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概念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2015-11-09 10:2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梁坤许卓娅
幼儿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衬词大马间隔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梁坤 许卓娅

“模式”概念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梁坤 许卓娅

“模式”(pattern)是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学习对于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模式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面对未来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并尝试自己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如:(1)和幼儿一起发现和体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队形整齐有序。(2)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3)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4)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如一周七天的顺序是从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这些建议告诉我们:模式规律这种数学思维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各种艺术感知和表达活动中,幼儿通过感知与创造具体的模式可以锻炼和提升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自2014年年初以来,我们研究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以上建议落实到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去。下面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具体做法和思考。

一、作品选择中的“模式”思考

“模式”是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事物或现象,它的根本特点是“重复性”和“可预测性”。模式能力包含模式的描述、复制、扩展、删除与创建、预测与鉴赏等子能力,其最重要的认知基础是“辨别异同”。下面我们结合例子来分析说明。

1.歌曲歌词上下句结构中的重复模式

(1)回声式的重复模式。如《东东是个胆小鬼》:东东是个胆小鬼,胆小鬼。怕风怕雨怕打雷,怕打雷。半夜起来遇妖怪,遇妖怪。四个脑袋三条腿,三条腿。

(2)歌曲中衬词的重复模式。如《大马大马告诉我》:大马大马告诉我,哎个隆冬呦,为啥跑路呱嗒嗒,哎个隆冬呦,我穿四只大铁鞋,哎个隆冬呦,跑起路来呱嗒嗒,哎个隆冬呦。

同类的歌曲还有《军民大生产》《红彩妹妹》《顽皮的杜鹃》等。

2.歌曲段落内部结构中的重复模式

(1)歌曲副歌中的重复模式。如《秋天多么美》:秋风秋风轻轻吹,棉桃姐姐咧呀咧开嘴……来……秋天多么美,秋天多么美,来……多呀多么美。

(2)歌曲旋律或节奏中的重复或近似重复的模式。如《毕业歌》:时间时间像飞鸟,嘀嗒嘀嗒向前跑,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忘不了,幼儿园的愉快欢笑,忘不了,老师们的亲切教导。老师老师再见了,幼儿园幼儿园再见了,等我戴上红领巾,再向你们来问好!尽管这首歌曲的A部分与再现A部分的歌词并不相同,但曲调完全相同。不少歌曲中都有词曲节奏ABA重复的情况,如《闪烁的小星星》等。至于ABA结构的乐曲更是不胜枚举。

3.歌曲或乐曲中节奏型的重复模式

(1)歌曲中节奏动机(是指比乐句更小的单位)的重复模式。如在歌曲《小鸟小鸟》中,××|×·|这个节奏型几乎贯穿始终。

(2)打击乐曲配器中节奏型的重复模式。如,在歌曲《大马大马告诉我》的打击乐曲配器中,四个乐句共用×× ××|×××|××|×-|这个节奏型。再如,歌曲《郊游》A段和器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A段都用××|×××|这个节奏型。

(3)器乐曲本身内含节奏型的重复模式。如,在《拨弦》中,0×|××××××××|×××|这个节奏型几乎贯穿始终。又如,在《打字机》中,××××××××|×××× ×××|××××××××|×这个节奏型一开始就连续重复了三次。再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全曲4句的节奏型全部为××××|×××××|×××××|×××|。

以上三种情况的模式中,前两种比较简单,而后一种即使年龄较大的幼儿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可能发现。

二、活动设计中的“模式”思考

模式规律在音乐舞蹈艺术领域通常也被称为“韵律感”。虽然许多音乐作品表面上看并不包含适合幼儿感知和表现的模式,但由于幼儿在很多时候需要借助儿歌、动作、乐器甚至故事以及各种视觉艺术媒介的模式来感知和表现音乐舞蹈艺术的韵律感,所以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仍可考虑运用其他媒介的“模式”。

1.音乐和动作用“相同模式”进行呼应(即相同的音乐做相同的动作,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动作)

