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5-11-02 03:01田建良陈立荪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田建良 陈立荪

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田建良陈立荪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变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及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ELISA法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且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随梗死体积增大逐渐升高(P<0.05),脑梗死IMT≥1.0mm组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较IMT<1.0mm组明显增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和YKL -40水平呈正相关(r=0.682,P<0.05)。结论 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反映病情轻重及颈动脉硬化发生程度,与脑梗死的临床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对病情和预后判断评估有重要价值。

脑梗死 sCD40L YKL-40

脑梗死(CI)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脑血管病中多发和常见的血栓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和急性起病缓慢恢复的病程特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1]。本文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为积极防治脑梗死提供临床依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首次发病,病程1~72h,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8.9±10.5)岁。按Adms方法分为:大面积梗死(>3cm2)33例、小面积梗死(1.5~3cm2)40例、腔隙性脑梗死(<1.5cm2)27例。其平均梗死面积分别为(37.23±12.06)cm2,(9.41±5.62)cm2,(5.19±4.72)cm2。IMT测量采用美国ATL公司HDL-1500彩色多普勒,探头频率40 MHZ,患者取平卧位测定,根据彩超结果,以动脉内中膜光滑、IMT<1.0mm为正常颈动脉,以动脉毛糙、IMT≥1.0mm为颈动脉硬化,分为IMT<1.0mm组54例和IMT≥1.0mm组46例。对照组为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男56例,女44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62.8±9.9)岁。排除其他可能影响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因素,包括近期创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手术史以及炎症性疾病如感染、关节炎、结缔组织病、外科手术、创伤等病史。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5min,血清分离后放-2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可溶性sCD40L和YKL-40,sCD40L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IND公司,MetraTMYKL-40 ELISA试剂盒购自Quidel 公司,操作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比较 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IL-6、IL-8及脂联素水平的比较(x±s)

2.2不同IMT水平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血清sCD40L和YKL-40水平的比较(x±s)

2.3脑梗死患者血清sCD40L和YKL-40的相关性分析 sCD40L水平与YKL-40水平经正态性检验,均属正态分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CD40L与YKL-40表达变化趋势呈正相关(r=0.682,P<0.01)。

3 讨论

脑梗死的基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S),其发病机制是多元化的,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炎性递质CD40-CD40L参与其发生、发展和斑块破溃后急性并发症的形成,介导的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原因[3]。Rathcke CN等[4]研究报道YKL- 40是一种涉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炎症糖蛋白,YKL-40可通过趋化诱导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迁移,YKL-40通过促进新生小血管的形成,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型的改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重塑、增殖、趋化、粘附、迁移,YKL- 40蛋白的表达被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产生的炎性介质是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5]。CD40- CD40L作为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位于细胞因子网络的上游,可调节多种炎症反应,广泛表达于动脉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SMC、T淋巴细胞等,与动脉硬化病变和斑块的结构等具有相关性,其作用参与动脉硬化的启动、发展和动脉斑块的破裂,CD40L可作为动脉硬化的炎症标志物[6]。YKL-40是一种与急、慢性炎症均有关的炎症因子,在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中有大量表达,现已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中有YKL-40表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YKL-40 mRNA表达高度上调[7]。有研究表明,伴高血压的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浆YKL-40较高血压老年患者显著升高,且与脑梗死老年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YKL-40被确定为脑梗死与高血压无关的标记[8]。

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导致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在此过程中sCD40L和YKL-40起重要作用[9]。CD40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产生机制可能为:CD40L可刺激EC、SMC表达和释放粥样斑块中MMP的表达,降解细胞外基质和斑块纤维帽,使斑块不稳定,而斑块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增高,导致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斑块承受血流剪切力和机械压力的能力下降,使基质不稳定最终导致斑块破裂[10]。有研究认为脑梗死组患者单核细胞的CD40L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脑梗死组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在发病<48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清sCD40L是评估急性脑缺血的可靠血清学指标[11]。研究认为脑梗死组血清YKL-4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脑梗死时伴有微循环炎性反应的出现,引起局部炎性因子的上调,局部血脑屏障破坏,当血液循环中的炎性相关因子进入梗死组织后,可以加重炎症反应,YKL-40可能在脑梗死血脑屏障破坏和组织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12]。与本资料结果相符。有研究认为通过转染氨基端缺失变异的MCP-1基因而阻断CD40L的作用也可抑制粥样斑块的发展,并能使斑块呈现稳定状态,提示阻断CD40L可抑制早期斑块的形成[13]。也有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颈动脉IMT亚组间血清YKL-40表达水平不同,管腔狭窄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斑块形成组及内膜增厚组,提示其作为一种炎症因子,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其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14]。

1黄玲.脑梗死治疗进展.内科,2009,4(4):619~621.

2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Zhang B, Wu T, Song C,et al. Association of CD40--1C/T polymorphism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usceptibility and its effect on sCD40L in Chinese population. Int Immunopharmacol,2013,16(4):461~465.

4Rathcke CN,Vestergaard H.YKL-40:an emerging biomarke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Cardiovasc Diabetol,2009,23(8):61.

5文爱珍,李龙平.血清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10(3):16~18.

6彭朝权,李翠芝,邹丽嫒.可溶性CD40L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伤中的意义.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10):1948~1952.

7Nishikawa KC, Millis AJ. gp38k (CHI3L1) is a novel adhesion and migration factor for vascular cells. Exp Cell Res, 2003,287(1):79~87.

8Park HY, Jun CD, Jeon SJ,et al. Serum YKL-40 levels correlate with infarct volume, stroke severit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PLoS One,2012,7(12):e51722.

9苏健,徐冰.伴高血压的脑梗死老年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甲壳质酶蛋白40和可溶性CD40配体的表达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672~ 2674.

10Liu G,Wang B,Zhang J,et al. Total panax notoginsenosides prevent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knockout mice: Role of downregulation of CD40 and MMP-9 expression. J Ethnopharmacol,2009,126(2):350~354.

11缪宁锋,张润玲,李光迪.急性脑缺血及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40L的表达与变化对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5(9):106~107.

12马红玲,黄帆,徐雪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YKL-40检测的临床意义.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12~14.

13Inoue S, Egashira K, Ni W,et al. Anti-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gene therapy limits progression and destabilization of established atherosclerosis in apolipoprotein E-knockout mice.Circul ation,2002,106(21):2700~2706.

14马红玲,黄帆,徐雪.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5):335~337.

312090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卫生院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