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改革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2015-11-05 04:01徐传谌王政扬
江汉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徐传谌 王政扬

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聚焦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进退,国外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道路的势力一直极力推动中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国内一些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和势力提出国有企业必须从盈利领域退出,企图使中国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对国有经济性质、功能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要纠正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大力惩治腐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杜绝权力资本化的同时,坚持发展和壮大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覆辙。

关键词:国有经济改革;国有经济功能;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4-0005-05

近年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聚焦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进退,对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方向的争论实质是中国的改革是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改旗易帜”走西化资本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聚焦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进退

1 国外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道路的势力一直极力推动中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

一是制定以在全球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1990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包括汇率、价格、外贸、利率等一系列价格的全面自由化,解除工资、金融、外资、产业等一系列的政府管制,建立和强化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等。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其中在全球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其核心内容。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二是为中国制订以削弱和私有化国有企业为重点的改革路线图。2012年2月27日,原美国副国务卿、共济会会员、高盛集团原高管、老布什私人顾问、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发布了世界银行为中国国务院制订的改革路线图《2030年的中国》,这个路线图对中国目前进行的改革影响很大。这个美国人为中国制订的改革路线图就是以削弱和私有化中国国有企业为重点的。该报告建议中国政府:在企业部门,应重点关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共资源的重新定位,引入包含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措施在内的现代公司治理,在必要情况下实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民营部门,减少进入和退出障碍,加强包括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竞争。

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全球推行“华盛顿共识”的目的和实质。首先是消除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对于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国外势力在全世界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目的和实质,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乔莫桑德拉姆在《2011年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上发言指出:在过去30年,推动全球的私有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性的。而不是经济性的。俄罗斯在90年代初私有化的档案显示,休克疗法的主要政治性目标是一蹴而就地消除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对资本及其代理人来说,私有化搞得越快越好,目的是防止老百姓醒悟过来,对私有化进行抵抗。其次是消灭社会主义制度。自从世界上出现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来。在全世界消灭社会主义制度是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惯战略。起初,他们想用武力来消灭社会主义制度,于是他们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但是都未得逞。武力不行他们转而采取了和平演变战略,导致了前苏联的垮台。1992年,作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廉·杰斐逊·克林顿把这一战略表露无遗,“中国有一天也会走上东欧和前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路。美国必须做它能做的一切来鼓励这个进程”。担任美国总统后,克林顿进一步公开宣称,“美国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信息、国际交流以及类似的软手段来破坏中国共产主义制度,在中国任何对此持异议的人都无法阻止它。于是,美国对中国实施以经济主导的全方位渗透,他们确信,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渐进渗透,逐步动摇战略对手的根基,用软性战争将其击垮是最佳战略选择。美国在经济方面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主要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国有企业,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于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以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迅速建立起现代大工业基础,这个优越性的核心就是全民所有制,即国有经济,这一点已被中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证明。国有经济保持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基所在。消灭了中国的国有企业,也就等于颠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丧失制度优势。美国的精英们对此看得很清楚,这就是他们极力推动中国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的真正目的和实质。第三是削弱或消灭竞争对手,推行殖民经济。西方垄断资本十分害怕中国国有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它们极力推动中国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肢解国有企业削弱其竞争力。201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到95家,其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总数继续逼近美国。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如今,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重大工程的“顶梁柱”、社会责任的“主心骨”、走出国门的“探路者”,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力军,主导作用和影响力得到有效发挥。改革开放中,国有经济始终保持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是诞生“中国奇迹”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所在。这不但被全世界很多学者所公认,而且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十分恐惧,它们十分害怕中国国有企业日益壮大的竞争力,为了削弱和瓦解中国的国有企业,西方列强一方面拒绝承认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指责国有企业得到政府补贴和控制,同时它们自己又大力支持本国垄断资本集团对国际市场的垄断,甚至不惜用战争手段,为本国垄断资本集团控制石油资源开道。另一方面,它们在中国大力培植资本主义代言人,极力抹黑国有企业,鼓吹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肢解国有企业以削弱其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削弱国有企业竞争力,就是自毁长城,丢失我们的制度优势。

