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往事话北京

2015-11-03 08:52赵一帆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冰窖护城河冰块

本刊记者 赵一帆

不觉间,2015 年已过半,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又将光临北京。怕热的人躲进空调屋,不得不出门者只能硬着头皮“蒸”上一把。汗流浃背之时,若能吃上一根冰棍,喝上一杯冷饮,那绝对是盛夏时节消暑纳凉的不二选择。然而,在没有空调冰箱等制冷设施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降暑的呢?难道只能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一样,灌下一瓢井水了事,又或是干脆跳进护城河冲个凉?其实,聪明的祖先早已想出了保存天然冰的办法,并建造了很多冰窖用来储冰。《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韮”的诗句,说的是周朝时,人们于腊月采冰,正月往冰窖存冰,二月取出冰来,冰镇着羊羔肉和韮菜上供祭神。有文字记载的北京城的冰窖最早出现于明代,至今北京还有很多以冰窖命名的地方。本期史话栏目,咱就说说老北京冰窖的往事。

雪池冰窖

旧时京城的冰窖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而其建制形式和所用材料不同,有砖窖与土窖之分。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窖,民办冰窖则多为挖掘的地穴大土坑。其中,民办冰窖多为商用,由民间筹建经营。官办的冰窖又分为皇家御用冰窖与官衙王府吏用冰窖两类。位于北海公园东门与景山西门之间陟山门街的“雪池冰窖”就是官办中的一家。

雪池冰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 年左右),清康熙年间重修。此冰窖共有6座,沿北海东墙东西排列5 座,东部尽头处横列1 座,均为地下建筑。雪池冰窖为专供大内御用的冰窖,每年腊月从太液池取冰,经陟山门运出后存入冰窖,用于坛庙祭祀及宫廷生活。其墙体和拱券皆由砖砌成,白灰勾缝;窖顶为人字形起脊双坡形,覆盖琉璃瓦,非常坚固。6 座冰窖大约能储冰1.5 万立方米,可保证官家全年的用冰需求。

直到“辛亥革命”之后,溥仪在紫禁城中做“关门小皇帝”时,雪池冰窖还继续向宫中供冰。当年,雪池冰窖俗称“里冰窖”,为各冰窖之首,无论是从建筑规模、贮藏技术、存冰质量、服务对象,都是别的冰窖无法比拟的。民国时,北海改成了公园,雪池冰窖也由国有资产变为私人承包,而食用冰也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金受申先生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北京的生活》中说:“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所藏冰块,是由北海伐取,经陟山门运出。”说的就是雪池冰窖。1950 年,雪池冰窖再度成为国有资产,成为北京第一批收归国有的商业部门。直到1979 年,雪池冰窖才结束了为期400 余年的使用历史。1980年前后,1 至4 号冰窖被拆改用作它途,但5 号和6 号冰窖却保存下来并修葺一新,被列为了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恭俭冰窖

恭俭冰窖因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的恭俭胡同而得名。恭俭胡同原名为“内宫监胡同”,离北海东岸仅几步之遥。据《明宫史》、《明史·职官志》记载,内宫监是明内廷二十四衙门之一,职掌木、石、瓦、土、搭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官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皿暨冰窑诸事。民国后,去“内”字,“宫监”也谐音为“恭俭”,取温良恭俭之意。

▲恭俭冰窖已成餐厅

▲恭俭冰窖内已摆上了餐桌

▲雪池冰窖

恭俭冰窖的建造年代和规制大约与雪池冰窖相同,其建筑结构是半地下室的,地上7 米,地下3 米,面积约为450平方米,窖长23.7 米,宽8.23 米,墙厚1.4 米,可储冰2100 立方米。清朝时,工部都水司有采冰差役,每年冬至后半个月开始在故宫护城河、北海、御河等处采冰,人手不足时还要加雇短工。由官家提供皮袄、皮裤,专用的“草靰鞡鞋”和长统皮手套。在过去,采冰、窖冰都是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采冰时,有专人负责把控冰的质量,讲究必须用厚度在一尺以上的“竖茬冰”,即一次性冻成的大冰坨。如果水在封冻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够,冰块横截面则是一层层的“横茬冰”,这样的冰是无法满足皇家要求的。

此外,在河湖封冻之前,还要先“涮河”,即捞去水草杂物,开上游闸门放水冲刷,再关下游闸门蓄水。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皇帝每年冬天都要派亲信主持采冰和储冰工作,一到腊七腊八,采冰就在天快亮的时候进行。差役们就开始用簪子戳冰,用钩镰枪把冰块钩到岸上,再用凿子和锯把冰切成一尺见方的大冰块儿,然后通过人力的排子车,把冰运到冰窖里进行封存储藏。为了不让冰块儿互相粘住,还要用稻草分割开,然后埋上土,封住窖口,最上边用泥巴和稻草遮盖起来,堆成一座小山包,以此保证冰块不化。

作为皇家冰窖,恭俭冰窖的地面纵向排列有上万根的柏木桩,据说都是用大锤一根根砸进地面的,其作用就是隔温、保温,截止地面温度传导。柏木号称千年不腐,万年不朽,皇家的财力气魄可见一斑。冰窖冬天恒定温度为4℃,夏天恒定温度为16℃,上万根的柏木桩再加上1.4 米的厚墙,一个巨大的保温箱就这样被古人建成了。现如今,恭俭冰窖已经古为今用,官为民用,成为了一个以冰窖文化为主题的餐厅。

