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国学(下)

2015-11-07 01:41主讲人龚鹏程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国学文献

主讲人_龚鹏程

新时代的国学(下)

主讲人_龚鹏程

【编者按】

从讲座的上半部分,我们获知,国学一词和国学运动的内容,都是受日本启发而从日本传回国内的,国学运动也是从日本开展起来的。这期,龚鹏程先生讲到了国际学的发展,以及现代国学的乱象,并给新时代国学找了一个新的出路——国学与现代生活重新结合。

龚鹏程,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国学到国际学

国学运动,按理讲,应该是要发扬民族精神。但由我之前的叙述,可以发现:“发扬”已被反对所替代,“民族”也一样。讲国学,当然是要讲我们自己民族的学问,但“民族”很快就变成“国际”了。与国际汉学、国际东方学的关系非常紧密。

东洋

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一类重要佛教史迹,大部分亦都是日本人开始做的调查。原来中国没有人知道,湮没在荒烟蔓草的山坳里,中国也没有任何一篇论文。

建筑史方面,现在讲中国古建筑,总会讲到梁思成。在他之前,研究中国古建筑已经是国际上的热门题目,像日本的伊林忠太等人对于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就已很细了。最大的木造建筑则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日本本来就关注这个,并努力寻找跟中国的渊源,所以他们在这部分的研究比较多。

当然日本很多调查跟侵略的行军部署有关。它到每一个地方,要如何进攻,进攻以后要掠夺哪些文物,哪些是有价值的,都得力于广泛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很多时候跟国学研究真是结合的。一方面是研究,清查中国还有哪些东西。另一方面,本来是一个发扬本民族的活动,但它又有广泛的国际性参与。

西洋

日本是一大块,还有一支力量从西方来,瑞典、德国、苏联、俄国、匈牙利、英国、法国都参与了中亚跟西域的考古,蔚为风气。

我讲过了,西方的东方学,早期主要是研究埃及、波斯,后来越形扩大。埃及波斯的文物已经研究差不多了,很多重要文物都带到了英国法国去了。接着是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开始研究印度、中亚,然后再从中亚进到东亚,进入新疆地区。

以伯希和带走,藏于巴黎的这批敦煌文献来说,其比例就高达百分之四十七。将近一半不是佛教文献。主要是有关中国当时的历史、地理、民族相关资料,对于重建当时的历史社会状况是非常有帮助。其次是道教文献,对于研究宗教史,非常有帮助。其三是大量的儒家经典。还有其他许多少数民族文献。这些都被伯希和带到法国去了。

当时中国的朝野都没有注意到这批文献的重要性。而就算注意到了又能怎样?当时我们的学者,老实说,这些文献摆在面前恐怕也多看不懂的,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当时学界的佛教研究很生涩,对道教更是文盲,根本没有几个人了解,也不知道哪部经典有价值。何况还有许多异族文字。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辨别哪个有价值、它又是什么东西,然后选择带走,这种学力,依我看,当时章太炎、王国维等人,也远不及伯希和。他走的时候,也不是从西域带走的。他从中原过海路,沿途告诉官方,说敦煌还有许多东西,要好好保存。第二年又到中国来,还在中国做了个宣传,把敦煌东西拿出来展览。告诉大家:看,是这样的。罗振玉看了很震惊,请他回法国后,拷贝一份来。他说,没问题啊,果然把拍照的片子寄过来。之后,罗振玉才根据这个,来编印《鸣沙石室遗书》。

我讲这些,是要说明当时的国学研究,不只是中国人自己做的。是日本、欧洲各地学者参与进来,来进行对中国文化的各种研究。

印度洋及其他

中外交通史,就是在这个格局中兴起的。一部分人谈中亚民族进入中原文化、对南北朝隋唐的影响。一部分人谈印度文明对中国的作用。一部分着重欧洲传教士来华的工作,往下延伸到近代教育科技及教案问题。还有一些做南洋史和华人开拓史。各有名家,而皆为往古所无。除第四部分外,主要倾向,都是外部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和影响。

其中隐含的一个态度,即是以外部为真理之源。所以感觉音乐、舞蹈、佛陀胜义都由中亚西域来;基督福音则由欧罗巴来;糖、猴王阿奴曼、龙王龙女、佛菩萨都由印度来。清末民初兴起的“回归印度”佛教运动,即与此倾向相符应。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吕澂等人,要恢复玄奘法师已绝之学,痛批中国佛教久遭伪经伪论之污染,正是国学运动中一支劲旅。

