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5-11-03 04:26赵晓声白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

赵晓声+白浩

摘要:评价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教育信息化评价,关键在于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提出学校信息化评价必须秉持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进而厘清了学校信息化评价的核心要素及内部关联机制,确定了“统筹管理、环境建设、应用水平、应用绩效”四个一级指标,分别设计若干二级指标和定性定量评价点,形成了中小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学校现实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出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支持与变革程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8-0082-04

前言

评价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领域,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评价却一直是薄弱环节,这在基础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整和导向作用,但从实践来看,这种作用并未得到有效体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视和推动不够,另一方面是缺少导向明确、科学简洁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加强和改进教育信息化评价,首先必须从中小学校做起,这也十分契合当前以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基于此,有必要从“时代—技术—教育”的立体视野出发,深入分析中小学信息化评价应秉持的价值取向,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中小学信息化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这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有序衔接、整体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中小学信息化评价的价值取向

本质上,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1]格朗兰德提出了一种极为简洁的表述: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2]既然评价本质上是价值判断,那么中小学信息化评价应该遵循何种价值取向?这是研究学校信息化评价首先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属性来看,本质上是“技术支持教育”或“技术支持的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科在学校层面的实践领域,学校信息化的实质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学校整体上的支持及变革”。因此,学校信息化评价应秉持的核心价值是“反映技术对教育发展和学校整体工作的支持与变革程度”,表现为对信息化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等各方面价值的理性判断。在这个核心价值统领下,中小学信息化评价必须坚持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1.教育视野

坚持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视野,是对教育信息化教育本质的充分关照。教育信息化具有教育性和技术性,评价应体现技术性,但应避免技术倾向,使评价指标成为技术标准。教育信息化评价是对技术合理性和适切性的评价,需要回归“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其落脚点是教育。教育视野也意味着校长视角,信息化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支撑着学校所有业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融合。以校长的视角评价教育信息化,就是评价“信息技术是否满足师生需要,是否能够有效支持学校整体工作,是否能够显著影响学校未来发展”。只有校长和师生产生了认同感的信息化,才是合理适切、具有内生动力的信息化。

2.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是教育视野的逻辑延续。学校信息化的需求导向,是以应用需求、功能需求、教育教学需求、教师需求和学生需求为重点,包含三个关键点:一是充分关照师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充分体现“三通两平台”的总体框架,构建“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应用环境,牢牢确立应用驱动理念和深度融合目标;二是以描述功能为制定评价指标的基本要求,而不做机械的技术要求,避免一刀切,保证评价指标的良好适应性;三是注重质性评价。在指标描述和实施评价时,坚持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整体上凸显质性评价,有利于准确判断复杂学校情境中的真实状态,淡化量化指标带来的硬件导向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合适技术支持教育变革”这一教育技术的基本价值也不会改变。关照教育的本质,凸显人的主体性,体现技术的合理性,是构建学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基本学理依据。

中小学信息化评价的核心要素框架

综合国内外在教育信息化评价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国外普遍重视从政策、设施、投入、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绩效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3]国内的中小学信息化往往从设施、资源、管理、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价。[4]综合分析,学校信息化评价有三大核心要素:管理、建设和应用,即学校对信息化的统筹管理、信息化环境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为凸显应用导向,将“应用”进一步细化为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应用水平反映了信息化对学校基本业务工作的支持,即现实价值;应用绩效反映了信息化对人的发展和学校远期发展的支持,即增值价值。为力求评价指标的简洁性,并充分遵循价值取向,学校信息化评价的一级指标应聚焦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统筹管理、环境建设、应用水平、应用绩效,它们又分别定义若干二级指标。核心要素之间的内部关联机制如下图所示。

统筹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充要条件,决定了信息化工作在学校的认知度和执行力,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信息化领导力[5]、发展规划、工作岗位、经费投入和考核制度等二级指标;环境建设以“三通两平台”为总体要求[6],进一步细化基础设施、多媒体设备、网络接入、数字资源、软件平台、学习空间等二级指标,这是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实体条件;应用水平体现了学校信息化的基本价值——对学校现实工作的支撑,具体表现为信息化对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教育科研、业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学校基本工作的支持,应用水平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深度融合;应用成效体现了学校信息化的增值价值——对学校远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即“在一定时间内,学校经过努力可取得的实际进步程度”。[7]应用成效表现在三个方面:信息化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支持、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本质上是信息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关系。[8]

中小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表述

依据中小学信息化评价的核心要素和指标框架,分别设计涵盖若干定性、定量分析的指标内容,并进行意义表述,力求做到简洁性、可测性和适切性。通过专家论证、适用性调研并接受相关检验后,构成中小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所示(每个评价点后括号中的内容为定量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表中的每个评价点都有相应的评价方法,对量化指标可采用问卷调查、档案查阅、现场查看等方式搜集数据,而对定性评价的内容可采用访谈、观察、听课、举办教师论坛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会等方式予以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实施是评价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开展学校信息化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积极探索和引入第三方评估,以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使其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抓手。

结语

基于教育视野和需求导向的学校信息化评价,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价值,有利于从根本上改进学校信息化评价的有效性,并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评价提供借鉴。根据本文确立的价值取向及建构的评价指标,我们已在陕西省开展了有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反馈结果和工作成效。评估实践是不断认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不断调适指标内容的过程,我们将在实践中持续跟踪研究,并期待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化评价,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有序衔接和整体推进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郝立忠.价值:实践评价的唯一尺度[J].东岳论丛,1999(4).

[2]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楼世洲.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133322.html.

[7]李永生.学校效能评价:一种评估中小学工作绩效的工具[J].教育研究,2013(7):3-9.

[8]赵晓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涵、层次与现实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新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2012(7):33-39.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