如果音乐是“歌词-衬词”模式的,可以仅在衬词部分始终做统一的动作(奏乐配器原则相同);也可以在歌词部分做一种统一的动作,在衬词部分做另一种统一的动作。

如,在《大马大马告诉我》中,四个乐句共用一个节奏型,但可用多种方案做动作:

××××|×××|××|×-|方案(1):表现歌词的象征性动作|做拍腿或其他统一动作方案(2):表现马跑的统一动作|做拍手动作同时喊“嗨”方案(3):做静止造型|做某种统一动作

再如,《钟表店》有两种方案:(1)引子表现静止造型,主部表现舞蹈,尾声表现静止造型。(2)引子表现时钟,主部表现钟表匠,尾声表现时钟。

2.仅在随乐的儿歌或动作本身应用模式(即音乐分句,儿歌或动作也分句;音乐不反复,但儿歌和动作反复)

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八大乐句共用一种模式:

××××|××××|

阿门阿前有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

拍腿拍腿拍手拍手|两句共用象征树和芽的举手动作

再如,《多拉A梦的宝贝》是ABC的三段体曲式,教师设计的方案是:A段:两拍一次拍腿8次,最后4拍做一飞翔动作(重复2次)。B段:两拍一次拍腿4次,然后说儿歌:宝贝宝贝在哪里(重复2次)。C段:根据教师掷骰子掷出的数字,坐在贴有该数字椅子上的两名幼儿进行赛跑和投准游戏,直至音乐结束时大家在教师的口令和动作暗示下整齐地说“哦耶”。

3.将其他游戏活动的规则模式与音乐的曲式结构模式相匹配(即音乐分段、分句、分上下句,动作、节奏、游戏也分段、分句、分上下句)

如上例的C段已经进入曲式结构模式的应用。(1)“放乐器——仔细看——”(8拍),教师掷出骰子。(2)“几号——?几号——?预备——跑”(8拍)。(3)两名幼儿按照指定路线快跑,争取抢先拍到终点的小鼓(8拍+4拍)。(4)全体幼儿跟随结束音喊“哦—耶—”(最后4拍)。在刚学习这个游戏时,幼儿不知所云,但在逐渐熟悉与音乐相匹配的游戏结构后,便能预期所有的“下一步”,并享受游戏的审美快乐了。

实际上,在创编任何舞蹈和律动游戏动作组合时都遵循同样的匹配原则,即:如果音乐是ABA(或ABC)的结构,那么舞蹈或游戏动作组合通常也是ABA(或ABC)的结构。另外,如果一个乐段有4个乐句,那么经常使用的“音乐-动作”匹配模式有以下四种:(1)第1、2句动作相同,第3、4句动作相同。(2)第1、3句动作相同,第2、4句动作相同。(3)每句的上半句做一种相同动作,每句的下半句做另外一种相同动作。(4)第1、2、3句做相同的动作,第4句做总结或转换性动作(这种模式对幼儿的要求比较高)。

三、教学活动设计举例与分析

下面我们借助《大马大马告诉我》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说明在音乐教学中模式学习的递进设计思路。

1.活动一:感知并发现“歌词和衬词间隔重复”的模式——模式辨识和模式复制活动

(1)激发幼儿对新活动的兴趣。教师事先准备8个相同的一次性纸杯,并标好1~8的序号,其中4个双号杯子内贴有大马贴画,4个单号杯子里没有大马贴画。教师第一次范唱第一段歌词“大马大马告诉我,哎个隆冬呦,为啥跑路呱嗒嗒,哎个隆冬呦,我穿四只大铁鞋,哎个隆冬呦,跑起路来呱嗒嗒,哎个隆冬呦”时,每唱一句就按顺序放置一个杯子,共放8个杯子。