关于用冰,在《清宫生活日志》上有详细的记载:京城的18 座皇家级冰窖,每年给皇家供冰19.6 万块,主要用于祭祀中供品的保鲜,皇室成员去世后的停灵,夏天的室内降温,以及食用等四个方面。冰镇食品在当时是皇家独享的,用冰也是受到严格管制的。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百姓没有能力和财力存冰,二是因为“冰”与“兵”为同音字,“藏冰”既“藏兵”,是犯了皇家的大忌,所以清政府规定,不准藏冰也不准用冰,凡私藏冰、私用冰者诛九族,私贩冰者以贩卖私盐论处。

▲当年凿冰取冰的工具及恭俭冰窖的琉璃瓦

据记载,明清两代官办冰窖的开窖时间,为旧历端午节前的五月一日。冰块主要用于帝后、嫔妃的寝宫的消暑降温,御膳房等地的食物保鲜以及“暑汤”(冷饮)的制作等等。御膳房的冷库内,都设有冰池,按照天气情况码放冰块,冰池下有地漏将融化的水引出,各王府自备冰窖的用途也大抵如此。此外,每遇酷暑,皇帝总会把官窖的冰赏赐给文武大臣们,以显示“皇恩浩荡”。

冰窖口胡同

德胜门外冰窖也是明清两代的大型官窖之一。乾隆版《会典》记载:“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北京德外冰窖的历史也要追溯到明代,到清代乾隆年扩建到砖窖3 座,土窖2 座,可储冰7 万余块。在德胜门城楼西北,有一条东西向街道名为“冰窖口胡同”,即明万历年间建的皇家冰窖所在地。胡同位于护城河北岸关厢西侧,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867 米,均宽8 米,明代称“冰窖小店儿”。当年建有冰窖8座,占地数百亩,窖底系石帮石底并以木打桩,上层围砌城砖,窖顶嵌盖黄琉璃瓦,窖内无柱,呈拱形结构,坚实而美观,宽敞而洁净。据史料记载,冰窖设置在此的主要原因是这里有西山、玉泉山的甘泉通过水道源源不断地流入积水潭内,每当寒冬来临,工人便去积水潭内取冰,并用草席将切割好的冰块运送回冰窖内储藏,待来年夏天再运送进城。

冰窖口胡同的冰厂至上世纪60 年代初期还在使用,具体地址在冰窖口胡同与护城河之间,当时挖有数个长百余米,宽二三十米,深六七米的用于存放冰块的大坑。每当在北京寒风最凛冽的时节,冰厂工人们才开始到积水潭或太平湖取冰。工人们在寒风中用专用工具将已冻得非常厚实的冰面切割成1 米见方的冰块,用溜槽将冰块提到岸边运至冰厂,再用溜槽将冰块放至储冰坑中码放好,每块冰之间都铺有稻草相隔,随后再用保温之物质如稻草等将全部的冰块厚厚盖好,等至气候炎热之时,将存冰取出向市场供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盛夏时节,在北京城内的副食商场,街边小店,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啤酒、汽水随处可见。

今天,冰窖口胡同已经被扩建为一条宽阔的大街,虽仍叫“冰窖口胡同”,但德外冰窖原址,已经在上世纪70 年代修建地铁2 号线时,同太平湖一起被填埋。

民营冰窖

关于北京的民营冰窖兴起于何时,目前仍是众说不一。据说于光绪庚子年间(1900),由于国库空虚,经济拮据,雪池冰窖被私人承包,与此同时,各处民窖相继开始藏冰,开始了民营冰窖的时代。尽管清代窖冰是皇家特权,普通老百姓无权享用,但乾隆版《大清会典》却说:“如藏冰不敷用,从市采买,以夏月及秋月为差,均由部发给。”也就是说,至少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有民间商业冰窖的经营活动了。

民国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用冰需求的增加,除几座清代官窖继续使用外,一些民营冰窖也借势而起。据《北京工商志》记载,较著名的有什刹海南岸的宝泉冰窖;安定门外的和顺冰窖;东便门外的义成冰窖;通惠河边的乐家冰窖;朝阳门外荷香冰窖;凉水河畔的卫生冰窖等不胜枚举。冰窖的形式除土窖外,还有钢筋“洋灰”的半地下与全地下建筑。在这些民营冰窖中,以东直门外的义和冰窖规模最大,每年可藏冰30 万块。其采冰的水面主要是北护城河的拐角处,也包括附近的一些坑塘水面。北护城河的水主要来自高梁河,相比其他地方的护城河,其水质受污染较少,因此产冰质量也好,颇受用户欢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满足生产和居民生活需求,在北京市区周边新建的冰窖不在少数,例如建国门外就有一座可储冰数十万块的混凝土冰窖。后来,四九城内的冰窖因基本建设等原因不断被拆除,或陆续改造成为了人造冰厂。

▲刚刚凿出的大冰坨被拖拽上岸

▲用人力排子车运冰入窖

猜你喜欢
冰窖护城河冰块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细绳“钓”冰块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决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先锋
分数
古代人的冰窖
北京明清及民国时期冰窖发展叙略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钓奇特的“鱼”
小狼家成了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