家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1891—1968)、飞利浦·哈尔斯曼(Philip Halsman,1906—1979)等人蒙太奇摄影表现手法的影子。时代的发展影响并促进了新的艺术思潮的发展,与此同时像波普艺术这些艺术新风格的盛行也进而影响了当时以摄影为主要创作手段的艺术家。

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形式越来越丰富。我们已经不能轻易的判定某件艺术作品到底属于哪一种确切的艺术门类。但不能否定的是社会生活的潮流一直影响着艺术表现形式。现代的基于科技的艺术本就是人类科学思维的产物。摄影从一件令人们惊叹的“魔法”已然变化为人们手中的“小玩意”,其艺术性未减,只是时代的注意力已然转移。

[1]伊安·杰弗里(英),晓征,筱果(译).摄影简史[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阿瑟·c.丹托(美),王春辰(译).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玛丽·沃纳·玛利亚(美),郝红尉,倪洋,马传喜(译).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J404

A

1005-5312(2015)05-0120-01

猜你喜欢
正名摄影术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从自拍到自拍
为何P2P“正名”席卷网贷界 “另类”广告凸显行业危与机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本刊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