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奚源做市场的人不能迷失

2015-11-07 04:10姚璐采访姚璐季艺编辑季艺摄影李英武服饰提供单农
人物 2015年9期

文|姚璐 采访|姚璐 季艺 编辑|季艺 摄影|李英武 服饰提供|单农

刘奚源做市场的人不能迷失

文|姚璐 采访|姚璐 季艺 编辑|季艺 摄影|李英武 服饰提供|单农

事业

“要酷一点还是要笑啊?要微笑还是大笑?”刘奚源先生换好服装,大步流星地走到背景纸前,面对摄影师,自信地发问。眼前的一切他非常熟悉,一切尽在掌握。

他的表现与他的职业身份相衬。作为联想集团中国区Think事业部的市场推广总监,他给人展现的第一印象即是自在活跃的性格:一方面,得体的西服,留一小撮胡子,显得稳重成熟;另一方面,笑容爽朗,皮肤是健康的麦色,充满活力。

采访当天是一款新产品“stack”的发布日,《人物》记者对刘奚源的采访由他拿着“stack”做讲解开始。采访前,《人物》记者曾请他的下属Cindy介绍一下这款产品,Cindy拒绝了,“你应该待会儿听奚源来介绍,他介绍特别精彩。”

很难想象,科技产品的介绍会如此引人入胜。刘奚源从个人感情出发,“讲到产品的时候我都是非常的兴奋”;接着引入市场背景的介绍,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周边产品的需求增多;随后介绍这款产品设计的初衷,不是丢给用户一个固定值,而是用户来设计“出差”“会议”“旅游”等不同场景的无限叠加,自由选择添加移动硬盘、移动WiFi、音箱,甚至投影仪、移动显卡;最后带入用户的情感,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可以被“share”,甚至还可以给这款还没有中文名字的产品命名。

和刘奚源多次跨界合作的李亚鹏也向《人物》记者提到了他的沟通能力,“有一次他给我们解读了ThinkPad在机械制造部分的杰出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当时他拿着那个产品,在他的解读下,让我们对ThinkPad又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了解,他那种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述方式显然经过长期思考和训练。刘奚源大学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加入联想,始终从事市场推广工作。他说,在联想13年来,不时有人问——甚至是“质疑”——一个理科生如何从事市场工作。但他领悟到的是,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职业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沟通,由说服别人同意你的观点,到说服用户购买你的产品,是他工作的核心诉求。

“那什么东西取决了高质量和低质量沟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逻辑。”这是他的秘诀,在这时候,他恰好能发挥自己作为理科生的优势,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的推导和论证能力。

他的沟通之道也体现在细微之处。采访过程中,他同时面对两个记者,总是能做到把注意力均分,做长的回答时,会留意不把目光集中在一人身上。

他的工作要和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这其中有用户,也有艺术家、设计师、明星,怎么让大家有话可聊,他打趣说:“这个首先是情商高吧。”随后他讲述自己的方式,“你首先要学会别人的语言,这个过程你要做功课的……当你在进入一个新的圈子的时候,你自己要先去学习。”他要和服装设计师合作,“首先你得对自己的形象要有一个开始注意,原来从来不看那个时尚杂志的,你得现在看时尚杂志,说现在流行的趋势是什么,对吧?然后大家是怎么搭的,对吧?然后有哪些设计师,就哪些品牌,对吧?这个fashion show跟这个设计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们老参加fashion show,什么样的设计师是好的设计师,那设计师一大堆,对吧?”

他沟通得法,工作得力,但令人受到振奋的并不仅是他的专业能力,更是他将身心投入其中,运用自己的全部心力找寻答案。翻看他的微博,几乎全部关于工作,即使是一条“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该躺下relax了”的微博,配图也是沙发上的小狗和黑色的ThinkPad。

他的职业生涯全部在联想度过。尤其是3年前,他加入ThinkPad事业部,他感受到一种品牌的美,红色与黑色搭配的不变设计,对极致的苛刻追求,他认识一些使用者,有的收藏二三十台ThinkPad,有的自费出版ThinkPad实用大全。他不允许自己和团队称这些人为“粉丝”,因为粉丝是被带着走的,被“粉丝经济”这样的词精明地算计着的。他称他们为“超级用户”。

“我被这个品牌感染了。”他坦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品牌调性融为一体。对品牌的超出工作的钟爱,令他充满投入感。