(2)激发幼儿反复倾听教师范唱的兴趣。教师继续反复范唱歌曲,同时和幼儿玩“找大马”的游戏。每次游戏前,教师都背对幼儿敲击纸杯,让幼儿以为教师已重新排列纸杯的位置。接着,教师将动作改为:每唱一句用手指着一个杯子(依次从1号纸杯到8号纸杯)。唱完一遍以后,任意请一个幼儿选一个杯子,猜测里面有没有大马贴画,并拿给全体幼儿看,以检验其猜测是否正确。依次类推。

(3)激励幼儿继续探究并验证自己的结论。在幼儿反复猜测并验证的同时,教师注意随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到底大马会藏在哪个杯子里呢?当有幼儿顿悟“‘哎个隆冬呦’里面会有大马”时,教师可进一步激励幼儿:“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4)引导幼儿使用“单数”“双数”或“间隔”等词语来描述他们的发现。幼儿继续游戏,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除了说在唱‘哎个隆冬呦’的时候有大马贴画之外,还可以怎样说?”有的幼儿说:“隔一个有一个。”教师继续引导:“是写了哪些数字的纸杯里可能有呢?”一幼儿说:“1、3、5、7号杯子里没有,2、4、6、8号杯子里有!”另一幼儿说:“单数杯子里面没有,双数杯子里面有!”

(5)引导幼儿通过创造性动作表达、迁移,提升对歌词和衬词间隔规律的认识。先检查幼儿了解和记忆第一段歌词的情况;然后带领幼儿跟随钢琴练唱3~4遍;再引导幼儿为衬词部分创编简单的上肢律动,边做边唱;接着创编下肢律动边做边唱。

(说明: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观察模仿学习”和“探究创造学习”。从模式学习的角度看,有意识的“观察模仿学习”即“模式辨识和模式复制”学习,有意识的初级“探究创造学习”即“模式微调和模式拓展”学习。上述活动基本上就是“模式辨识”或“模式复制”活动。)

2.活动二:应用“歌词和衬词的间隔重复模式”进行打击乐器配器和演奏学习

这一活动已经进入“模式微调”学习——低级层次的“探究创造”学习。

(1)在邀请幼儿给“哎个隆冬呦”创编上肢节奏动作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提取其中的节奏型,如按照××|×-|拍三次手或做三次其他动作。

(2)帮助幼儿将创编出的节奏型转换成符号。如将××|×-|转换成两个小苹果和一个大苹果的符号。

(3)帮助幼儿将上述符号再次转化成用各种打击乐器实际演奏的节奏音响:

××|×-|

铃鼓铃鼓铃鼓

大鼓大鼓大鼓

吊钹吊钹吊钹

(4)邀请幼儿边唱歌边演奏乐器。唱歌词时单纯歌唱,唱衬词时加乐器演奏。

(5)鼓励幼儿尝试提出另外几种可行方案。如在唱歌词的部分使用一种乐器(如碰铃、响板、铃鼓、大鼓、吊钹等)演奏,四个乐句全部使用相同的节奏和音色交替模式。

(6)复习简单的有“动作间隔变化”模式的集体舞蹈,以便进一步强化幼儿关于“间隔重复模式”的审美经验。如集体舞蹈《找朋友》,两大乐句全部使用相同的动作交替模式。

(说明:复习“间隔重复模式”的集体舞蹈,既可让幼儿享受动静交替的舒适感,又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幼儿关于间隔重复模式的审美经验。)

3.活动三:应用“歌词和衬词的间隔重复模式”进行集体舞创编和表演学习

这一活动开始进入“模式微调”学习,即稍高级层次的“探究创造学习”。此时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已开始应用更多先前积累的动作语汇去创造比较复杂的“两种动作间隔重复”的舞蹈模式,并将其与特定音乐的“歌词和衬词间隔重复”模式相匹配。

(1)幼儿围坐成圆圈,教师在圆圈内行走,每唱一句走到一名幼儿面前,在唱衬词时与该幼儿有节奏地击掌,唱三句歌词重复三次上述动作模式。走到第四名幼儿面前时和该幼儿拉手旋转一圈后请该幼儿坐到原位上。

