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呈现的变迁——以《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为例

2015-11-07 04:32陈秀丹王福艳任航英
新闻传播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国妇女报报纸年龄

陈秀丹 王福艳 任航英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前言

女性与传播研究是一项基于女性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直到1995年,我国新闻学研究才将女性与传媒纳入研究范畴。近年来,女性形象一直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中有关女性与传播研究的热点。

《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从1990到2013年之间有何变化,这两份报纸在构建女性形象时又有何异同?本文力图通过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绪论

(一)选择《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的理由

《中国妇女报》是全国妇联的机关报,是国家对妇女进行宣传的喉舌,它充分反映了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解读,所构建的女性形象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重庆晚报》创刊于改革开放初期,与女性与传媒论点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基本吻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与传媒理论是否指导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建构。所以,要比较国内党报和都市报在构建女性形象方面的异同,选取《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是非常合适的。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样本选择则采用等距抽样:从1990年1月到2013年12月,每隔10个月抽取一份报纸,再从中循环选择周一至周日出版的报纸,如此两份报纸各获得60份样本,将报纸年份分为四个时间段,选取其中涉及女性的新闻、消息等文字性内容,按报道类型、报道性质、女性角色定位、职业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得出两份报纸在构建女性形象方面的总体特征。

二、《中国妇女报》中构建的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一)样本文本特征分析

经统计,这四个时间段内,政治报道比例在下降,经济报道和文化报道呈上升趋势。此外,女性社会新闻报道比例在这四个时段内分别为47.7%、39.5%、46.9%、54.7%,总体上接近半数且不断增加,可见《中国妇女报》对女性的社会生活较为关注。

(二)样本内容分析

1.身份分析

身份分析主要关注报道中出现的女性以哪种角色被报道。社会角色,如工人、干部、教授、农民工等;家庭角色,如妻子、母亲、儿媳等。经统计,突出女性社会角色的新闻占总篇数的百分比在这四个时间段内分别是93.2%、86.4%、84.3%、62.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例始终过半,报道集中于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

报道与《中国妇女报》的目标受众是紧密相关的。

《中国妇女报》中女性的职业变化比较明显,除了公务员、工人、农民等比较普遍的职业,1994年6月的报纸中出现了“打工妹”一词;1995年、1996年出现了“下岗女工”、“企业家”;2001年出现了“保姆”;2003年出现了“洗脚妹”;2005年4月出现了“家政”,2006年2月出现了“女航天员候选人”,2006年12月出现了“留守妇女”和“女部长教姐妹们网上卖东西”;2007年出现“二奶”,2011年出现“她经济时代下的电子商务”等。

2.年龄分析

图1:《中国妇女报》各时段关于不同年龄的报道占样本总数的比例

由图可知,除了年龄不可辨识的报道外,在四个时段中,关于青年、中年的新闻报道占据较大比例,可见,《中国妇女报》对青年和中年女性关注较多。在四个时段中,都不强调报道人物的年龄特征,年龄对《中国妇女报》中女性形象的影响并不大。

3.报道性质分析

经统计,《中国妇女报》采用正面报道为主来展示女性形象,在每个时段内正面报道都约占总量一半,和其全国性党报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社会正气、向社会宣传女性的宣传路线相吻合。

总体来说,《中国妇女报》从1990年到2013年所构建的女性形象,通过大量的正面报道,展现了一批自立自强,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职业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妇女报》所构建的女性形象逐渐多样化,关注每个时期女性群体出现的问题和女性在独立与解放方面取得的最新进步,塑造了与时俱进的女性形象。

三、《重庆晚报》中建构女性形象的总体描述

(一)样本文本特征分析

1.报道类型分析

根据新闻报道内容划分报道类型,《重庆晚报》25年女性形象报道类型的变化如下图:

图2:《重庆晚报》报道类型随时间变化图

由图可知,女性形象报道总数在1990-2007年之间呈上升趋势,在2002-2007年里报道总数最多,所有的样本中,体育娱乐新闻所占比重最大、文化新闻最少,1996-2007年10年间体育娱乐新闻和法制新闻增长最多,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较10年前数量有所上升,这得益于女性在政商文三界的活跃度越来越高。报道数量在2008年—2014年间逐渐减少,说明突出女性角色的报道数量减少,从另一角度来看,不过分强调女性的性别可以弱化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差异。