一些国外的学科,对我们亦有很大的影响。如考古。考古不是中国传统学问,传统的学问是文献,以文献为主。现在的考古的方式,是国学运动中一步一步建立的。早期我们自己没有力量,主要仰赖外国学者,如确立仰韶文化的时期、文化的形态等,都要仰赖安德生等外国学者。斯文赫定他们的西域考古,也是和我们政府配合的。然后整个学科都从国外移植过来。

也就是说,整个国学运动的国际化成分很高。大量的外国人参与、研究方法的改变、学科的建立、学风,都和国外有关系。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解释、角度、观点乃至术语,都大量受到国外的影响。当时巴黎的亚州学会、伦敦的皇家亚州学会、美国的东方协会、柏林的德意志东方协会等都和我们有密切的联系。继伯希和之后,戴密微也来到了厦大,1924年在厦大做研究。

考古学是西方的学问,西方人先去做了中东的调查,一路做到中亚,再到中国。当然是用过去研究的知识来解释在中国发现的事物和现象。所以看起来文化仿佛由西向东是一条线,其实是因为他们自己由西向东走的缘故。这就像苏联在我国北方的考古,考来考去,都认为整个北方文化深受苏联之影响那样,视域所限也。

新时代国学

由精神到材料

我就是通过这些例子来说整个国学运动实有大量的国际性参与。正因为这样,国学运动,越来越趋近国际汉学。这几年大家要和国际接轨的热闹劲更是不得了,人大北大,都在办国际汉学大会。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论述语言、论述形态、包括课题题目,跟国际汉学越来越接近,外国汉学家地位越来越高。慢慢地,你几乎没有办法发现我们中国人研究国学还有什么特点。

亦因如此,所以发扬民族精神的部分,力道越来越弱,越来越采取一种“楚人视越人之腴瘠”的所谓客观研究态度。

不仅如此,本是发扬民族精神的国学运动,发扬到现在,越来越没有精神,我们已经从发扬民族精神走向史料文献之考证,已经走向故纸堆,或甚至走向反对谈精神、谈内涵。对中国人精神面目的讨论,越来越少了。

从国学运动开启以来,在晚清时期就为了发扬古学,而收集古书、整理出版。这时候,就已经文献化了。五四运动以后讲整理国故,主要仍是整理文献,越处理越细,还发现了许多新的文献,敦煌啦、内阁档案啦、甲骨啦、简帛啦,大量出现了,所以我们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专门去做整理。这个伎俩,加上前述客观之态度,大抵就是我人所以为的“科学方法”。

所以综合地看,整个国学运动很有趣,这一百多年的学术史,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异化了,走向他的反对面。本来要发扬民族精神,但生有反骨,掀起了一股大浪,不断造反。本来是有精神的,现在越来越注重材料了。

国学乱象

我们这个时代讲国学,情况又当如何呢?

国学在大陆复兴,已经热了二十几年了。八十年代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时代。九十年代以后,大家开始谈国学。但是谈来谈去,真正的国学其实还没开始。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到底是什么样,有什么内涵,大家还不太清楚,可是就已经被二十年来各种各样的国学搞乱了头脑。

社会上有很多种国学,一是鸡汤式的,你们都知道我说的是谁。

还有一种是说书式的,一下讲三国一下说清史,一下讲《史记》一下讲《三字经》。

还有一种是玄谈式的,比如把儒道佛三教混为一谈。你跟他讲佛学时他跟你讲修行,你跟他讲修行时他跟你讲用世,你跟他讲用世他又跟你讲佛。完全没有家法,然后大谈修炼,体验,这是玄谈式的国学。

还有一些是世俗化的。世俗化的国学是什么呢?把厚黑学、成功学拿来讲国学,所以国学跟事业成功啊、企业的管理啊、心理愈疗啊都是结合的。有许多人花钱办国学班,然后卖大价钱,也有许多人出冤枉钱来听这种课。

另一种是风水命理数术的,也不是真正的国学,属于上一种的附庸,目的是消灾祈福,保佑平安发大财。

重新理解

我现在所说的新时代国学,当然不是要发扬这些,这些只是乱象,只会让人羞与为伍,根本懒得再谈国学。我们是要对百年来国学运动的拨乱反正,走另外一种方向。

新的重点是什么?第一是对于中国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有重新的理解和诠释。早期的理解和诠释,是一种反的精神、打倒的精神。有些则根本没有内在灵魂、内在精神,只是一种文献考订材料。这,满足了我们学院里的学问操作、学术功业。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这一套。抄来抄去,考来考去,偶发议论也只是闲磕牙。