(2)教师与第四名幼儿交换角色,然后指导该幼儿尝试担任邀请者并模仿角色行为。

(3)教师请全体幼儿讨论还可使用哪些方法和同伴进行身体接触,如:握手,轻轻拍击对方的肩膀,轻轻拥抱,相互用面颊轻轻触碰,等等。

(4)教师鼓励担任邀请者的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前三名同伴交往,然后与第四名同伴交换角色。

(5)全体起立围成圆圈,继续反复上面的活动,以便更多的幼儿获得担任邀请者的机会。

(6)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将动作改成:全体幼儿唱前三句歌词时双手叉腰做小跑步,唱衬词时独立做自己创编的上肢舞蹈动作;唱第四句歌词时做小跑步找朋友,唱衬词时与找到的新朋友进行创造性的身体接触。

4.活动四:初级层次的模式创造活动——应用“歌词和衬词的间隔重复模式”设计一个新游戏

完全依靠自己应用AB间隔模式创造一个新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忆熟悉的、存在两种行为转换的相关游戏(如“木头人游戏”和“火车邀请舞”等)并进行匹配。

(1)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学习《大马大马告诉我》的第二、三段歌词,然后组织幼儿学习玩下面这个“木头人”游戏:

歌词部分:扮演大马的人在前面做小跑步,其他人扮演货物跟在后面做小跑步并自由表演颠簸的样子。

衬词部分:“大马”回头检查“调皮的货物”有没有“乖乖地呆在”车厢里;而后面的“货物”则必须进行创意造型,表现因突然停车受到惊吓的样子。

等幼儿逐步熟悉用相关动作表演间隔重复模式后,教师提出新的游戏规则:衬词部分没有“稳定住自己的货物”将被淘汰出局(暂停游戏),“剩下的没有被淘汰的货物”为最终胜利者。

(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玩一个“火车邀请舞”游戏,火车头应该在音乐播放到什么地方时邀请货物上车?进一步引导幼儿运用歌词和衬词间隔重复的规律创编游戏动作和规则。如,在所有歌词部分,邀请者即火车头在圈内逆时针方向做小跑步,在所有衬词部分,火车头邀请圈上“一件货物上车”。

(3)鼓励幼儿提出其他游戏情境和方案,并帮助幼儿进一步完善。

(说明:进一步利用游戏规则来理解间隔模式,这是另一种较高层次的AB间隔重复模式的学习。当幼儿借助越来越多的具体经验,超越“歌词-衬词”的间隔重复模式时,他们也就能在越来越高级的抽象水平上理解AB间隔重复规律了。如“有大马—没大马”“唱歌—奏乐”“跑步—拍手”“行驶—装载”等。)

以上每个活动都应该看作是一组新的活动,而且各个活动不是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的。针对以上不同难度的间隔重复模式活动,教师并非都要使用同一作品,换一个新的作品来组织也可以。但需注意的是,不能频繁地更换作品,因为新作品本身可能会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

我们发现,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理解简单的AB、ABA、ABC等模式没有太大问题,甚至连ABACADA这样被称之为回旋曲式的更复杂的间隔重复模式,大班下学期的幼儿也完全可以接受。在各种音乐舞蹈活动中,幼儿能在初步形成相关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敏锐地“预测与鉴赏”音乐舞蹈形式潜藏的模式规律,因此相关学习的效率会更高,学习的自信水平和愉悦水平会更高。但如何在理解简单间隔模式的基础上,挑选不同的间隔模式实例,进行“排列重组”甚至“打碎重组”,进而创造出更新颖的间隔模式,即进入更高级的“模式删除(习惯模式突破)与创建(新颖模式重建)”阶段,这对幼儿和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衬词大马间隔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间隔问题
犹似握住一生的雷电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间隔之谜
安发一路欢歌游大马
如果大马不是马?
穿越大马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上楼梯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