(二)样本内容分析

1.女性角色分析

经统计,25年来报道中突出女性社会角色报道的比例一直不低于50%,总体来说呈上升趋势,可见女性在社会中的活跃度强、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职业分析

数据显示,25年间报道女性的社会角色渐趋多元,女性具有突出社会角色的报道比例有所增加。同时,在1990年至1995年间,报道中女性的角色明显显示的只有农民、家庭妇女,工人、干部,还有文体明星这几种。到了2008年,除了上述四类,新增医生、律师、警察、模特、商人等。职业种类的增加也印证了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各行各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3.年龄分析

总体来说,报道中女性的年龄很大部分是不可分辨的,但可以直观地看出少年儿童的报道数量增加;青年的报道从1990—1995年的比重最大,之后开始减少;中年和老年的报道比重不多。从某种角度来看,女性年龄的数据之所以难以统计,在于报道中女性的年龄没有明确提及,或针对某一年龄群,不对女性年龄进行详细报道,这样既减少了年龄层面的歧视,也使得年龄不能成为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

4.报道性质分析

经统计可知,正面报道居高不下,中性报道有所上升。从整体来说,《重庆晚报》在涉及女性的新闻报道中,直接显示正面形象的报道数量比例最大、数量最多,同时整体的数据显示为增长趋势。

《重庆晚报》作为都市化媒体,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责任,其正面报道居高不下,反映了《重庆晚报》积极争取社会效益,这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有利的。同时,中性报道数量增加,显示出报纸对女性的评价态度越来越客观,既不过分夸赞,也不过分贬低。

四、《中国妇女报》与《重庆晚报》的横向对比

(一)样本文本特征方面两份报纸的异同

在样本文本特征方面,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重庆晚报》体育及娱乐报道和法制报道的数量比《中国妇女报》多出很多,同时政治新闻报道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在样本内容方面,两份报纸都通过正面报道报道了大量女性的社会角色,且社会角色呈多元化。女性在社会中的活跃度高,体现出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重庆晚报》并没有把女性固定在家庭里,没有囿于传统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是展现出女性的社会角色,显示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参与度。但是,在形容女性的词汇方面,《重庆晚报》多用了“美丽”“身材”“穿衣”“温柔”等词,在负面新闻中甚至出现了“骗子”“坐台女”“女蛀虫““悍妇”等含歧视意味的词汇。

(二)两分报纸出现不同的原因

1.报纸性质不同

《中国妇女报》是国家对妇女进行宣传的喉舌和妇女工作的宣传手段,具有鲜明的党报特征,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女性的解读,力求实现媒介社会示范的功能。《重庆晚报》作为都市报,以刊载社会新闻和评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易被受众接受,由于其素材多来自普通百姓,所以大量报道了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等,因而其所建构的女性形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别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普通大众对于女性的认识。

2.服务理念的差异

这两类报纸都以受众为本位,突出服务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党报,《中国妇女报》通过把女性作为独立的主体,介绍其真实鲜活的故事,塑造了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形象,展示了新时期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努力以平等的视角对待男性和女性,表达了女性和男性有平等地位的诉求。

《重庆晚报》作为一份都市报,其发行量对新闻选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性”、“腥”、“刑”一直是西方小报挖取新闻的三个重要关注点,随着改革的深入,西方媒体商业化的传播模式、传播理念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大量报道女明星或者关于女性犯罪的新闻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成为提高发行量的一条捷径,这也导致它所呈现的女性形象有别于主流意识形态。

[1]遇莹.《中国妇女报》女性形象建构及变迁[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0

[2]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在——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社会,1992(7):13-18

猜你喜欢
中国妇女报报纸年龄
变小的年龄
从“自我发现”到“自我实现”
《中国妇女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研究
报纸
融媒时代如何创新精准扶贫新闻报道——以《中国妇女报》探索为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年龄歧视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