传统文化,这几十年来经过不断打倒、经过涂染各种东洋西洋色彩,目前我们到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了解多少?这个是我们这代的中国人要重新来面对的。

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的言论,荒诞幼稚,而人皆不以为异。现在人动不动就说要对古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没衡量衡量自己是什么水平。现代人站在一个现代虚妄的进化高峰上,读古人的书,像改小学生的作业一样,这个地方叉叉,这个地方还可以。书不是这样读的,你只有真正能够了解人家在说什么,你才能受益。而要了解大圣哲却是很难的,要花很多气力。

其次,我有一篇文章叫做《论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胡说八道》。就是除了态度上要认真、虚心,真诚地去理解传统,还要反省我们现今已有的认知。

重理主脉

光知道要重新理解传统文化,还不够,还要知道须理解主脉。近百年国学运动最悲哀之处,就是它所发扬的所讨论的,大抵都不是原来中国文化最主干的部分。

如文学,我们努力地打倒贵族文学、打倒文言文。把这些都打倒以后,那还有什么中国文学可说呢?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部分,已经被我们打倒了嘛!

自来解经,都由男女之情说到人文礼义之教。现代国学则偏要拉下来,但知情欲之发,不贵礼乐之节

而且,我们不但把小说戏曲讲得比古文与经典还重要,更要把经典民间化、浅俗化。一讲《诗经》,就说是民歌。《诗经》怎么会是民歌呢?那里面,雅与颂是民歌吗?这就三分之二不是民歌了。

其他那些“风”总是民歌了吧?谁跟你说风是民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时代,君子指什么?君的儿子叫君子,公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孙子叫公孙。所以仅这“君子好逑”一句,就表明了它不是民歌,是君子在求偶,所以到后面才会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谁家有钟鼓?民间有吗?这是基本常识呀!现代人竟完全没常识,一股脑把经典朝民间化、浅俗化方面靠!

说这诗只是讲男女慕恋,是情诗,则是浅俗化。故自来解经,都由男女之情说到人文礼义之教。现代国学则偏要拉下来,但知情欲之发,不贵礼乐之节,痛骂古人保守、迂腐,自趋下流还洋洋得意,浑不顾此诗以发乎情开端,而以止乎礼收结,故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可见也是没常识的。

没常识的多哩!现代人一讲到魏晋,就魏晋风度、竹林七贤、崇尚清谈、破除礼法等等一大套。这也毫无常识。魏晋是什么时代,是世族门第社会呀!什么是世族门第社会?陈寅恪先生讲得非常清楚,它有两个条件,一,累世官宦,二经学礼法传家。所有世家大族,都是靠经学礼法才能成为世家大族的,所以经学礼法正是这个社会的骨干、支架,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不守礼法就没有这个社会。现代人却似乎没读过社会史,所以在谈文学时乱扯一气,什么个性自觉啊、跟五四一样破弃礼法啊。殊不知魏晋时期关于礼法的讨论,是他们文章中最重要的部分。

也就是说,近百年来发扬的都是小传统或偏统,如墨家、名家、法家、佛学、玄学、白话文、民歌、谣谚、民俗、市井文化、流氓造反、破除礼法人物等等。传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祭祀、礼乐、经学、教育、诗文,百年来却都受到很大的摧残。例如传统孔庙书院都被废了,经也没人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没有经学这个学科的。

教育。现在全国书院据说有三千多家,但是大部分的书院是原来的会所。现在会所不能办,就都改成书院了。还有房地产商打着书院旗号做土地开发。另有许多书院是蒙学,大教庸劣的《弟子规》。这些能叫书院吗?书院是讲大人之学的。现在把蒙馆当书院,而且还读《弟子规》,岂不荒谬?

以上这些传统文化中主要的东西,若理不顺、展不开,国学就只是清谈的话头,没有意义。至于学问,当然还是儒家,这是传统的主脉。避开儒学,尽去扯些禅呀密呀修呀证呀琴呀茶呀兵机呀管理呀风水呀命数呀,不是骗子,就是傻子。

介入生活

这些传统文化,我们还要设法让它跟现代生活的脉络连接起来。例如古代教育传统、教育精神之重新梳理,为的就是要用以改造我们病入膏肓的现代教育。所以得把它实际践行于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这样国学才能跟现代生活重新结合起来。其他可以类推。

猜你喜欢
国学文献
“垂”改成“掉”,好不好?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