艺术家邹操和不少品牌合作过,ThinkPad的市场推广团队令他印象深刻,“最重要的让我觉得跟其他合作不一样的是什么?他们这些人呢,并不是把他们的工作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这是跟其他的公司完全不同的,他们把这个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包括奚源下边一直跟我联系的Cindy,怀孕都七八个月了,我在前面布展,她天天陪着我布展,基本非常忘我的一种工作。没白天,没黑夜,然后只要有什么信息,立马就送上来啊,就是跟这种团队合作你会感觉到幸福感非常强,你跟他沟通呢,也没有什么之间的那个打官腔啊,大家都是在一起,像一个团队合作,虽然是几个团队同时在一起合作,但是在一起感觉像一家人。”

真正的价值

艺术家邹操一直在思考无和有,什么是存在过的?什么又没有存在?水上写字,水波荡漾几下,就恢复平静了,是无还是有呢?他由此构思了一个名为“非有非无”的装置作品,观者可以用毛笔在一个水槽里写字,摄影机在一旁记录,接着视屏再把写字的画面播放一遍。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太虚幻了!”刘奚源一下留心到这个作品展现的深意,但又发觉了这个作品的不足,“很难理解”,“不接地气”。

此时ThinkPad和邹操正在谋求合作,这成为一个触发点。6月6日,“云山诀——邹操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非有非无”是最受欢迎,观众停留最多、最久的作品。

依然是一个水槽,一支毛笔,观众提笔在水面写字,但水槽底部换成了由ThinkPad技术部门研发的传感器,写完字后,现场会生成一个二维码,观众可以手机扫码,看自己在水中写下的虚幻的字是什么模样,还可以发送给朋友、分享到社交网络。

刘奚源对此非常满意,“其实这解决了艺术上的两个难点,一个是解读,一个是传播。”这一次艺术和科技的完美融合,使得ThinkPad不止于工具,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更广泛的认可。

对邹操来说,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之前有过一些“非常著名的大牌的”、“国际一线的这种奢侈品”找他合作,“感觉很硬”,都是现成的挪用,比如用邹操的画,做产品的包装设计,或者做服装面料的印花,这是市面上最常见的跨界合作。

邹操敏锐地注意到,二者的区别在于,那种初级的合作,不需要动脑,“而这个呢,必须要动脑,而这个动脑并不是说我为了他去动脑,是我为我自己动脑,需要去解决,解决不了的时候找到了他,他也想这个,这个就是属于双赢。”

这与ThinkPad专注思考的调性恰好是一致的。他们很少选择明星作为合作对象,而是更乐意找各个领域专注思考的一些人——“少数派”作为合作对象。而刘奚源是这样一个理念的执行者。

ThinkPad第一次跨界是和李亚鹏合作,在CoArt的丽江亚洲青年艺术现场。刘奚源并非看中了李亚鹏曾经的明星光环,而是发现李亚鹏始终试图突破自己的局限,去尝试新鲜的事情。最开始的合作,ThinkPad只是作为CoArt现场机器的提供者。但李亚鹏的一些举动令刘奚源深深认同,“他圈子里有很多明星朋友,但是他不太愿意让他们来,就是怕把媒体的聚光分散掉了,希望媒体能更多地关注这些青年艺术家。”

那次之后,刘奚源决定和李亚鹏进行更深度的合作,一起帮助一些年轻的中国设计师和艺术家。2013年,他们共同打造了一场“任性音乐之夜”,那场演出是由歌者谭维维、央吉玛,还有音乐人李带果共同表演的现场的跨界演出。音乐会乐器的主角是一台变形超极本——ThinkPad S1 Yoga,那些美妙的旋律,完美的音效都来源于这台仅有12.5英寸的电脑。那是一场激动人心、令现场观众沸腾的演出。刘奚源和李亚鹏坐在第一排。

“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一刻,我为了一个纯粹的艺术创作、一次精彩的艺术呈现而那样的激动。我当时和奚源在演出过程中数次互相对视四手紧握,共同赞道‘太棒了,太棒了’。我想奚源也是一个充满了文艺气质和情怀的人。”李亚鹏动情地回忆。

这种选择要求刘奚源在碎片时代里拥有去芜存菁的判断力,以及在浮躁的市场中找到一种自我的定力。

他也刷微信、微博,但他很清醒地认识到的一点是,“那些信息只是信息而已,它并没有被消化、被凝练成一些什么样的价值,我只是观察。”

