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2015-11-07 01:41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丁丁旅行办学

专栏

■教育日记

旅行是儿童感知这个世界的开始,是儿童对这个世界产生情感的契机,旅行过程能激发儿童的观察力、好奇心、求知欲、探究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丁丁的长途旅行

丁丁出生以后,除了走亲戚,就是短途郊游,活动范围就在20平方公里内。每次旅行,就是乘自己家里的汽车,一上车,丁丁就会悄无声息,全神贯注地观看窗外的景象,偶尔看到特别感兴趣的车子会兴奋地叫喊一声“大车”,让别人去关注。

旅行中,除了得到快乐的情绪,总有一些其他的收获,如见到了一块心仪的石头,一片可爱的叶子,一根树枝,等等。这些东西能让丁丁把玩好一阵子。

去年暑假,丁丁有了长途旅行的机会,跟他妈妈去青岛游玩。这对丁丁来说,真的是长途旅行了。他要先乘自己家里的车去火车站,然后乘高铁去虹桥机场,再乘飞机去青岛,再乘高铁回来。

新的交通工具着实调动了丁丁高昂的兴致。丁丁对高铁的兴趣在于它是一辆接一辆整齐地排列的,长长的。甚至当他在看图画书时,看到动物的一排牙齿,也想到火车,并且说是火车。说明他抓住了火车的一个主要特征。丁丁多次随他父母去火车站接我,在没有乘坐火车前,多少有在百米之外看到火车开过的经历。但飞机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看到在停机坪上移动的飞机,丁丁非常高兴,看到跑道上高速跃起的飞机,他显然惊讶而兴奋,以至于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开双臂,学着飞机奔跑起来,嘴里还发出呼叫声,表演一遍又一遍,全然无视围观的人群。

一个多月过去了,丁丁的兴奋点还在火车和飞机上,只要在书里看到,他就会兴奋起来,画画时经常画火车和飞机,运动时更经常学火车和飞机。能有几个兴奋点,丁丁的旅行就值了。

对于不到两岁的丁丁来说,长途旅行也是有挑战的。青岛住处的沙发从形状、大小看,跟家里的有相似之处,因此,丁丁很乐于在沙发上玩。一到晚上,要上床睡觉了,发现这个床不是家里的床,跟家里的床差异太大了,丁丁就大哭,非要回到沙发上。无奈只能在沙发上睡着,然后抱到床上。这是丁丁的认知,这是丁丁的秩序,现在无奈破坏了,他得慢慢适应,只是等他适应,旅行已经结束。

丁丁的青岛之行还有一个兴奋点是大海。初到海边,丁丁感觉到惊讶,有点拘束,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兴奋,他甚至都没有下海。再次去海边时,丁丁放松下来了,会观察海滩上的人们,会观察远处的大海,倾听大海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丁丁已经走进海水里,开始玩沙了,变化莫测的沙和水是一个磁场,深深吸引着丁丁的注意力,他用手在沙水里拍、压、挖、转动,沙水变出很多很多的形状;他使用小桶、小锹等工具玩沙,真是其乐无穷。丁丁也捡拾沙滩上的贝壳和石子,这些是他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对大海的念想。一个多月后的今天,丁丁经常要求播放他在大海边玩耍的视频,大海已经印刻进了他的心灵。

儿童的旅行是成长的催化剂,每一次有儿童的旅行,都是儿童接触大自然、感受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科技的机会。因此,应该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从交通工具的安排,到旅行地点的计划,都要尽可能考虑儿童的特点,尽可能给儿童留下印记和念想。旅行是儿童感知这个世界的开始,是儿童对这个世界产生情感的契机,旅行过程能激发儿童的观察力、好奇心、求知欲、探究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当然,旅行不是对儿童的教导,纯粹教导导向的旅行会让儿童产生旅行厌倦,旅行仅仅是让儿童拥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融的机会。

■教育视界

清华附小的《纲领》中强调,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学会管理别人,也要学会被别人管理,这里就涉及一个承受负面情感的问题——调控情绪。

怎样储蓄你的情感账户

窦桂梅现任清华附小校长,教育学博士,全国特级教师,著有《玫瑰与教育》、《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等专著。近几年去国外学习,所观所得集成《我的教育视界》一书。

我的师范同学来清华附小学习,一个月后,她总结:“你为人真诚,懂情感管理。”用她的话说,这情感管理体现在对教师好,给教师力所能及的福利——这都是给予教师职业的尊重。

我觉得,在情感管理中,管理者首先应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学校生活如同家里过日子,没有舌头不碰牙的。一般情况下,学校中的冲突会有以下几种情况:学校倡导的理念与个别老师的思想相左;校长和副校长或中层观点相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因矛盾产生隔阂;班主任管理疏漏或与学生家长看法不一致等。

