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第一书记”:如何让村庄治理迎风起飞

2015-11-02 03:58赵永霞田俊
创新时代 2015年10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驻村农村

赵永霞++田俊

“互联网+第一书记”融合创新,为缩小城乡差距,弥合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最有可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绝佳路径选择。

互联网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当前,站在“互联网+”风口上,以第一书记为经纬,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通落后村级组织的“任督二脉”,开发入门级应用和应用分发平台,编织服务垂直化、组织扁平化、应用场景化的网络矩阵,构建连接各方扶贫资源的乡村数字生态系统,有助于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让村庄治理迎风起飞,让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获取“互联网+”经济发展红利。

风头正劲:“互联网+”催生农业互联网革命的新常态

在2015年3月5日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要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政府已把互联网当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正在通过互联网“倒逼”农业革命。“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动力。解读近几年的农业文件,无论是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国务院以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规划及意见,都可以发现在顶层设计中,互联网对于“三农”发展的战略影响显著增强。

农业部课题组对六省1072农户进行数据调研,发现接触互联网对提高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明显。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区被调查农户所在村比没有互联网信息的农户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分别高21.9%和18.3%,比东部地区信息服务站的作用更为显著。可以预期的是,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下顺势而为,未来互联网将革命性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对于和“三农”息息相关的现代农业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赋权:“互联网+”为“三农”改革发展打造新引擎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我国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至关重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扭转了城乡信息不对称局面,带来了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互联网+”弥合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孤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当前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战略。

马化腾曾表示“互联网+”是种能力,可以激活更多信息能源。“互联网+”的嵌入赋予了“三农”改革发展无限的能量与智慧,打破了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生活状态、人口结构、知识水平的嬗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村互联网的虚拟资源重组必将成为农村“精神扶贫”和“政治扶贫”的得力途径,并给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带来深刻变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三农”赋能是农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站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高度,运用“互联网+”将更前沿的发展理念、更优质的社会资源、更丰富的治理经验、更先进的技术条件植入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效能提高的加速器、新兴业态的孵化器、网络党建的助推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融合创新:“第一书记”为村庄治理开辟“互联网+”的新航线

201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党和政府推出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据公开资料,按照此次中央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的要求,57 688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12.8万个贫困村将有“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着力承担其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这四项职责任务。该政策综合了“行业扶贫”“单位包村”“书记驻村”的优势与长处,密切了党群关系,凝聚了改革发展正能量,能够有效地解决政府扶贫存在的瞄准精度不高的问题,既是农村扶贫攻坚的破题之举,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

“第一书记”具有推进“互联网+”战略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驻村化身网络节点,连片则组成网络矩阵,为村庄治理融合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路径选择。一方面,选派到村任职的第一书记都是组织部门通过深入考察,按照好中选优的原则选拔出来的、素质全面的优秀干部;另一方面,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多为省、市、县三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有着天然的帮扶优势。

“第一书记”驻村,串联起资源入驻,通过政府牵头,后援单位支撑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社会资源共享,针对村庄实际情况,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优化信息采集手段。

“第一书记”驻村,串联起资金入驻,通过专项经费支持,增加对互联网基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第一书记”驻村,串联起人才入驻,通过整合人力资源,鼓励创意众筹众包,引导外来人才参与到村庄治理和“互联网+”建设进程中。

“第一书记”驻村政策所孵化的多渠道融合、矩阵式思维,聚焦基础设施落后、网络信息化人才匮乏的农村地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村级组织建设领域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集众智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跨界融合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三农”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开辟出“互联网+”时代的村庄治理新航线。

强强联手:“互联网+第一书记”力推村庄治理2.0迎风起飞

加快推进“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第一书记”队伍的工作实践,为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注入新的动力,推进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履行工作职责和开展工作的抓手和路径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战略优势。

以“第一书记”为支撑点,通过构建“第一书记网络矩阵”,开辟慕课在线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建设党员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党性知识等相关学习栏目,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宣传思想教育。构建乡村数字生态系统,提高村民对村级组织建设和治理的参与度,大力培育能够掌握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治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可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网络体系,强化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推进“第一书记”与村民商事服务便捷化,提高监管和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

以“互联网+”为发力点,注重运用分享经济理念激发创新活力,借助互联网链接全省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实践,推动“互联网+”和传统农业紧密融合,提升村级组织建设和治理能力。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技术,更有效率、更低成本地实现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建立村级组织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农村产业发展新生态。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推动资源共享和异地协同。促进互联网与农村政治生态发展相结合,促进互联网与农村经济生态相结合,促进互联网与民生相结合,为农村传统产业带来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

以扶贫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在探析“第一书记”功能实现的机理上寻求新突破,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和保障激励等方面,构建起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性发展框架。发挥“第一书记”的外部效应及溢出效应,探索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促进“第一书记”人才培养呈“链式”传递、快速成熟,以期达到示范引导和优势累积的目标任务。

综上所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审视村庄治理研究,如何在村庄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第一书记”,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全新课题。深入研究“互联网+第一书记”,不仅满足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农村基层治理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更契合“第一书记”功能实现的理论意义以及“第一书记”队伍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驻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我的第一书记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