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报告文学
——读《沸腾之岛》

2015-11-14 21:44刘海涛
湛江文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湛江报告文学散文诗

※ 刘海涛

新媒体时代的报告文学

——读《沸腾之岛》

※ 刘海涛

黄康生的《沸腾之岛》(《人民日报》《湛江晚报》先后刊发)虽然标注是写东海岛“湛江钢铁工地”的散文,但我更愿意将“她”定性为今天写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劳动建设的“大场面”的“报告文学”。说“她”是“报告”,首先是因为“她”报告了今天中国大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性工程——逆风而上的“中国钢铁”。作者用大手笔的描写、用洋溢着战斗青春的激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建设史上值得大书的“东海岛工地”;给我们报告了一个回响着主旋律、散发着中国人民的事业豪情和奋斗精神的“大新闻”。说“她”又是“文学”,是指“她”采用了文学的方法——艺术构思、细节描绘以及散文诗般的激情语言,在东海岛那沸腾的“大场面”中,写出了“钢铁侠”和“第一黑”这样独特的、闪烁着个性光芒的群体与个体以及这些人物深层的情感世界。

通过这篇大手笔、大气魄的报告文学,我们看到:有一个坚守着、努力着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报告者”形象。“他”能够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从脚踏实地的最基础工作去追求、实现“中国梦”的视野,去鸟瞰这个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沸腾的工地”。“他”的眼光从高处看得到整个东海岛沸腾的全景:“他”从港口看到高炉,从烟囱看到机组,从矿场看到水池以及未来的生态……

这个“报告者”的视角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还看得“深邃”:“他”的眼光穿过“工地全景”透视了历史,显影了30多年来的中国钢铁人和湛江人的钢铁梦和强国梦,更透过了这个工地的沸腾全景触摸到钢铁人和湛江人一种蕴藏内心深处的奋斗精神,一种圆梦的意识,一种“从脚下做起”的民族形象。

除了站得高、看得远外,这个“报告者”的视野还比别人更多了一种“独特”的角度。这个“独特”是指:在“大场面”的描写中夹进独特的细节叙述。“他”精当地选择了“钢铁侠”的群像和“第一黑”的个像,用他们独特的外表和言行,概括了这一群建设者的“钢铁个性”和潜意识中的“钢铁情结”。在“大场面”的描写中见出个性化的精彩的细节叙述,是当今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道难题,这个“报告人”用他独到的“眼光”、选材的智慧、构思的精巧给破解了。

除了站得高、看得远、瞄得准外,这个“报告人”还启用了如此的文学武器——“他”大跨度地使用“点面结合”的选材策略,精心提炼了溢满激情意象的、大气磅礴的、不断排比着的散文诗语言,去塑形一个个独特的东海岛的“钢铁形象”。“他”说:工地号子声摇撼东山之土;几十台挖掘机“张牙舞爪”;几百台打桩机“穿肠破肚”;上千台装载机“飞沙走石”。这是典型的用“成语殿后”的散文诗语言技巧营造了全篇“全景式描写”及“细节式叙述”的浓烈的文学氛围。

三种眼光和三种文学手段,使这一篇本具有通讯性质的新闻报道注入了文学的审美要素,凝结了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的特有的文体美质,“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还有:这篇报告文学的篇幅较为精短:2000多字的篇幅从工地的沸腾写入历史的思考和人物的独特个性。从表面上热闹的“形”写到了隐藏在人们精神深处的“神”。在较为短小的篇幅里聚集着如此丰富的时代信息和审美信息。“她”最适合于今天的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传播,非常符合“微时代的微文学”及“微文学的微传播”等审美读写特征。如果说传统的报告文学一般都具有8000字以上的艺术长度的话,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篇新媒体时代、体现新文体特征的、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的“微型报告文学”。

猜你喜欢
湛江报告文学散文诗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期“湛江书法大讲坛”在赤坎举行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金达-爱德杯国际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