当人们沉迷于碎片化的信息之中,也就有了他“最不看好的”一类市场营销——“贴热点”,什么事情火了,就和什么事情套个近乎。采访前几天,刚好发生了形成热点效应的优衣库事件,他感触很深:“好像每天都会在发生各种各样刷屏的事件,然后所有厂商都跟,但是最后大家记住的是什么呢?是那个事件本身,没有人会记住哪个厂商做了哪个创意,然后影响到它了,对吧。我今天问你,你知道优衣库事件有哪些厂商做了跟帖了吗?对吧,你不可能记起来的,对吗?所以其实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是说,这个营销,所有厂商看似觉得我跟上了,我得到了,实际他没有看到他其实在助力了那个事件本身的发酵,那才是一个好的营销。”

刘奚源专门和自己的团队严词提醒,“跟的这些人都没有价值,所以要做就做创造这个热点的人,不要做跟随热点的人。”“在今天的这个大平台或者说快速的传播的这个平台里,创造热点肯定比你follow这个热点要带来的价值大得多得多,而follow的人太多,你根本不可能被记忆的。”

他相信创造和思考会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和邹操的合作,前后沟通有三四个月之久,单是刘奚源和邹操的谈话,就有深且长的4次之多,“如果你想做成这件事情的话,你对艺术不了解,你对他的所有的画不了解,或者他的思想你不了解,(你是做不成的)。”

他有大环境衰落的痛切之感,去年年初开始,“就是最痛”,包括近期新崛起的一些互联网厂商开始做各种各样的自我营销,粉丝经济成为热词,性价比超出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短时间内,一些产品的销量开始上升,大家开始崇尚这种快速的营销模式。“天天可能都要发一个创意出去,以前做个创意你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看到这个频率越来越快的时候,它所给它的创意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创意的作品,好的作品是越来越少。”

市场人通常给人变色龙的感觉,能飞速适应环境的变化。“现在不都是这样嘛……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第一个是明星,吸引人;好,过来一看,哎哟,499,(便宜)行了,这个就是最简单的用户心理嘛。但是如果都这么做的话,那岂不是说所有的真正对美好的追求都丧失掉了?而且,这也不是正常的生意逻辑啊。”

刘奚源决定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一种恒定的价值。他抛弃了外包的创意公司,开始带领团队自己创造营销事件,他找到的合作对象大多保持低调。

很难说是什么给了他坚定的信念,他觉得自己“一直是这样的”。也许是经验,“你在这市场里摸爬滚打这么长时间,你看到的这些变化,某些品牌它是怎么成的,怎么败的”——“今天大家喜欢这个的时候,它变成这个样子了,明天喜欢那样的时候,它的设计变成那样了,然后你反过头来你再往回看3年,你把它的logo盖上,你发现你不知道这是谁的电脑,对吗?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浮躁,因为它已经失去自我了,迎合其他人的时候它失去自我了。”

他谈起ThinkPad的设计师David Hill,从他设计第一款ThinkPad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电脑设计的外观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不同的趋势,但David Hill始终坚持设计红与黑的外观。“David Hill会告诉你说,什么是时尚的外观,我认为红和黑就是最时尚的。就是他的那个坚定和那个执着,你就会想说,是不是红、黑真的就是最时尚的?”

刘奚源被自己服务的产品所打动,“真正的一个好的品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非常坚韧的性格特点,而且是不会被改变的,它才能会去持续地去影响更多的人。”

“慢慢慢慢,开始回归到我自己的节奏里面来了。”刘奚源曾经因为广告行业的变化产生“最大的压力”,多个平台出现之后,创意人纷纷离开广告公司,“支一摊儿然后出去自己干”,过去成体系化的行业被打散了,自媒体灵巧多变,但也势单力薄,缺乏体系化的质量把控,作为甲方,刘奚源感受到了整体创意水平的下降,不时有“优秀的人都去哪儿了”的疑问,他于是收拾心情决定自己干。

但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大概是五六年前,欧美与现在中国的境况相似,好的创意人离开大公司,自己去做一些东西。但是到了现在,“又都回归了,又都往回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让他更有信心了,“我觉得大家应该真的是去理性地看待一些事情。”

刘奚源被自己服务的产品所打动,“真正的一个好的品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非常坚韧的性格特点。 ”