刚刚当校长的时候,我心气特高,急切地想把一切问题解决掉。2011年学校进行了整整三个月的抗震加固改造,而在9月1日学校必须开学!迫在眉睫的事情是,你必须把教室准备出来,清理异味、摆桌椅、擦窗户、打扫地面,这些都需要教师们来学校和工人一起劳动。然而,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别教师开始跟你唱反调。他们认为,这是工人干的活,不应该自己干,自己是教师,负责教书育人,不是来干活的。因此,有几位请假不来,其中有一个老师好几天都不来,甚至连本属于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活也不干。当部门主管打电话给她时,该教师振振有词地说:“你是违反劳动法,《教师法》中没有规定教师周末上班,甚至打扫卫生!”

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扣除奖金?在相关部门内批评?要求作出检讨?说心里话,这些措施显得很苍白、无力。这里提到的这位教师,在学校几次年度考核中都名列倒数。可以看出该教师的表现不仅仅是针对此次大扫除,而是一贯的作风。2012年正值该教师三年的合同考核到期。领导班子一致决定:解聘!这可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该教师年龄大,在学校工作也已十年之久。解聘已经提出,我们经历了三个月反反复复的矛盾聚焦,该教师写标语向我们示威,还把我告到法院、大学校长及相关部门那里。

但是,决定的事情不能后悔!校方挺着压力和威胁,坚持不再续聘。但我还是念着该教师这几年在附小的“情分”,尽力帮助她找到适应她的其他单位。又是几度周折,我终于帮助她找到了一个接收部门。在去那个单位报到的前一天,该教师来到我的办公室,给我深深鞠了一躬;我还在中秋节收到了该教师的感恩月饼,节日也能收到问候短信。

也许这个案例真的起到了震慑作用。有的教师后来还真有了转变,那种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的问题没有了。教师变得“乖巧”和“听话”起来。遗忘,遗忘过去!赞美,赞美现在!2012年这一年,另一位原本有着类似问题的教师没有一天请假,见到我,也微笑。我们互相摆摆手。

我体会到,在团队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激荡期”,又恰逢当今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社会观念多种多样,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校文化内化为全校上下的认同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可以让领导者与群众同频共振?可以说,凝聚共识的任务非常艰巨。

深刻分析后我发现,当今学校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实质是由深层的原因造成的,而我自己也会有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清华附小的《纲领》中强调,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学会管理别人,也要学会被别人管理,这里就涉及一个承受负面情感的问题——调控情绪。遇到“不同声音”、“反对意见”,或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时,要有勇气,敢于面对,镇定沉着地相处对策,甚至决策,从而修炼自己化压力为动力的能力。当然,情感管理也不是一味讨好、忍气吞声,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立场,哪怕生气,也要坚持原则,同时从感情上尽力帮助教师。慢慢地,你与教师之间积累的情感会愈发醇厚牢固。

■教育熊视

在国外,学校行政领导表态要学习中国的教育,不可太相信,如果学校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决定学中国,那才是真正在学。

国外教育真在学习中国吗?

熊丙奇教育学者,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不要总批评中国教育,不管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国外现在都在学中国。英国教育大臣,今年初来中国,明确表示本国中小学要学习中国学校对学生的数学、科学的教育方法。就连饱受国内质疑的985、211计划,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学习中国呢!”近期媒体关于这方面消息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教育官员和学校校长的底气。

在国外教育体系中,政府官员、校长说了不算。他们的权力有限,教育政策的推进,还要看教师、家长是否支持。国外教育官员,是很“憋屈”的,自己是被社区居民参与选举的不说,制订任何政策都必须经讨论、审议,而校长在学校里的权力,也很有限。

拿基础教育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来说,在国外,教育部门很重视,可学校并不以为然,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对此不热情,还有教师公开质疑这类测试没有多大价值,结果弄得成绩并不理想。他们想学习中国这种“高效率”,交出一份好看的成绩单,但怎么学也学不会。

美国和英国基础教育,想学习中国的努力,就在本国遭遇质疑:政府教育官员希望学校重视科学、数学教学,重视测试成绩,可教师们质疑“学习成绩对学生真那么重要吗”。至于要让学校老师牺牲学生的自由时间,比如社团活动时间、体育锻炼时间来提高数学、科学课的成绩,更是反对声一遍,执行不下去。还有很多学区,要求政府必须增加师资配备,而不能让现有教师承担更大的工作量来给学生布置更多作业。