2 国内一些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和势力提出国有企业必须从盈利领域退出

在国内,参与制定世界银行为中国国务院制订的改革路线图《2030年的中国》的一些机构和学者,按世界银行的要求,主张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最近他们已经亮出了让国有企业退出的底牌。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应当存在较为明确的边界,其适合于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国有企业是不同于一般政府和一般企业的公共机构。国有企业不应以营利为目标。应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他们为国有企业改革设定了两个终极目标:其一,将国有企业转变为非营利性公法企业;其二,建立国有资产的宪政治理架构。为实现国有企业的终极改革目标,国企必须从营利性领域(而不单是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他们认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不仅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推动市场化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历史使命将告终结。”也就是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仅仅是“推动市场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盈利性的国有企业就应该消亡了。果真如其所说,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3 今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国有经济改革和进退的方向

在中国发展道路选择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庄严宣告:“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对道路选择起决定作用的是所有制结构的选择,也就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着国家发展道路的性质。资本主义道路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私有制为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但是,国有经济经过20多年的战略调整和收缩之后,如果继续收缩,会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呢?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比重,由2000年66.57%下降到2012年的40.62%,利润总额比重由54.82%下降到24.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础,代表着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最高发展水平。如果国有经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完全丧失数量优势,特别是如有些人主张的那样,让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盈利性领域,在自然垄断领域允许私营经济大举进入,那么国有经济在攸关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也会丧失。量变会引起质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就令人堪忧了。据裴长洪的估算,在第二、三产业中,2012年在所有制资产结构中,公有制经济资产占比为50.22%,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的资产)占比为49.78%。

以上数据表明,以不影响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或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前提下,国有经济规模已经没有缩小的空间了。如果今后国有经济改革继续减少国有产权、缩小国有经济规模,中国就会有滑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中国已经站在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

二、对国有经济性质、功能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方向

1 对国有经济性质的两种界定及其决定的两种改革与发展方向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根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如果坚持上述国有经济性质界定的话,今后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就应当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有企业是非营利公益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经济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经济。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国有企业应当存在较为明确的边界,其适合于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国有企业是不同于一般政府和一般企业的公共机构。国有企业不应以营利为目标,应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性质是非营利公益性企业,国有经济是非营利的公益性经济。根据以上对国有企业性质的定义,他们为国有企业改革设定了两个终极目标:“其一,将国有企业转变为非营利性公法企业;其二,建立国有资产的宪政治理架构。为实现国有企业的终极改革目标。国企必须从营利性领域(而不单是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他们认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不仅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推动市场化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历史使命将告终结。”也就是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国有经济将彻底从盈利领域退出。

2 对国有经济功能的两种界定及其决定的两种改革与发展方向

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根据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政府的政策偏好,国有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弥补市场失灵与克服市场盲目性:实现国家宏观调控减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工具;提供公共产品为其他经济成分创造稳定的运营条件。根据这种对国有经济的功能的界定,在私有经济愿意或能够发展的领域,国有经济就不应进入,如果进入就是与民争利。这种对国有经济功能的界定所指示的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就是按西方国家的标准,对盈利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全盘私有化。国有经济如果按照这种方向进行改革,必将推动中国走向两级分化的资本主义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矛盾要用特殊方法来解决。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界定国有经济功能的标准,套用在界定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上,则是脱离了我国国情和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国国有经济的功能,既有一般市场经济要求国有经济应具有的一般功能,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有经济应具有的特殊功能,主要内涵包括:国有经济与其他公有制经济一起,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尽可能多地创造和提供全民所得,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实现:适应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化;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等等。根据以上对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功能的界定,国有经济不仅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为民争利,今后国有经济改革不仅不能从盈利领域退出,相反应当在盈利领域发展和壮大,才能尽可能多地创造和提供全民所得,保障人民共同利益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国有经济只有按照这种方向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

