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作文谱》看语文教师成长之道

2015-11-02 01:28曹方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曹方姣

摘 要:清代唐彪的《家塾教学法》是《读书作文谱》与《父师善诱法》的合刻本,更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读书作文谱》中提出的静心养性与沉潜学问、恰当选择与指向明确、善于思考与慎思明辨、务求实效与脚踏实地等观点的论述,虽看似简单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较强现实借鉴价值。

关键词:唐彪;读书作文谱;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3504

唐彪是清初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其《家塾教学法》成书于康熙戊寅年(1698)间,分《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两卷,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该书虽有对前代诸如孔子、程颐、程颢、朱熹等先贤言论的大量引用,但也不乏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语文教学法体系。潘新和先生曾指出:“我们以往关注的只是诸如《论语》《礼记·学记》《朱子读书法》等一些大家名篇,而像《读书作文谱》这样一些有见地的教学论著,却往往因为作者人微言轻而鲜为人知。”[1]认真研读、深入分析《读书作文谱》所阐述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特别是关于学者如何增进自身修养、学识、能力等方面的深刻论述,对教学阶段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语文教师要静心养性,做沉潜学问的读书人

在物欲横流与浮躁之风已深深影响到学校、影响到教师的现实情况下,语文教师要成为一名学有专攻、教有良法的优秀教师,就必须自觉抵御外部的各种诱惑,要以平和心态、沉稳作风来密切关注教育、关注课程、关注教学、关注学生,要高度关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最新观点与理论,以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教师读书与教学应有的平和心态,唐彪论述到:“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之为功大矣哉。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静则万物毕见矣。惟心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彻。古人云,静生明。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2]“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就是“静”的益处,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然前提。对语文教师而言,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传道育人的重要职责,更需要有一颗平和之心,才能在此基础上多读书、读好书。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扩大知识视野。在唐彪看来,读书人只有“每日间取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行之数年,不患不长进。然世人有终日读书不辍者,竟无片刻静坐者,是止知读书之有益,而不知静之为功大也。”[2]3可见,在个体的学问增长过程中,静心养性和读书不辍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心不静,则读书无效;而读书无效,则难于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不高,教学也就难有成就。

对处于外界诱惑越来越多的今天的广大语文教师来说,静心养性与读书不辍必须要成为自己成长的必修课。这主要是由如下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方面,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情怀、价值观念、丰富情感等精神的传达,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正确看待和恰当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平和之心来执教、育人。因为在金钱万岁、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许多教师与学生都变得浮躁起来,不愿静心读书,不愿安于学问,语文教师只有将自己的心安详下来,抛去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金钱至上的荼毒,才能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是语文课程在对象与内容上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知识特征,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杂家”。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虽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为基本目标,但由于没有无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无语言的思想,因此用作教学范例的文本都是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等众多外部世界的反映。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就须储备“一池活水”。显然,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静心”基础上,坚持不懈在书海中沉潜,才能饱蘸知识的“活水”。

既然静心养性、沉潜学问是语文教师成长之必修课,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修好这门课。依笔者浅见,第一,语文教师须在静心与阅读中寻找精神支点,构建精神家园。语文教师也是人,自然需要基本生活保障。因此,笔者强调语文教师要静心读书、甘于奉献,并不是要求教师做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而是要在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语文教师还应有更高精神追求。因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人,就算物质上再富有,恐怕也不能算是真正富有的人。基于此,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只有以唐彪提出的静心养性为前提,才能在学问里沉潜,积攒自己的精神财富。第二,语文教师须在静心与阅读中做学生的表率。对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基础上才能为学生做好表率。对此我们要看到,对语文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而言,教书与育人是两项基本职责,且育人是更为基本而重要的职责。就是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处世,使他们养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要比只教给他们一些知识要有用得多。为此,就需要学生养成静心读书的好习惯,学生要养成这一好习惯,教师就需先具有这一好习惯。

唐彪借用程伯子之语曾指出:“静坐后,见万物皆有春意。学者只要静个心,此上头儘有进步。”[2]2这说明,要想成为“见万物皆有春意”的语文教师,就须有淡然的心境、高洁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从而实现在精神和智慧上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语文教师要恰当选择,做指向明确的读书人

在出版物愈来愈多、信息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的现实情况下,语文教师也面临着“读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连出版物不多的清代,也有着同样问题。对此,唐彪曾指出: “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学者苟不分别当读者何书,当熟读者何书,当看者何书,当熟看者何书,则功夫缓急,先后俱误矣。至于当备考究之书,苟不备之,则无以查考,学问知识,何从而长哉。”[2]7

