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艺术管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5-11-03 16:20李纳
艺海 2015年7期
关键词:艺术管理音乐艺术

李纳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艺术管理在我国属于新兴交叉学科,涉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并重。文章以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艺术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艺术管理在创新实践教学、培养艺术经纪人、促进音乐类“非遗”产业化等方面的措施与作用,以期为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关键词]艺术管理 音乐专业

根据《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艺术管理属于交叉新兴学科,在我国刚刚起步,只有几所艺术专业院校开设此专业,部分非艺术类院校开设《艺术管理》课程,但是仍不完善。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艺术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为三类: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这三类教学内容是一个整体的循环体系,该体系在保持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进行散射性的延续。”

一、该校《艺术管理》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从艺术学角度而言,建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该校音乐学院《艺术管理》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该专业属于非师范类,以表演技能为培养重点。本项目包括实行“顶岗实习+艺人驻校”实践教学;“艺术课+管理课”的教学内容;“现场公开课+琴房独立课”的授课方式;“声乐技能+民间音乐创作”的艺术实践。这些措施旨在使学生学到就业所需要的技能,破除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同时注重音乐项目开发,例如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等。

(二)从管理学角度,旨在培养从事艺术管理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以艺术经纪人为培养目标。艺术经纪人是从事艺术实践管理、艺术创作管理、演出组织、艺术产品中介等活动的专门人才。一名优秀的艺术经纪人,对于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管理》课程包含大量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类教学内容,并且提供去音乐企业实习的机会,增加艺术管理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艺术管理人才,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技能,拓展就业门路。

(三)从经济学角度,促进本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艺术管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音乐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待民族民间音乐的正确观念和意识,同时通过组织创编节目、演出等,获取经济利益,拉动艺术产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既促进“非遗”保护,同时也获得经济利益,用于个人发展、传承人保护等。

二、《艺术管理》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实行“顶岗实习+艺人驻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每学期开展2周的顶岗实习项目,师生与音乐企业实行“两进三同”(进办公室、进演出现场,同吃、同住、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音乐企业职员可以通过技能训练、现场观摩与结合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亲自体验艺术管理的工作流程,积累实操经验。学院聘请音乐人、传承人、音乐企业家等人驻课堂,做外聘教师,讲授自己拿手的专业技能。该院对驻校的艺人分为两类,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第一类签署正规外聘教师合同,要求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通识课、负责音乐采风等;第二类临时、短期来访的艺人,要求以现场公开课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负责音乐采风等。

(二)实行“艺术课+管理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和全校通识课。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问题,艺术管理专业除了开设声乐、作曲理论、视唱练耳等专业必修课之外,还规定外聘教师在职期间至少开设一门艺术管理系列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至少一门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全校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包括如采风课、演出管理、音乐制作等。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譬如:《音乐创作》、《音乐故事》、《安铺八音》等。

(三)实行“现场公开课+琴房独立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该校除了保证传统的琴房独立课之外,还在“驻地艺术”项目中规定:拟在新建的艺术楼中,设立“驻地艺术工作室”3间,24小时开放,并为每一位短期或临时前来讲学的艺术家提供必备的实验用品,要求每位入驻艺术家的授课都是开放式的,可以自由听课、学习等;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远程摄像授课、数字广播授课等高科技现代通讯设备和数字手段,实行教学资源的线上和线下共享,解决场地局限的难题。每位入驻艺术家离开之前,都要将授课期的录像材料结集上交学院资料室。学院每学期整合这些数字资源,制作成音乐慕课,为广大的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同时这也能扩大音乐遗产教学成果的效果,构建良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文化环境,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理论科研数据库的延伸。

(四)实行“声乐技能+演出管理”相结合的艺术实践体系。该院《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版)规定:艺术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完成一次演出管理,共1学分,是专业必修学分。每到海博会、茶博会等湛江博览会时期,学院出面联系主办方,为学生争取会展管理、演出管理机会,学院每场给予300元的资助等。这些艺术实践可以拿到学分,是艺术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必要条件。

(五)建设湛江“驻地艺术”数据库和《艺术管理》慕课。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该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远程摄像授课、数字广播授课等高科技现代通讯设备和数字手段,创建湛江“驻地艺术”数据库和《艺术管理》慕课,契合网络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特征,为广大的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

(六)创建社会实践基地,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目前,该校已经建成雷州姑娘歌研究所、雷州半岛音乐舞蹈研究所、粤西民间音乐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院、“姑娘歌”实训基地、“木偶戏”实训基地、“人龙舞”实训基地等7个社会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功能主要是对民间音乐进行艺术管理,挖掘其艺术价值、产业价值,并负责组织演出公司进行宣传,与旅行社合作进行民俗表演等。

三、《艺术管理》课程建设的困境及拟解决途径

(一)所遇到的困境。场地问题:目前该院场地非常紧张,勉强能够满足现有教学要求,无法再抽出空间用于艺人驻地艺术工作室。资金问题:该院现有经费只能满足基本教学、实践费用,而音乐采风、驻地艺人所需耗材和实验品、民间艺术创作等都需要经费支持.目前是个缺口。社会实践平台问题: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影视管理等内容需要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该校没有自己的影视基地、创作实验室等,只能依赖于影视公司等,所以实践质量不能保证。

(二)拟解决途径。一是新建的艺术楼拟划出3-7间,作为音乐艺人驻地艺术工作室;二是以科研项目或者作品展演等形式,或者开展校地合作、争取企业赞助,获得资金支持,用于扶植音乐创作、采风等活动;三是以酬金补贴或者减免课时等方式激励学院在岗在编教师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加强与影视公司、文化公司等合作,设立实践基地。

结语

该校《艺术管理》课程开拓立体式教学模式,弥补大数据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互动不足的窘境,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全方位感受艺术学与管理学的结合与应用;基于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就业门路;探索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路径。

猜你喜欢
艺术管理音乐艺术
纸的艺术
从日本的艺术管理看艺术管理的民众化
论艺术管理中的文化资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周星 艺术管理学科三个层面问题思辨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