这是因为:在国外,政府只是教育的服务者,而不是教育的主导者。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师们也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行政命令、政绩考核对学校来说,不太管用。政府部门当然想加强自己的权威,“一言九鼎”,可是,搞不好会把自己搞下台去,不受待见。所以,在国外,学校行政领导表态要学习中国的教育,不可太相信,如果学校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决定学中国,那才是真正在学。如果就此对国外学中国信以为真,觉得中国教育了不起,是很大的误会。

高等教育的各种计划,就是国外学习,学过去也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说到底,国外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办学制度,和我国有着根本的差别。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和学校办学,存在比较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实行行政治校,国外在学习我国时,不可能把我国这种治理模式也学过去,政府想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学校领导要增加自己的行政权,很难在国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制度中行得通。在国外学校自主办学、现代管理的教育制度环境中,官员们表态要向中国学习,一来不太可信,二来要分析其具体可以学些什么。

在国外的教育管理制度中,政府部门不可能发文要求学校学习某一经验,学校也不可能全部立刻响应,只能在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教师自主权的情况下,做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学校可能会结合本校的情况,适当借鉴他国的好的做法,这是对教育的进一步完善,而不是复制“中国模式”。

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忽视国外教育管理、学习办学制度的差异,认为国外政府也学我国、也借鉴我国的教育、学术计划,以此论证我国目前行政管理、治校的合理性,会影响我国的教改进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到,我国要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新模式,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而不能以国外的所谓学习,阻止改革。

■袁照视角

“好学校”成为世俗化的概念,仅仅把学业提升、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目标,圈养孩子,根本谈不上师生的生命成长,谈不上情怀、担当、原创精神。

好学校与好教育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好学校与好教育,原来是一致的,现在这两者开始分离,至少,部分的分离。学校是教育的地方,学校好,当然教育一定好,可是为什么我要说,两者开始分离了呢?最近,我去参加一所很好的学校督导评估,或许是看别人的时候,更看得清自己。检查别人,也是在检查自己,特别是我们关起门来办学,自我得意的时候,会忘了自己是谁,会看不清自己,自高、自大,特别是这些所谓的优质学校、品牌学校、示范学校更为突出。现在,我们要发问:办学校与办教育,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好学校与好教育是一个概念吗?

对这个问题,思考已久。现在,人们公认的所谓好学校,往往是那些热点学校。生源好、升学率高,社会热捧、家长热捧,最终出现超大规模发展,超常规发展。超大规模发展,导致有些地区出现“寡头学校”,上万人(甚而还有数万人)的中学,占尽了当地的有限资源,包括人的资源、物的资源。超常规发展,导致不按教育的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办学,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声誉效益,远离教育本质,功利化办学。这样的学校,一度被称为“好学校”。

两年前,美国老师雷夫到中国来。在某个城市,接待者有意安排了一所好学校,有着优秀的办学历史传统的示范学校,让他参观、考察。雷夫参与了该校师生的活动。临走,他对陪同的人说,这个城市最优秀的老师一定不在这所学校。理由是什么?这所学校可是当地最好的学校。雷夫怎么会有这种思维?他怎么断定最好的学校中一定没有最好的老师?学校集中的都是最好的生源,面对的都是同一类学生,校园里有最好的办学条件,别人的校园可以没有阳光,而他们的校园一定会是充满着最明亮的阳光。

什么是好教育?好教育是真正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有教无类,这是前提。学校、老师无理由选择学生,学生却有权利选择学校、老师。生命成长是一个教育的完整概念,师生健康、茁壮,阳光、灿烂,善良、诚实,那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好教育需要有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有情怀、有担当、有原创精神”这些品行是必须具备的。有情怀的人,一定不是唯功利的人,有超然的情怀、本土的情怀,有爱懂感恩的情怀。能担当的人,一定是有责任感的人,这样的担当,会以民族为重、国家为重、社会为重。有原创精神的人,有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善于求知、求异、反思,这样的原创精神,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老师的情怀孕育孩子们的情怀,以老师的担当精神锻造孩子们的担当精神,以老师的原创品行影响孩子们的原创品行。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共同成长。而这些理念已经成为现实,成为学校的日常状态,学校的气息只有这样的气息,唯有如此,才是好教育。

拥有好教育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当下所谓的“好学校”许多已经变异。“好学校”成为世俗化的概念,仅仅把学业提升、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目标,圈养孩子,根本谈不上师生的生命成长,谈不上情怀、担当、原创精神。这样的“好学校”的存在、发展,又是以影响、牺牲其他学校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就是“校霸”。

衡量一所学校,是把这所学校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还是放到整个区域的教育背景中,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以为“好学校”不只是一种赞誉,还是内涵。这样的赞誉与内涵不只是品牌学校、优质学校、示范学校的专利,所有的学校都能成为好学校,无论拥有怎样的条件,只要能办出好教育的学校,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猜你喜欢
丁丁旅行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动物“叫”各不同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