这里,他根据书籍对阅读者的价值作用,把书目分为五类,并明确要求阅读者要根据需要做出恰当选择。只有选择恰当,才既可避免通读之肤浅又可以规避精读之辛苦,并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唐彪关于阅读对象选择的论述,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书籍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即使只与个体专业有关的书籍也是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面对难以读完的书,如何取舍就成了一关键问题。俗语“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揭示的道理,在读书方面也同样适用。

根据唐彪的论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当再三细看之书”应是那些与其专业成长息息相关的理论书籍。语文教师读书的首要目的是要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技能,因此对有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书籍就要“再三细看”。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实践本身并不能直接升华为经验,还需理论的指导与支撑。因此,语文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再三阅读那些教育与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著述,无疑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自然,这类阐述教育教学原理、法则的书一般都较为枯燥与深奥,这就更需要以坚韧精神、不懈努力来克服自己的懈怠,这就是唐彪指出的:“人之看书,先当分可已不可已。其可已之书,虽易解,不必披阅;其不可已之书,虽极难,必宜反复求通。如初看时,竟茫然一无所知,不可生畏难心也;逾时再看,或十中晓其一二,不可生怠倦心也;逾时再看,或十中解其五六,更不可萌可已之心也;逾时复看,工夫既到,不期解而自明矣。”[2]16显然,坚持不懈应是读这类书籍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就要以这一精神去时刻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前沿理论,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其作用。

根据唐彪的论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当熟读之书”应是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具体内容,是语修逻文的实际载体。经典文学作品由于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而永葆生机,因而对语文教师知识积累和素养提高、人格完善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揣摩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始终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以及时捕捉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去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

从唐彪的论述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当读之书”和“当看之书”应该涉猎广泛。唐彪指出:“从古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止读四书一经之名臣,故欲知天下之事理,识古今之典故,欲作经世名文,欲为国家建大功业,则诸子中有不可不阅之书,诸语录中,有不可不阅之书,九流杂技中,有不可不阅之书。”[2]15我们虽不要求语文教师成为“贤士”与“名臣”,但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杂家”身份: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外围,给学生补充大量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历史、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的博览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学生所偏爱的网络小说、武侠小说、奇幻故事等“新兴事物”,教师也应有所涉猎,这不仅可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

三、语文教师要善于思考,做慎思明辨的教书人

语文课程与严谨并有固定答案的理科课程不同,许多习题的解答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的解答和参考答案有出入时,教师通常会倾向于参考答案的解释并以此来说服学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即使看错了答案的选项,也能够自圆其说地给学生讲解。有时被学生指出错误后,教师还能理所当然地再按“

正确答案”讲解一遍,可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实,教师大可不必惟答案是从,正如唐彪所言:“凡书中有不解处,非必尽旨意遥深,亦或有讹字、落字为之梗塞,惟在读书者会其全旨及上下文而改正焉。至于会通其旨与文,而究不能得其意义,此必多有讹字、落句者,不当附会穿凿,随文强解,惟当以阙疑之意存之,是之谓善读书。否则误解之害,岂浅鲜哉!”[2]22可见,读者在读书中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东西,并非都因学问浅显所致,也有可能是书籍本身存在疏漏。同理,语文教材中的参考答案也不一定全然正确。因此,教师不必太迷信书本,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语文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敢于并善于质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语文教师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对自身素质提高极为重要。从教学论看,语文教师既要负责知识的吸收,又要负责知识的传达。教师必须仔细研读文本、分析论证,才能做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巧妙传达。优秀语文教师无一不是善于阅读、善于质疑、长于解疑的人,如斯霞、魏书生、李镇西等名师都是既从善如流又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者。以钱梦龙老师为例,他备课的方法是先咀嚼课文,品出了自己的味儿,然后再去看教参。而且,他阅读教参的目的是为了避开自己的思考与教参的重合之处,绝非全盘照搬。这样坚持的结果,就使他的课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启发性,很多经典课例都是广大语文教师学习、效法的榜样。反之,如语文教师只是教参和答案的奴隶并被“标准”理解牵着鼻子走,其教学方法与方式就只能是数十年“一贯制 ”。显然,语文教师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去领悟和体会文本且敢于质疑权威,才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其次,语文教师是否敢于质疑,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敢于质疑。从教育角度讲,教师要用自己敢于质疑的精神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论证去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弄清“

是非黑白”的好习惯。如果语文教师本人是一固步自封的人,那么再怎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恐怕也没什么实际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灵感迸发和大胆设想,教师一定要予以鼓励。唯有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平等对话氛围,学生不视教师所讲为金科玉律,教师也不把自己看作真理的化身,教师和学生才能同时获得进步。最后,语文教师是否善于质疑,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学会质疑。如果说敢不敢质疑是态度的问题,那么能不能质疑则是水平的问题。唐彪引用朱熹名句论述到:“读书有疑者,须看到无疑,无疑者须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得有疑,其学方进。”[2]23这句话是说解决疑问可能并不难,但在看似平淡之处予以深究并看出隐含的问题来,就有难度了。显然,深思质疑不仅关乎态度,更与能力密切相连。深思和质疑的关系其实是一互相依附的关系,只有经过深思才能解决所质之疑,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不经过深思,就很难在无疑之处生出疑问。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文本,尽力在平淡之中挖掘出新意,才能更好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出敢于质疑并善于解疑的优秀学生。自然,质疑也不是怀疑一切,真理往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个中分寸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把握。