超预期

乍一看,刘奚源带领的ThinkPad市场团队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他们总需要投入大量心力,也很难获得即刻见效的收获。

导演张扬和刘奚源在CoArt的一个酒局认识。他告诉《人物》记者,刘奚源在他心里是一个“非常仗义的人”。去年,他筹备去西藏拍片,一部叫《冈仁波齐》,一部叫《皮绳上的魂》,都是关于信仰的艺术片,很难拿到投资。他找到刘奚源后,讲了自己的想法,刘“马上就特别干脆地就决定这个事儿”,ThinkPad成为他电影唯一的合作伙伴。

张扬说,过去的合作伙伴都希望在片中有植入露出,“一般都会给你特具体的规定啊,你要在片子里出现多少秒多少秒啊,出现多少字、画面啊……但是这回我们这合作就没有这种诉求的东西。”

刘奚源说话很少拐弯抹角,他不认为自己是仗义,“我是在商言商,我是一个负责市场营销的人,我必须要能够去把我的品牌很好地传递出去”。他跟张扬认识的过程中,他发现张在这个商业时代,不关心票房,而是寻找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我觉得在今天看起来的话这是一个导演很难得的事情。那正是ThinkPad精神所在。”

他邀请张扬出演ThinkPad携手Discovery Channel制作的纪录片《少数派》。纪录片中,导演张扬、美食家文怡、ThinkPad产品设计高级经理塚本泰通参与纪录片拍摄,以坚持、传承、思考为核心理念与消费者进行对话。纪录片之所以命名为“少数派”,是透过3位主人公的故事讲述了在躁动时代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同样的共性和特征,不忘初心,在各自的领域不停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如同ThinkPad一样,在PC行业一直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最好的电脑使用体验。ThinkPad成功透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将品牌的精神准确地传递给了消费者,并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赞同。

他不迷信植入,“其实植入更多的就是,我要在这个片子里多少秒logo露出,然后出多少个镜头,哪些主演要用我的这个产品,结束了……这顶多叫一个品牌曝光,但是真正你能不能做到品牌给客户的这种打动和喜爱?”

他也不迷信大众,他的合作大多受众面挺窄,令人担心项目的回馈。“我认为今天要做的事情要精准,对,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去覆盖,而且你要覆盖的是说,真的跟你的这个品牌的内涵相关联的这些人。”

但他有他的预期,这种预期来自于他对时代的判断。当人们崇拜平台和渠道时,他恰恰觉得这时候平台不再重要,真正好的内容可以在所有平台上通行。“我觉得这个时代真正进入口碑营销的时代,信任变成最重要的了。今天中国其实信任是缺失的……所以好的内容是来机会了,我并不认为是没有机会,如果一旦是真的好的内容,再加上大家的这种信任的这种重塑,我觉得很快好内容会被传递出去的。”

在这种判断下,他做出许多逆势而行的营销方案。他收到了丰厚而有价值的回馈。

现今已成为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的《捉妖记》在寻求商业合作时并不顺利,这是部古装片,现代产品几乎无法露出,普遍的态度是——“那有什么可合作的,你也没法植入或怎么样,大家觉得没意义,不在乎。”

但《捉妖记》的出品方安乐影业和ThinkPad持有相似的价值观,他们与其他电影只想找品牌拿钱的方案不同,希望把《捉妖记》做成一个长期的品牌去经营,他希望找到一个品牌,共同去做品牌的推广。安乐与刘奚源一拍即合,ThinkPad不用向电影投钱,只需要做两个品牌共同的推广和传播,ThinkPad推出了一系列捉妖记的衍生品。而刘奚源想到,ThinkPad的拟人形象小黑可以和《捉妖记》的主角胡巴发生互动,他请导演许诚毅制作了一个小黑和胡巴互动的短片,作为影片的贴片广告。

收获超预期。许诚毅为“小黑”打造了更加丰富的形象内涵,刘奚源的下属Cindy告诉《人物》记者,这是他们事先没有想到的,许诚毅会询问,小黑是什么性格?笑起来什么样?哭起来什么样?另一方面,贴片广告和影片票房共进退,“卖得越多,票房越多,(看到的人越多)我就越赚嘛”。小黑和胡巴的互动以亲切、轻松的路线吸引更多年轻粉丝互动,成功传播“小黑”勇于尝鲜和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形象。

