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间的冲突与和解

2015-11-07 17:36叶克飞
同舟共进 2015年11期
关键词:代际冲突子女

叶克飞

近年来,关于代际冲突的讨论十分常见,在各种场合被触发。国内的社交网站豆瓣网上,有一个以探讨代际冲突闻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聚集的人数已超过十万。成员们立下的“组规”,旗帜鲜明而立场坚定:“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小组讨论里,除了个别控诉家庭暴力、人身侮辱等极端案例外,更普遍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像侵犯隐私、强加于人、过度干预等。

相比父亲节和母亲节时一窝蜂式的“感恩”,提及代际冲突的话题显得冷酷,但它也许比虚伪的“隔空感恩”有意义得多。

【变老的“红卫兵一代”和他们的子女】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代沟》一书中指出:“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年轻人和年老人隔着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因此,人们可以问:‘代沟在变窄吗?代沟在弥合吗?但是一条深深的、人工的沟壑是人类亲手所挖,它发明了一种技术把四十年代中期以前成长起来的人与此后成长起来的人分开了;这样的沟是不会弥合、不会变窄的。”玛格丽特选择的分界点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即二战结束时。在她看来,到60年代中期,二战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步入成年期后,无法弥合的代沟便出现了——它的标志是1964年美国各大学的暴乱,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还有中国的“文革”。

按社会学观点,代际冲突即代沟,指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差异而结成的矛盾关系。代际冲突的激烈程度与时代的变革成正比,在社会进程推进相对缓慢的古代社会,因整体价值观趋同,冲突普遍很小。比如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忠孝,强调包办婚姻,偶尔出几个反抗者也成了异端。在这种以长辈为绝对权威的体系中,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几乎不可改变。另外,由于生产力低下,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老一辈的经验,而且人们生活半径狭窄,人际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基本是熟人社会,这些都使得代际关系相对稳定。

但在大变革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代际冲突会变得日趋激烈;反过来,代际冲突也会推进文明前行。当然,如果存在强大的逆文明的外力干预,代际冲突也会导致文明倒退。“文革”就是典型例子,年轻的红卫兵们借助体制的力量迅速打垮了上一辈,但那恰恰是黑暗的十年。

如今的代际冲突,主要集中在变老的红卫兵一代和他们的子女之间。这两代人,分别出生、成长、思想定型于1949年以降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前后两个不同的30年。

红卫兵一代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在陷入集体狂热的时代,“敬畏”缺失了,“匮乏”也随之而来。大多数40后和50后都经历过物质匮乏,农村出身的自不必说,城市出身的即使有严重城乡剪刀差“庇佑”,即使大饥荒时期曾牺牲农村力保城市,但他们仍有饥饿的经历。

对他们影响最深远的还是教育的缺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始终占据主流,一种声音一统天下,这也使得一些人习惯了“永远正确”,难以容纳不同声音,也不懂得如何理性辩论。加上凡事上纲上线的熏陶,他们习惯用并不符合逻辑的武断论调处理各种事情。也正因此,在涉及公共辩论时,常常出现底线一再下移的情形,比如扣帽子、谈“动机论”,在子女教育和家庭关系处理上,这些特质都是极大障碍,甚至是制造代际冲突的因子。

探讨代际冲突时,有个概念必须厘清,即“一代人影响时代的滞后性”。

本文提及的老人,多指40后和50后,即所谓“红旗下一代”,这个说法遵循“文化世代”概念,以重大社会事件或历史运动为代际划分标记。所谓一代人,并非指这一代际中的所有人,只是指代际普遍性,是“具有共同社会经验的人”,他们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我不否认在这个世代中,有人具有独立性格、独特思维,走不一样的路,但代际的普遍性无法否定。

我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指改革开放前民风淳朴,社会主义亦取得了巨大成就,开放后则乌烟瘴气,人们利欲熏心,世风日下,以此来论证40后、50后远胜如今的80后、90后。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实则在逻辑上不堪一击,因为它忽视了“一代人影响时代的滞后性”。

衡量一个时代,要看这个时代的社会主体。对社会主体的评价,则要回溯到他们的童年与少年时代。1949年到1976年之间,社会主体力量(即掌握话语权者)应是生于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前20年的一批人。改革开放30多年间,社会主体力量恰恰是在反右、“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40后与50后。一些社会乱象,其实可以在他们的启蒙时期找到影子,比如在城市建设上追求宏大,大建高楼与广场,破坏城市原有风貌甚至文物,审美水平低下,无疑有着“大跃进”时期的烙印;又比如贪腐,不但与当年便开始的特权特供一脉相承,也与这个年代的人经历过严重物质匮乏,因而对物质贪婪有关。从这一点说,贪婪的官员与超市里不肯排队、疯抢打折鸡蛋的大爷大妈其实同源,区别可能只是手中权力的多寡。至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批斗,捕风捉影的举报,以及各种上纲上线,亦是如今那些暴戾之气、复杂人际关系的根源。

【两代人有爱却不知如何去爱】

从普遍性上来说,40后和50后对孩子极为重视,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爱与精力,在物质上尽其所能。也正因此,面对下一代的质疑时,他们常常充满委屈,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这也可算是时代的悲哀,两代人之间有爱却不知如何去爱。对部分老一辈来说,因为他们经历了太多时代悲剧和信仰破灭,又是被耽误的一代,因此孩子成为他们唯一的信仰与希望。他们尽力为子女提供物质资源,穷怕了的他们也无比重视物质,甚至有些贪官的腐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子女。但这种观念并不代表正确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际和谐。

