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2015-11-09 11:17沐沐
文苑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志文朱军守候

沐沐

M把我们几个叫到她家,窝在她家客厅里看《猫和老鼠》。我们从大学保留下来的传统,隔一段时间重温一下,然后一起笑得人仰马翻。这一次,笑着笑着,我们发现笑声里夹杂着M的啜泣声。

M跟男朋友分手了。他们相恋了高中三年,经过了一年异地恋,然后熬过了七年的异国恋,终于各自完成了学业,回到家乡。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爱情马拉松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时,他们给出的却是一个终止符。

M说之前异地恋,见面的时间总是很少,每一次见面都被久别重逢的喜悦占得满满当当的,很多问题都被掩盖了。真的要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异国恋的这七年,他们已经走得越来越远。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接触不同的人,彼此都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少男少女了。而他们对彼此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十五岁到十八岁的懵懂期。天天腻在一起后,发现能聊的越来越少。两个人都意识到感情发生了变化,他们守候的不是一份爱情,而是一份理想。

有时候想想七年的异国恋都熬过来了,怎么会聊不来呢?可是七年,人的全身细胞都更新换代一次了,他们两个人都已经不是七年前的人了,何况他们的爱情呢?虽然半年前已经订了婚,但是M确认自己不想为这个“爱”了十一年的人披上婚纱。

M这七年不是白等了吗?

M只是幽幽地说:“谁的青春没有搁浅过。我这一次搁浅了七年,我不能一直搁浅下去。找一个聊得来的人结婚,我的人生才能扬帆远航啊。”

M多年的守候败给了“聊得来”。也常听很多朋友说起对另一半的期望:聊得来就好。若再深问,会解释到:真的不是敷衍,聊得来,两个人才能保持在同一频道上。

其实不仅是爱情,友情、亲情也是如此。要聊得来,感情才能深远而长久,经得住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聊得来,到底有多重要?

“聊得来”说起来很简单的三个字,实际上要找一个聊得来的伴儿一点都不简单。曾经看过一段话:“找一个你爱与之聊天的人结婚,当你年龄大了以后,就会发现喜欢聊天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一个喜欢跟你聊天、你也爱与之聊天的人,两个人的爱情才可能同步和升华。年轻的时候,以为聊得来只是一种情怀,慢慢才发现,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随时会有。所以,人总是很贪婪地需要随时随地能有人说说话才好。

《艺术人生》有一次访谈,朱军问一直单身的演员王志文:“四十了怎么还不结婚?”

王志文说:“没遇到合适的。”

“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女孩?”王志文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就想找个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这还不容易?”朱军笑。

“不容易。”王志文说,“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就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是啊,找一个能随时随地愿意和你聊天的人,真的很难。相信有人跟我一样,常常体会到这句话里那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滋味。

二战之后,很多从集中营里出来的犹太人,选择了自杀。集中营里的艰难都没有把他们打倒,也没有击溃他们的生存意志,但是回到家中受不了了。有人分析,他们从集中营里出来,讲自己受的折磨和苦难时,发现周围的人根本理解不了,更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对他们一遍一遍地讲述那些苦难表示厌烦,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身体上的痛苦人们往往是可以独自承受的,而精神上的孤独,是一个人无法排解的。这就需要说说话,需要人懂,需要跟别人、自我的深层的联结。这种联结,在亲人那里,朋友那里,爱人那里。

我上大学之后,每次回家都要跟妈妈挤到一张床上,像姐妹一样聊天,一直聊到天亮。有时候,爸爸会叫我坐下来,我们不看电视,不吃东西,就聊天。这样的聊天,是一种深化感情的方式,让亲情更宽广。

为什么大学舍友的联系会那么紧密,毕业很多年还会有特殊感情?除了曾经每天同进同出,我想跟住宿舍的时候,深度卧聊有关系。路过好朋友所在的城市,总是可以躺着聊上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不知道饿不知道困。也许长聊过,能记得的有效信息并不多,但是聊的过程很享受。而跟你特别能聊的这个人,在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也会不同于旁人。

恋爱中的人,更需要满足“被接纳”的渴望,需要能一起说说话,要不然怎么说“谈”恋爱呢?做了噩梦惊醒的时候,凌晨三四点,男友在电话那头接过电话轻声安慰,带着困意却没有不耐烦。然后听你支支吾吾讲完梦。直到你拿着电话睡着了,那边才挂掉电话安然入睡。这难道传达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吗?

一直觉得人的内心在本质上是孤独和寂寞的。我们需要一个“聊得来”的人来取暖,那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便是刚刚好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内心和灵魂。

猜你喜欢
王志文朱军守候
村里有了健身场
为你守候
触控时代
爱的守候
朱军:活在真实里的书记
绝招
绝招
守候
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