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刘奚源的营销是以退为进,要的是更好的东西。

他的性格也是如此。“我觉得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超预期的话,可能这个生活就是很平庸的。”他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不断设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你发现自己的能量时,会越来越自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他把自己的职业态度也引入面试中,形成一套方法论。第一个问题,他会问应聘者,你有没有一个长期的目标,这个目标具体是什么样的——当你45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是什么状态,在什么行业,是什么头衔。让他惊讶的是,99.9%的人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这件事情,其实代表这个人对自己是没有预期的”。

他曾经面试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说他的目标是当导演,刘奚源觉得挺奇怪的,当导演为什么要来市场部面试。这个大学生回答,“体验生活啊”。

他很欣赏这个答案,“很简洁,很实在”,他录用了他。这个应聘者后来一直在联想发展得非常好,并且后来成为了一家游戏上市公司的总经理。

“我觉得这个时代真正进入口碑营销的时代,信任变成最重要的了。”

自我修炼

去年,ThinkPad的全球销量突破了1亿台。他从3年前接手ThinkPad市场部,正好迎来市场剧变的3年,“你如何能够坚守住该有的那些东西,同时还要去做创新,我觉得这可能是更难的。”

他的这份事业意味着什么?“这是为数不多剩下的世界上的好品牌,在我手里我不能把它做烂了。”

他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恒定的、美的、有格调的价值观,要在风起时保持镇定。

他认为这需要自信。而这种真正的自信,他觉得来源于自己在联想被国际化的一个阶段。大约5年前,他被派往新兴市场开展工作,成了一个“空中飞人”,同时面临的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让他压力巨大。他开始重拾10年未碰的英语,把生僻的单词贴得满墙、满写字台都是,从磕磕巴巴做报告,再到流利地展示,他经历了一次重塑的过程。

而在新加坡总部,他感受到了宽容、善意的工作环境。他记得自己第一次作报告时,就像背稿一样,下台后他非常沮丧。但他当时的老板告诉大家,这是Ryan的第一次演讲,大家请给他掌声。同事们“哗哗”地鼓掌。这种鼓励的方法,与此前在国内的工作氛围不同,很快让刘奚源获得了动力以及自信。

他当时的老板告诉他,要把视野放宽广,不能局限在联想内部,也不能局限在市场工作中。这种思维的解放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能力到底能有多大,也开始思考所有事物运行背后的规律。这时候,他的自信心“超强”。

当他回国后开始带领ThinkPad的市场团队,他也致力于培养这种善意、大格局的工作氛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level的,只要你有好的idea,只要你有好的创意,你都是最棒的。”

同时,他告诉下属,要活在整个社会当中,“你原来可能认为说,我给老板呈现,你看我做这事儿多好。今天你要去呈现的是说,你要所有的社会上的,所谓的这些做marketing的人看到这个东西都觉得好,这才是你的价值。”

一旦获得自信,他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不会再降低,只会不断提高。

最近,刘奚源读完了村上春树的《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他感动于村上春树“作为跑了25年全程马拉松甚至跑过100公里超级马拉松的跑手,却做着一些普通人恐怕难以理解也难以坚持的精神和肉体训练”。

刘奚源也跑步,一开始,他只是在做跑步营销,但他“跑进去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记忆力都得到了提升。接着,他在这项孤独的运动中体会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跑10公里通常需要花50分钟到1个小时,“你真的会跟自己内心的那个人在对话,因为跑太长了”。他从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从那时候到现在,他已经跑了快4年了。

这是一种经年累月的自我修炼。一个人的运动,持续地精进,孤独面对自己。从1公里,到5公里,到10公里,再到20公里,40公里,“一个个极限打破的时候,就跟你去挑战一些自己的工作是一个概念”。

他欣赏对自我有要求的人。谈到这里,他举了一个例子,大多数45岁的女人可能忙于带孩子,会有些发胖,不注重修饰外形了,大众是认可这一类女人的,认为她们务实,对家庭有奉献精神。而还会有些45岁的女人,每天坚持化妆,依然保持很好的仪表,很多时候人们会对她们产生非议,觉得她们“挺装的”。但刘奚源换了一个角度思考,“45岁,对一个女人来讲想保持一个好的身材和一个好的仪表的话,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你要知道她背后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她一定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我觉得就是做产品也好,做工作也好,做人也好,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