两代人之间的另一个巨大冲突是人生观的差异。在“丛林法则”中成长起来的老一辈人,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因此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和铁饭碗极为重视。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从这种理念出发,强调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具象呈现为人文教育的匮乏、美学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常听父母说这样的话:“别看这些没用的书,好好学习”——书被强行分为“有用”与“无用”,本身就是一种功利化思维。

功利主义本身也导致了对“前途”二字的固化,按部就班、走前人的路成了主流。如公务员热,一方面有待遇、稳定等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客观体现了思维的局限。老一辈习惯了立竿见影的好处,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子女,也因此有了过多的操纵与干预,并且容不得子女不服从。说到底,这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恐惧,是过往种种惨痛经历造成的。加上他们一直生存在体制中,对身份、编制、保障等看得极重,因此往往将体制视为唯一出路。他们已习惯被国家安排,所以也热衷安排孩子的生活。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尽管开放的程度还不够,但人生选择已明显多于以往。然而他们的人生选择往往被老一辈视为不够现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冲突。

在种种干预下,不少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都变成了这种模式:父母以“为你好”的名义干涉子女生活,潜意识里不希望子女拥有独立性,生怕子女成为与众不同的异类。同时子女缺乏独立性,也往往缺乏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又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同。其中的最大问题在于,“无私的父母之爱”如果以干预、包办的方式进行,反而会变成巨大的伤害。

“逼婚”是家庭代际冲突中常见的一种,甚至成为逢年过节的保留话题。在这件事上,两代人都自觉委屈。老一辈认为关心子女婚姻天经地义,而且在他们眼中,婚姻是稳定生活的一大保障;年轻一代则或者认为自己还年轻,一个人生活也很好,或者不愿将就,希望找到合适的。如果冲突仅限于此,还未算激烈,但“中国式逼婚”往往沦为一场道德绑架,客观上激化了代际冲突。前两年有个婚恋网站广告,以老人重病为引子,“不赶紧结婚就是不孝”的道德绑架意味引来如潮抨击。但可惜的是,在当下中国,这种道德绑架并不仅仅存在于广告中,反而是许多老人的潜意识,“不结婚、不生孩子”与“不孝”之间被画上等号。也正因此,许多年轻人发出了结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人”的哀叹。

【割裂的社会际遇和文化观念】

代际冲突何以如此激烈?在我看来,造成的原因很多,是大时代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种局面。

首先,这是人类世界变化最为剧烈的几十年。人类历史曾经历无数变革,但变革时间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加速度状态。当人们迅速从工业社会进入网络社会后,变革更为猛烈,资讯高度发达,各种平台打破了过往的人际关系模式、经营模式、意见表达模式,众多领域都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在这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有着自己获取资讯的方式,有着更独立的思维,这使得他们出现了与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观念,不仅仅中国如此,整个开放的世界都如此。

与40、50后相对的另一个世代——70后和80后,俗称“改革开放一代”。这代人比较复杂,经历过物质匮乏和上山下乡的父母对他们极为呵护,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各种好处,比如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资讯的高度发达,但同时因为所谓的“铁饭碗”被打破,他们也面临着比父辈更加激烈的人生和职业竞争。他们是深受全球消费文化影响的一代人,更具独立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观,但又与社会的某些现实格格不入。

他们与父辈的社会际遇和文化观念几乎是割裂的,他们发现,父辈传授给他们的传统与经验,许多难以适用于当下社会。年轻人面对着一个新世界,互联网、知识经济促成了新价值观的出现,各种以往闻所未闻的新行业频频面世,老人们的经验和思想在这种新价值观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已很难为年轻人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

伴随经验失效的,还有经济变革。经济变革在全世界导致了代际权力转移,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传统社会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是一家之主,也是经济支柱,具有绝对权力和权威。但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许多老一代人失去了知识的更新能力,跟不上时代,权威地位也随之失去。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超过老一代,优势开始凸显,他们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方面完全可以不用依靠父辈和家庭的传承和支持。这种独立谋生家庭的出现,也使得代际关系出现疏远。

【两代人的和解之道】

既然代际冲突存在,那么寻求和解是应有之道。但问题是,如何和解?

谈和解的文章很多,可惜多数都有和稀泥之嫌。比如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非常有代表性,原文如下:“年轻人并不能体会老人的无力感。有些老人喜欢高空掷物,谁能看到他住在没有电梯的高楼的无奈?有些老人喜欢在广场跳舞,谁能体会到她选择运动是因为遭遇了失眠的痛苦?有些老人被撞后变得蛮不讲理,谁能体会到他随之面临的恐惧,所以迫切地想抓住一些更大的希望?”这段话实在让人无语,其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我苦恼我有理”,与当年的“我穷我光荣”是一个路子。

面对老人存在的问题,该纠正的还是要纠正。即使老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很难更改,我们也有必要告诉社会,某些行为是错的。和解的第二步是对话。根据我的了解,面对当下中国的代际冲突,很少有人采取对话态度。尤其是老人,往往认为自己应该无条件得到年轻人的尊重,如果是家庭间的代际冲突,更是认为子女不孝。但代际关系的最理想状态本就应该是对话和交流,虽然因为知识结构和观念差异,沟通并不容易,但能正视代际冲突的存在,就是一个好开始,也是内省的前提。老人们应该放下架子,打破“年轻人不靠谱”“年轻人是异类”的偏见,视对方为值得学习与合作的对象。年轻人也应该正视老人的优点,并理解老人的缺陷。

只有平等对话,才能有效消弭代际之间的冲突。

猜你喜欢
代际冲突子女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