四、语文教师要务求实效,做脚踏实地的教书人

常听到中学生最怕古文、作文、周树人这一调侃。笔者认为,若是语文教师能解决这三个“老大难”问题,那么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而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唐彪的论述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方法。

第一是解决学生怕学文言文的问题。说文言文深奥难懂,是因为其具有微言精义的特点,又离我们所处时代较远,不论在文法上还是文意上都给阅读理解带来不小的障碍。文言文虽读起来颇为困难,但如学生具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顽强精神,还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唐彪曾说:“微言精义,古人虽难以言明,而待人自悟者,可将其书熟读成诵,取而思之。今日不彻,明日更思;今岁不彻,明岁复思;数年之后,透底了彻,有不期解而自解者。”[2]34就是说,只有在“今日不彻,明日更思”与“今岁不彻,明岁复思”的艰苦努力基础上,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才会形成并逐步提高。同时,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积累与积淀的指导与引导,要使学生在熟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言文基础上,掌握足够的文言词语、句式及篇章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此,唐彪说得十分透彻:“读书须是将本文熟读,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而强饮食之,甚无味也。

”[2]18

第二是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作文是学生思想认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缺乏思想或不具备良好语言能力都对写好作文有着直接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怕写作文,首要因素在于没有生活积累、没有情感体验、没有独特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指出的人们写作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而不是技巧:“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是在命意布局或是在造句用字——仔细穷究,病源都在思想。思想不清楚的人做出来的文章决不会清楚。思想的毛病除了精神失常以外,都起于懒惰。”[3]在作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常见一些教师不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单一强调作文的数量,常要求学生写一些“大而无当”的作文,致使学生懒于动脑搜索素材、懒于反复琢磨推敲,而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了事,这样写不好也就成了自然之事。在唐彪看来:“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2]34就是说,把一篇文章反复琢磨、多次批改,每次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达到写作水平提高的目标。因此依唐彪之观点,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专注于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而不是数量的多少,专注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而不是写作任务的完成,专注于把一篇作文写得精致并改得巧妙而不是用繁多的作文数量去做肤浅练习,使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形成良性提升并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最后是解决学生难以理解周树人作品的问题。鲁迅作品的难懂主要在于他写作的独特匠心,细节之中往往蕴含着把握全局的关键,无言之中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意蕴。如《祝福》中祥林嫂在嫁给了贺老六之后再次回到了鲁镇,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淡淡一笔,却蕴含着一个十分值得深究的问题:为什么改嫁以后,大家仍叫她祥林嫂呢?这显然值得学生深思的,因为这是“不讲理的呀,荒谬呀,不合逻辑呀!但是,大家都习惯于荒谬,荒谬到大家都麻木了,荒谬得失去思维能力了”[4]。对如此意蕴繁复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也并非毫无办法,而是要用巧妙的引导与深入浅出的问题,使学生聚焦这一问题、思考这一问题、领悟这一问题,这就是唐彪所说的:“道理难知。初看书时,格格不相入,且不认其粗浅,焉能得其精微?看至三四次,略有入头,然人夫不心高气扬,以为实义已得,而不知实竟未尝得也。惟左思右想,再钻入一层、两层,庶几心领意会,知其实义耳。”[2]21

就是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反复领悟、仔细琢磨文本中的“肯綮”之处,并带领学生深思、讨论、领会,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简单文章阅读时可有很好的理解,即便是在阅读如周树人这样的“老大难”篇章也会有较好的理解。

概括看,唐彪关于读书、教书的许多观点,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以上四点,只是笔者对这一不甚著名语文教育家的精彩见解的粗浅解读,不妥之处,尚望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潘新和.集百家之长立中肯之说——评[清]唐彪《读书作文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唐彪.家塾教学法[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十一月:

3.

[3]朱光潜.谈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52.

[4]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6.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s Seen from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AO Fangjiao

(School of Humanity,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Tang Biaos Teaching Methodology for Home School is the combination of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Father Teachers Methodical and Pati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first Chinese course and teaching theory work named with “teaching methodology”. The statements proposed in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such as temperament cultivation and devotion to academics, appropriate selection and clear orientation, good thinking and wise discrimination, pursuit of real effectiveness and downtoearth attitude seem simple but embody profound connotations, which is of realistic reference value

for Chines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ang Biao;

Guidebook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责任编辑:朱 岚)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