三、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壮大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人认为,“政府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改革的途径是“推进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还有的认为,“如果打倒富人,穷人永远是穷人,没有希望了”,“国企必须从赢利性领域(而不单是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照此办理,中国果真就能实现共同富裕吗?国有经济如果从赢利性领域全部退出,将赢利性资产都转让给私人资本,那就意味着私人垄断财团的资本将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命脉,占有社会全部剩余产品(利润),中国也就成为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社会了,国计民生商品的价格将为私人资本垄断价格控制,劳动人民只能靠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富人的施舍过苦日子,哪里还有什么“共同富裕”可言?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已证明,此路根本不通。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发布的《2014年全球风险》报告称,最富裕人口和最贫困人口之间长期存在的收入水平差距,将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的最大全球性风险。英国慈善组织乐施会2014年1月在题为《为少数人打工》的报告中依据最新统计的贫富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着全球将近一半的财富。相当于全球底层35亿人财产相加的总合。而且在有统计数据的30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对最富有人的征税一直在下降。一向为国人看好的新加坡,近年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高达0.478,在发达经济体中高居前列。为了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新加坡置自由港的比较优势于不顾,正酝酿继续提高对奢侈品、富人和高收入者的税率。

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2008年以来所发生的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究其原因的议论纷纷,如美国金融监管不力,欧盟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欧美实行的高福利政策等等。但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马克思早就透彻分析过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运动所致。社会化大生产依靠广大劳动人民分工协作的社会劳动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市场经济下剩余产品绝大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收入常常被压低到所出卖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下。政府为了缓解社会矛盾,靠税收对民众实行所谓的“高福利”待遇,税收不够,则发行国债。美国已经78次提高国债上限,引发主权债信降级,“财政悬崖”频现;欧元区至今尚未走出主权债务危机。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债台高筑、政府面临关门、国家面临破产之时,这些国家手握巨额财富的富人们曾有几位为解决国家危机而慷慨解囊?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其解决危机的手段越来越有限,每次解决危机的手段,又会导致更大危机的到来。只要不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仍会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挣扎,直至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终结。“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使许多国外学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提出种种质疑和深刻批判。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内学者反而鼓吹私有化,引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难道他们真的是为了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吗?

总之,中国要纠正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大力惩治腐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杜绝权力资本化的同时,坚持发展和壮大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覆辙。国有经济应随着中国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不仅要在自然垄断领域和安全领域保持控制力,而且要在竞争性的社会化大生产领域和关乎民生的社会化基本需求的商品流通领域,通过平等竞争而发展壮大,取得控制力。国有经济要在公平和效率上超过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尽可能多地获取赢利,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可供全民分配的剩余产品。国有经济盈利越多,越能为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经济肩负着保障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发展速度、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四、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在道路选择上起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发挥维护和发展自身经济基础的功能,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决定着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表现为三种情况: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推动经济的发展:沿着经济发展的相反方向破坏经济的发展;阻碍经济向某种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它向另一种方向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是私营经济的发展,都是由政府推动的,然而当强制性制度变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诱致性制度变迁。当私人资本力量逐渐强大以后,一些政府官员可能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与私人资本合谋,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私人资本输送利益。甚至逐步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按照邓小平关于是否导致两极分化来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中国近些年来出现的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的趋势,如不及时纠偏,就会背离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主义名存实亡。改革开放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出现一些偏差在所难免,也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可能纠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偏差,这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国家政权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邓小平所说:“讲开放问题,不要忽视国家机器的作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纠正过来。开放政策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风险,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被带进来。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责任也有能力纠正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使改革开放健康地沿着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轨道发展。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问诊资本主义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跟党永远闹革命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